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促進教育公平、獲取教育機會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最具影響力和最強大的力量之一,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了評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2030在教育領域取得的發展進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包括130個成員、85國政府等在內的“教育2030國際教師問題工作組”,秘書處設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機構中。該工作組給予教育職業這樣的評價。

教師資源:提供優質教育的先決條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曾在南亞教師發展中心論壇上表示,教師掌握著開啟優質教育的鑰匙。然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今天世界上仍有2.63億名失學兒童。要實現到2030年普及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目標,全球合格教師數量缺口以百萬計,而優秀教師的缺口更大。

師資匱乏掣肘了低收入國家保障平等地接受小學免費義務教育權利的進程。而且,師資匱乏的現象在未成年女性、殘疾兒童、難民與移民子女以及郊區或偏遠地區的貧困兒童等弱勢群體中更嚴重。為了填補師資,一些國家招收了不符合培訓和學歷要求的臨時教師。然而,這種行為也加劇了教育不平等。

去年11月,教育2030國際教師問題工作組在牙買加召開年度政策對話論壇,重點討論教師教育質量的提升。論壇指出,師資的長期匱乏是當今世界保障受教育權公平的最主要挑戰,并認為,訓練有素的優秀教師是保障優質教育的主要條件。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師資培訓項目致力于教師理念、教學方法和實施手段的全方位變革,并且成效顯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彰的典型優秀項目“英國快速變革教師培訓”,以其高度創新和有影響力的方法從150余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它推廣“以兒童為中心”和“以游戲為基礎”的教學法,以取代傳統的“對話”“粉筆加管教”教學法;實習教師接受為期兩年的培訓,培訓采取“研討會”和“小型分組會議”的形式進行;學員分組時充分考慮他們的互補優勢,以使其充分參與教學觀摩和課堂輔導。這樣師資培訓的后面蘊含著重要的教學理念的創新,代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國際教師教育最新思潮的啟發性引領。

此外,有學者表示,信息和通信技術在教師培訓項目中的應用,也應該受到高度關注,并予以大力表彰。因此,有效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特別是在經濟不發達國家,有助于快速提升教師的學習需求和專業發展。近年來,中國資助的“利用信息與通信技術在非洲推廣優質教師培訓”項目,在埃塞俄比亞等8個受惠國取得的經驗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注,并以專題會議的形式作交流分享。該項目一期共開辦了100多個工作坊,培訓了約10000名教育者。中國將信息通信技術應用于非洲國家教師培訓中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積極示范效應,也符合國際教師教育的時代趨勢。

教育理念:發揮反思、啟發和引領作用

在近年來的“國際教師節”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等聯合國機構都會發表聯合聲明,呼吁國際社會兌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推動教育發展的承諾,賦予教師充分權能,為不同背景的學生創造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年都會根據國際教育發展的現狀或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節日主題語,為各國教師教育發展發揮反思、啟發和引領的諸多功能。

其中,最具有特色的表述就是2013年的“教師是開啟世界未來的鑰匙”。正是這種比喻性的“鑰匙”說,邏輯地支持著“教師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一深遠的命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學會生存》這一著名研究報告中就已經富有遠見地指出:教育者的任務是“發展一個人的個性并為他進入現實世界而開辟道路”。2013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高級論壇上更將教師使命升華為“賦權年輕人”,即喚醒青年為爭取更美好的明天而自我“發現”“發展”“創造”的自覺意識,從而彰顯出教師之教育和教學的未來性價值特征。真正為人之師,理當重新對自己的功能作出前瞻性、啟發性和引領性的判斷。

今天,教師最該有所作為的,是“發現”和“尊重”學習者生命深處的獨特精神基因,順應每個生命發展的深沉本能,使之合法合理地獲得存在的理由和開發的契機。這樣,才構成一個莊嚴生命走向社會、走向創造輝煌的應然邏輯起點。

因此,如果將智慧生命比作一座世上最昂貴、最值得珍惜的財富寶庫,那么,教師只能是一把開啟生命寶庫的“金鑰匙”——即深度開發以智能、體能和情商、志商為內核的“人力資源”,并使之轉化為社會長遠發展所必需的豐富的“人才資本”。就此而言,教師的職責與功能唯有立足已有、開發今天、創造未來。

教師培養:要兼顧“學養”和“教養”

隨著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期限的臨近,各國政府、國際社會、教育界和教師機構,正在形成一致的信念并付出共同的行動。由教師專業發展專責小組撰寫并發布的研究報告《加強教師教育:提高教學、培訓、學習質量的前提》,提出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觀點和建議:

通過教師教育與培訓,促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這是對教師教育和培訓與教育發展、與學生成長關系的深刻洞見。專責小組認為,受教育權的核心是受到高度重視、高質量和訓練有素的專業教學。換言之,教師的專業素養決定了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進步程度,即所謂“學”的成效完全取決于“教”的成效,而“教”的成效又完全取決于“師”的素養。因此,真正的教育平等,實質上取決于優質教師資源的平等。反過來,享有優質教師資源的平等,就是接受教育平等和學習平等的基本保障。該報告由此提出,“教師是一種有影響力的平衡力量,以克服從出生開始不平等的生活機會”。

促進教師發展所需的知識、技巧與能力,兼顧“學養”和“教養”。該報告指出教師素養包括其本體性的知識和理論素養、涵蓋教學技巧和專業能力的實踐素養。在這兩部分的素養中,前者是教師基本理論和學科知識的“學養”,不學無以成“師”;后半部分是達成“授”與“受”轉換的“教養”,優教方促優學。報告特別將教師培訓視為當今全球教師教育的前沿熱點,把教師在教學實踐工作中所特別“需要的技巧和能力”視為教師入職與職后培訓的一大重點,要求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及地區強化投資力度、創新培訓方法、提升培訓效率。簡言之,當前教師教育的工作重點就是優化“教養”的培訓實踐項目。

信息化學習是經濟全球化時代促進教師可持續專業發展的必需。報告認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需要通過互聯網在線培訓和學習來獲得專業的持續發展,“互聯網+教師培訓”是人類教育發展歷史上空前的新特征和新趨勢,有待各國教育界尤其是師資培訓機構深入研究。各國教師要通過“在線”培訓和學習不斷更新自我知識和能力,為滿足青少年的不斷成長需要而學習,為滿足未來世界的持續發展需要而接受培訓。當然,報告也明確指出:“技術應該被視為教師的輔助工具,而不是替代品。”因此,教師教育應使教師能夠利用技術以支持在全面和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框架內的學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所長西爾維亞·蒙托亞發表《必須支持我們的教師》一文指出,“可持續教育”植根于教師不斷跟進的培訓。對此,我們應該很有共鳴:廣泛實施的優質的在線培訓項目、與時俱進地創新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教師從合格走向優秀,這將是未來教師教育的主流趨勢。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