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是烏克蘭著名的教育家,1981年,他的著作一經引入,便在全國迅速掀起了“蘇霍姆林斯基熱”。38年后,重讀他的經典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依然心潮澎湃,既為其深厚的教育情懷所感染,又感佩其扎實而豐富的教育實踐。

在教育這片沃土上,蘇霍姆林斯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把無私的愛播撒在兒童的心間,陪伴他們自由、快樂、幸福地成長。靜心讀讀《給教師的建議》,追隨著蘇霍姆林斯基的腳步,我才悟到了教育的真諦——塑造健全品格,育化美好心靈。

教育的對象是有個性、有獨特思想、有內在情感的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教師應該挖掘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深入探究學生的情感世界,以塑造健全品格為目標,以育化美好心靈為理想,促進學生終身發展。

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潛質,是塑造健全品格的第一要務,是催生教育力量的 “活源泉”。這就要求教育者既能展現自身的特質,以獨樹一幟的風格影響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個性魅力,又能善于發現學生的與眾不同,結合他們的興趣愛好,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彰顯個性的舞臺。當學生成為舞臺的中心和焦點時,他們便能從一次次的展現、一次次的活動中,找到樂趣,獲得尊嚴,樹立自信,創造幸福。此時,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是“揭開每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的發現者;學校也不僅是學生發揮特色、綻放個性的搖籃,更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地。

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有規劃、有策略地實施情感教育則是塑造健全品格的關鍵所在。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最重要的一個任務是引導學生關心人、理解人,并稱其為花園里最為幽香的一朵花。令人惋惜的是,我們的學生中很少有人能摘取到這朵幽香之花。情感教育缺位恰恰是當代教育最大的問題,青少年“弒父”“殺母”案頻發,這些悲劇時刻警醒我們:倘若一個人感情淡漠、精神空虛,又長時間得不到有效指導,必將做出于己、于他人、于社會都無益的事情。因而,情感教育迫在眉睫,是每個教育者最緊要的德育任務之一。教師應該開展和情感教育相關的主題活動,挖掘能觸動學生內心的情感因素,鼓勵學生彼此關心、相互幫助、友愛共處,教會學生體諒父母、心懷感恩、珍惜親情,培養學生同情他人、廣施仁愛、厚德載物的人文情懷,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情志兼有、品格健全的人。

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樹人,培養品德是基礎,育化人心是目的。青少年的心靈是獨特豐富、復雜多變的,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心靈的寫照。教師只有育化學生的心靈,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崇高美好的品質,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貼近學生的心靈,是育化人心的前提。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進行教育,首先要關切地、深思熟慮地、謹慎小心地觸及青年人的心靈。”教師應該體察學生心靈的細微變化,了解學生隱藏的、抽象的、不易察覺的內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理解學生的苦惱,傾聽學生的心聲,解決學生的困惑,做學生成長道路上的“知心人”,做學生心靈世界的“領航員”。如果學生能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他心中的向善、向好、向美之心便會被喚醒,便會主動關心他人,用溫暖和愛意回饋社會。身教重于言傳,只有和學生心相交、情相融、愛相伴,才能育化出更多美好的心靈。

除了以心貼心、以情育情、以愛養愛,教師還應該督促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思想和內心,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就是儒家提倡的內省精神,每日三省吾身。本質上,這是一個受教育者自我審視、自我成長的過程,通過“日參省乎己”,認識錯誤、發現不足、彌補缺陷、不斷進步,使行為更加端正,思想更加成熟,心靈更加美好。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會學生自己教育自己,是一種最高級的技巧和藝術”。教師要掌握啟發學生內省的藝術,以尊重學生的意愿為前提,認真、細致、全面、真誠地了解他們的想法,循循善誘,給予有益的勸導和建議,幫助學生內化吸收、自我省思。只有當學生能省察內心、自我教育時,他才會產生羞恥心,渴望變得崇高,追求道德完善,獲得心靈升華。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永攀教育高峰的經典之作,他始終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窮其畢生踐行教育真知,讓理想之花盛開在學生的心房。我愿意跟著蘇霍姆林斯基學做教育,立足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塑造學生健全的品格而努力,為孕育更多美好的心靈不懈奮斗!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鋼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