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春天,我參加了一場形式新穎的賽教,8分鐘的賽事分為兩部分:4分鐘的陳述和4分鐘的答辯。賽教結束,我登榜了,那年我成為陜西省首批中小學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而正是在這次陜西省首批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的培訓中,我系統地接觸到了“工作坊”這個概念。

經歷了培訓,我終于明白:工作坊是團隊建設,這是一個要帶著一群人進步的形式!雖沒有被嚇懵,但著實緊張,因為一個人走,或快或慢都可以自我調節,而一群人走,大家秉性不同,性格各異,如何協調?加之自己是做教學工作的,不太懂如何管理工作坊整個團隊。更何況工作坊管理是沒有行政效力的管理,一個一線的再普通不過的教研員,如何能引領一個團隊,讓團隊成員都要不怕辛勞,努力做到專業提升?如何引領一個團隊,讓團隊成員都要以團隊為榮,凝結團隊思想一起成長?這些都成了當時困擾著我的問題。

不過辦法總比問題多,工作坊組建工作還是如期開展了。作為省級的學科團隊一定要有省市級的能手參與,但立足當時我所在未央區區域的發展現狀,幾乎找不到幾位語文學科省市能手。機緣巧合下,臨潼區馬額初級中學的劉宏與我同行送教下鄉。劉宏是位省級教學能手,他就成為我們團隊里最高級別的成員,而后的日子里,劉老師的踏實認真,如黃牛般勤勉刻苦,為工作坊團隊的全體成員做了表率!因為要建立團隊,我最初的想法,是吸納我所在區域各學校的語文教研組長加入。然而事情并不如我之前所想那樣困難,大家熱情高漲,紛紛介紹身邊老師加入。有的老師原以為這是一個榮譽團體,做一兩次活動就結束了,待大家進入工作坊才發現,成為工作坊一員,要付出許多努力,才有個人專業成長空間和平臺。隨著隊伍建設的日趨完善,我們形成了以“修德固本系教育,精業研學盡躬行”的團隊宗旨。2015年8月,我被命名為“陜西省學科帶頭人”,我們由十余名核心成員組成的“陜西省于紅梅工作坊團隊”也得到認證。

一年的工作坊團隊建設,我們取得了成功,我們團隊有多位成員晉升為省市教學能手。從最初的參與,大家漸漸變得更加親密與美好起來……2015年在我申報特級教師工作室建設中,我們又一路同行。就這樣,我們一起走過了五個年頭。每學期我們都要制訂開學工作計劃,到了學期結束,也一定要召開一次工作坊的總結會。十余位骨干成員全部進入陜西省“三級三類骨干體系”,我們團隊有未央區的名師4人、5位市級能手、6位省級能手、2位省學科帶頭人、1位省級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2019年3月,我當選為陜西省第三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坊也升級為陜西省名師工作室。如何在這樣的名師建設平臺上,帶領團隊爭取新的進步?執教各級公開課、開展課題研究、公益送教送培、定點幫扶共建的活動如何再繼續?怎樣利用網絡和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引領?這些問題成了是我重新思考的要點,于是我們策劃開展了以名師工作室成員為主要參與者、輻射帶動區域的“心源百日讀寫”活動。

“心源百日讀寫”活動方案

詩人賈島曾在《戲贈友人》中說:“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道出了他的創作心得,即詩文需要經常落筆,詩思才情才不會枯竭。為進一步激發我們教師的寫作興趣和內驅力,建立學習提高共同體,營造互幫互學,互相激勵,協同提高的良好氛圍,搭建教師自我展現、自我成長、自我督促、互相影響的發展平臺,特開展“心源百日讀寫”活動。

活動開展對象:

陜西省于紅梅名師工作室全體成員及未央區中小學骨干教師。

活動開展時間:

2019年3月1日—2019年6月15日。

活動開展方式:

1.教師自愿參加,教師以個人或團體形式提出加入活動申請,經學校審核后,加入共寫活動;

2.借助網絡,利用下載“簡書”APP免費軟件;

3.在活動期間,每人每天完成有一定主題的600字寫作文稿,可參看“活動主題劃分建議”;

4.活動主題劃分建議:

5.加入活動的教師除每天推送文章外,還須對群里發送的除自己之外的至少一篇文章進行點評。

活動延伸拓展:

1.活動按教師參與創作的數量分設一、二、三等獎,進行表彰;

2.活動組委會向“語文未央”微信公眾號推薦發布稿件;

3.活動結束,按主題內容編輯成冊,形成教研成果。

重要說明:

1.本活動屬于民間組織的自發性的學術活動,沒有任何項目的收費及強制要求;請老師們自覺遵守規定,共同維護活動的正常開展;

2.活動期間禁止任何反動言論或不健康內容,保持學術活動的純潔性。

讓老師拿起筆,書寫自己的教育經歷,講述教育故事,剖析自己研磨教學反思,比較教學內容,發現學生成長,以“我”的角度看名師課例……從3月1日到6月15日,整整一百天,我和我們的老師堅持下來了!

