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師節當天,我收到了王楠楠父親的感謝短信:“感謝李老師的諄諄教誨,您的教導,成就了楠楠的優秀和孝順,感謝老師的付出,謝謝您!”王楠楠,是我帶的2017屆學生,與她父親的接觸是從那一通電話開始的……

2016年春天的一個晚上,我接到王楠楠同學的父親的電話,他說:自己常年在野外油田工作,半年才能回一次家,平時和女兒缺乏交流,因此女兒對他缺少感情。特別是楠楠升入初中以后,每次他打電話,孩子都以學習忙為由拒接。每逢他休假在家,想和孩子多些交流,孩子卻不理他、漠視他,甚至施以冷暴力。從這位父親的講述中,我能感受到那份心如刀絞的痛苦和不知所措的焦急。掛了電話,聯想到自己所在的學校是一所長慶油田的企業改制學校,學生的父母大都在油田前線段位工作,類似這樣由爺爺奶奶帶孫子孫女的留守兒童很多。一想到班級學生實際情況,我認為這種情況絕不是個例。我迫切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改善這種情況。我想喚醒這些處于青春期的“留守少年”對父母沉睡的愛。

第二天的大課間,我把楠楠叫到辦公室,以她的寫作能力優秀為由,引導她以自己父親為切入點,寫一篇關于石油工人生活和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對他的工作單位、工作環境、工作內容、住宿環境等進行翔實記錄。楠楠欣然接受了這份特殊的“作業”。當晚,孩子父親激動地告訴我,孩子第一次主動給他打電話了。

三天后,楠楠來交調查報告。看到文中對父親工作環境、住宿條件的描述 “爸爸住在行走的集裝箱里,經常能聽到老鼠嘰嘰喳喳的聲音”時,我詢問她是否屬實,她默默地點了點頭。看完后,我趁機鼓勵她從自己的感受、父親對自己說的話、自己想對父親說的話等方面進行擴充,豐富文章內涵。

過了一天,孩子再次交上作文。我輕輕讀著帶有無法陪伴孩子的無奈心酸和溢滿深沉父愛的文字,孩子的眼淚奪眶而出。我輕輕幫她拭去眼淚,孩子哽咽道:“我現在才知道原來爸爸這么辛苦,這么不容易,我對他那么冷漠,他卻這么愛我。我對不起在外獨自打拼的爸爸……”我趁勢引導,跟她聊學過的《背影》《游子吟》等,談父母的不易、談父愛的深沉、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一星期后,她父親在楠楠的作業本下方留言道:“感謝李老師愛的教育,我現在才真正體會到作為一名父親的幸福。”之后,我也一直密切關注著這對父女,時不時跟楠楠和她的父親進行溝通,他們之間也越來越親密了。2017年,楠楠考入了理想的高中。她的這段成長經歷也被我用于對學生的教育中,喚醒他們沉睡的愛,收效顯著。

楠楠的事情讓我體會到“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的真諦,讓我明白了陶行知先生“沒有愛的教育將會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樣”的內涵。教育教學中,育人是基本要求,也是終極目標。對于這些處于人生關鍵時期的孩子,他們在心理方面承受著其他普通孩子沒有的壓力。作為教師,如何引導他們走過這段時期,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需要喚醒孩子沉睡的愛。“學會去愛”是教師要教會學生的“生存技能”。我們的孩子只有在愛的陽光雨露中健康成長,才能擁有懂得愛、珍惜愛和給予愛的能力,才能締造美好人生。教師也正是將這些愛融于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潤物于無聲,才能讓愛化作學生一生的精神力量和勇氣。教師通過愛的教育,在學生心中播種愛的種子,激發愛的情感,塑造愛的靈魂。

愛的喚醒教育,永遠不能停止。“留守”孩子需要補上這一課,每一個家庭也需要這一課。我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家長與學生溝通的橋梁,讓兩方嫌隙消失、親密無間,讓愛溢滿人間。

作者單位:西安涇河工業區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