村小學坐落在離家三里地的山梁上。

1977年9月1日,7歲的我進入村小學念書。天麻麻亮,我翻過兩道山梁,一路斜下,快到學校時,遠遠望見大哥站在學校門口。大哥是村里唯一的“老三屆”高中畢業生,先當“隊請”老師,由于工作成績優秀,一年后轉成了民辦教師。村小學有四個年級,36名學生。學校還有一名公辦教師,姓寇,面相很兇,性情卻十分溫柔。每天早上,大哥都是第一個起床,收拾停當后,站在校門口,迎接他的散居在山山嶺嶺的36名學生。身后,是他擔水灑掃之后的小院子,散發著陣陣泥土的芳香。南邊是三間教室,西邊是一排平房,有大隊會議室和代銷店。東邊砌一道高高的院墻,院墻之外是萬丈深淵。北邊靠坡五間土房,高出地面一米有余,當中三間敞開,稱“戲樓”。我從來都沒有看到過在這里唱大戲,只模糊記得演過電影、搞過批斗。戲樓兩端有兩個房間,大哥和寇老師一人一間住宿和辦公。學校的墻壁是大哥找人用白土剛剛粉刷過的,越發顯得房屋整潔、高大,置身其中,心生一股莫名的激動。

小學一年級開設語文、算術兩門課,學費加課本費2元錢。當然這錢我是不用再掏了,大哥早已掏過。發書的時候,大家都非常興奮,大哥說:“大家聞一下,香不香。”我煞有介事地聞了聞,果然聞到一股誘人的清香!那是怎樣一種香呀,有果木香味,有泥土香味,有芳草香味,反正是最好聞的那種,而且香里透著一絲甜,沁人心脾,這是我聞過的最香的味道了。同學們都說好聞,大哥又對大家說:“課本這么香,大家一定要愛護它。”這算是大哥給我上的開學第一課吧,直至今天,我都對課本情有獨鐘,甚至呵護備至到了癡迷的地步,與我的“開學第一課”不無關系。

大哥教語文,寇老師教數學。時間過了四十多年,我至今仍能清晰地記得我小學上課時候的情景。大哥穿著一雙白底黑幫的布鞋,步履輕盈,神采奕奕,手捧課本,上置一盒粉筆,從戲樓西側臺階拾級而下,穿過干凈整潔的院子,朝教室走來。高年級同學剛才還有說有笑,不知誰噓了一下,突然就收了聲。一年級新生有10個,坐在最左邊一豎排,學著師哥師姐的樣子,向老師問好后落座,接下來大哥就開始他的一節復式課教學了。

“二、三、四年級同學,請翻開課本,默讀第一課。”

“一年級同學,拿出語文書,翻到第5頁。今天我們來學習拼音。大家跟我念,ɑ-o-e……”幾個拼音字母,大約教讀了幾分鐘,大哥又在教室前邊支著的充滿裂紋并且缺了一角的黑板上工工整整地板書,教同學們拼音字母的寫法,再示范口型教讀了幾遍,然后說:“一年級同學,默念這幾個字母,再用手在桌子上學寫一下,一會看誰寫得好。”

然后就是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教學了,一遍下來,一節課時間已經不多,回過頭來,逐年級再檢查一遍剛才布置的任務,或表揚,或指正。這時候,寇老師站在戲樓中央,朝南邊的教室吹了一聲響亮的口哨。四十分鐘的一節語文課就這樣結束了,帶著大哥的表揚和肯定的眼神,本來怯生生的我也和同學們一塊跑出教室,去院子里撒歡。

在那樣一個師資奇缺、資源匱乏的年代,復式教學就成了一種必然。把有限的40分鐘,平均分配到四個年級,這在今天的師生來看,有多么不可思議。但于我,卻有不同的感悟,那就是復式教學給了學生彌足珍貴的自由的學習空間。學習一篇課文,有限的時間只夠講授學習方法,學習過程主要靠學生自己。老師講的少,學生自學、自我管理的多。就拿“默念”來說吧。為了避免課堂上相互影響,除了在教年級之外,其他年級學生讀書是不能發出聲音的,叫“默念”。我曾經多次給現在的老師講述“默念”的好處,他們大多不以為然。我覺得“默念”也是讀書的一種重要方法,甚或是應該大力提倡的。首先,“默念”是入了心的。雖然嘴里不出聲音,但在心里是有聲音的,這種聲音更能加強理解和記憶。我們平常讀書,書里邊的人物對白能夠在腦中活靈活現,就是“默念”的結果。其次,“默念”是入了靜的。相比之下,復式教學課堂簡直就是“聲污染”重災區,要完成“默念”,就得鍛煉“入靜”的本事,既要意念專一、有意識控制,而且要輕松舒適、無意間完成,“以一念代萬念”。

有一天,大哥叫住我,說:“你知道上學為什么叫念書嗎?”對于一年級的我,并不知道為什么。我用好奇的眼神,等待標準答案。大哥說:“書不僅是香的,而且書里有好多有趣的故事。想要知道都有什么故事,要好好念才能懂。念有好多種,不出聲叫‘默念’,出聲音的叫‘朗讀’。”我雖然不完全理解,但對于通過“念”能夠挖掘課本里的故事這件事,深信不疑。

每當東方朝霞初綻,同學們在教室坐定,隨即,翻開語文書,開始早讀。四個年級就有四種教材,大家本該朗讀的內容不一樣,所以一開始讀書聲小而嘈雜。但不大一會,高年級聲音蓋過了低年級,于是大家也齊聲跟讀。幾個回合下來,低年級學生雖然對跟讀的文字內容似懂非懂,但課文大多能夠流利跟讀,我們幾個“靈性”點的,甚至可以直接背誦。三十多個學生像三十多只仰天長嘯的喇叭,聲音從一個個漲得通紅的脖管里發出,合成一股,繼而從紙糊的教室窗戶里,飄散到東西幾座山梁。村民們聞聲起床,很快地拿起農具,踩著瑯瑯的書聲去上工。

小學二年級下學期,大哥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師范學校。村小學離公社較遠,要走一個小時的山路,沒有其他老師愿意來頂崗,寇老師就一個人扛起了校長、班主任、炊事員、司鈴的重任。自然,我們的語文課就由本來教數學的寇老師兼代。惴惴不安的同學們,在寇老師嚴厲而慈祥的目光里,卻感受到了另一種讀書的樂趣。

小學五年級,我升到公社中心小學讀書,大哥師范畢業,正好被分配到中心小學任教,我們在一片嶄新的天地里再次相遇。學生時代的記憶漸漸飄逝,但我至今記憶猶新的,還是在山梁上村小學“念書”時的情景,但那甜甜的書香、瑯瑯的書聲歷久彌新。每每到了九月,空氣里凝聚著芬芳的書香,我就迫不及待翻開一本,或默念,或朗讀。掩卷沉思,溫馨美好的小學時代又一次浮現眼前。

作者單位:商洛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