回想最初的設想,其主要目的是:

一、主體實踐建構,體驗寫作的艱辛與快樂。老師的讀寫過程,是基于教師“培育和完善人的主體性”理念開展,喚起教師的主體意向,激發教師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讀寫成長成為教師的內在需要,成為教師自主建構的實踐活動。教師通過閱讀思考、創作記錄,尋找到老師與學生在寫作體驗上的共同語言,追求“教學相長”。

二、專注日更記錄,促進習慣養成。閱讀與寫作,這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用寫作的輸出倒逼閱讀的輸入,讓老師獲取寬廣的閱讀視野,再做到讀思結合,讀寫相融,豐厚教師底蘊。讓老師們積累教學素材,提升理論素養,100天培養一種習慣。

三、創設寫作任務群,驅動磨煉意志。意志力需要在實踐中磨煉,在讀寫方案的策劃中,每十到十五天規定有不同寫作內容,督促老師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深度思考,講求實際,客觀地、冷靜地觀察審視,以求得對課堂現象做客觀實際的正確認識,倡導《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思想,提高思辨能力。

四、建立學習共同體,分層級運作,團隊式成長。創設“語文未央”微信公眾號,作為交流平臺,對外交流團隊思想。建立以工作室核心成員為主的學習共同體,群體作業,個人完成。設定長到一百天、短至兩個星期的目標,分階段、有層次運作,讓教師擁有專業尊嚴成為團隊式成長的追求。

五、創新團隊建設范式,形成名師團隊風格。陜西省于紅梅名師工作室成立之初,我們抽樣調查了多個名師工作室的組建情況,發現大部分工作室的成員組成起點較高,團隊由教學成熟型的教師組成。相比較之下,立足我們工作室的現狀,選取教師教學力的薄弱點,也是教師最易入手、在一定時間內能獲取實效的——讀寫結合形式,為了集體的榮譽,讓團隊協作式成為督促力,創造團隊共同成長共同發展的鮮明特色。

六、輻射帶動,引領進步。以工作室團隊為主,輻射帶動區域的老師,以老師自愿的形式加入,就有了內驅力,讓寫作成為興趣,讓興趣變為持久的意志力,讓進步成為老師的內驅力。

2019年6月10日,當我再次打開簡書APP,細數每個美麗頭像下的文字時,我看到了:于紅梅10.4萬字、劉宏7.5萬字、姜蕊8.8萬字、張琳7.3萬字、崔寶玲7.9萬字、郭薇7.7萬字、趙萍7.8萬字、曹永兵12.4萬字、王永利6.6萬字、董雅鳳6.3萬字、南楠5.8萬字、賀銳6.3萬字、權妮6.3萬字……的書寫量,還看到前后有近百位老師通過簡書、QQ的形式參與這項活動。我們的老師在這一百天里,經歷了很多:有困頓辛苦、勞作無暇、提筆難書;有黔驢技、窮、羞澀稚嫩、怕人取笑;有才思枯竭、疏于考證、惶恐應對;但也有文思泉涌、金句頻出、理念前衛;還有反思提升、推敲審辨、美文佳作;還有凡人主張,觀點鮮明,構思奇巧的行文呈現。

一百天的鍛造,讓大家的心走得更近了,我們終于走出了第一步……我想在不遠的將來,名師就會在他們中間誕生!

2019年3月,在陜西省第三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培訓會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給大家作報告,依稀記得他說名工作室主持人成長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跟著別人學著玩”,這大概指的就是向他人學習的模仿階段。第二層是“自己要玩出點兒名堂來,與伙伴玩”,自己雖沒有玩出什么名堂,但在工作坊的建設中,有了志趣相投的伙伴,我一直在努力。第三層是“帶著一群人一起玩”。從工作坊到工作室;從2001年起策劃未央區“春夏秋冬”教學節到2010年開展的“校際間交流”特色教研活動;從2014年幫扶共建團隊的組建再到2019年的“心源百日讀寫”第一季;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實踐研究”到“本真語文的教學實踐策略研究”;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隨機寫作實踐研究”到“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中小學教學銜接實踐研究”;從《一路花香》的團隊集冊到《語文未央》微信公眾平臺的推出……用自己的做事風格、教學思考和行動去影響他人。既然“一群人一起玩”,那就像黃老師說的那樣,“玩得開心且有收獲”,期待我和我的伙伴玩出花樣,玩出樂趣,玩出精彩!

作者單位:西安市未央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