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大二的時候,家里人給我買了一輛自行車,可把我高興壞了,推著它迫不及待地就在校門口拍了一張照片……”10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在交大西遷博物館二樓展出的“交通大學”校牌前,講解員劉楊一邊打開手機展示自己37年前在這個校牌前的照片,一邊向觀眾介紹交通大學遷往西安的歷史。

坐落在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南門里的交大西遷博物館,于2018年12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重要平臺。這里除了每周例行閉館日,幾乎每天都會迎來絡繹不絕的觀眾,尤其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以來,56歲的志愿者劉楊和她的同事們輪流講解的頻次提高了。

“從1981年7月入校至今,我在交大校園工作和生活了近40年,我目睹和經歷了學校幾十年的發展……”劉楊說,她的青年時光就是在西安交大校園里的一條條林陰道上走過來的,她的老師們有許多人都是當年參與西遷的老教授,他們生活上的艱苦樸素、謙遜和善和教學上的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深深地感染了她。“我是‘西遷精神’的體驗者和受益者,我想做‘西遷精神’的傳播者、踐行者!”劉楊說。于是,2018年初,她報名參加了學校“西遷精神”教職工講解團,成為了志愿者講解員。

西遷博物館展出內容分為溯源、西遷和致遠三個部分,涵蓋了從南洋公學到交通大學西遷,從“永遠飄揚的旗幟”到習近平總書記對“西遷精神”的重要指示。為了讓自己的講解詳實、生動,劉楊閱讀了大量校史、西遷歷史和西遷人物的書籍資料,她無數次為母校的輝煌歷史深感自豪,為前輩們西遷的艱難困苦而感動。

1985年從西安交通大學電氣絕緣專業畢業留校后,劉楊先后在學校電教中心、廣播電視與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期刊中心等部門工作。這種“深度參與”使劉楊真切感受了西遷后交大發展的速度與程度,也讓她的講解帶給觀眾一種“代入感”。比如,在展出的一張照片前,劉楊問年輕的觀眾:“你們能猜出房子前面的這條土路是現在的哪條路嗎?”年輕人們一陣搖頭,劉楊笑著說:“就是咱們西安現在的咸寧路,80年代初我們在校期間,它還是一條‘晴天揚灰、雨天踩泥’的土路,當時路上還常常能見到馬車……”再比如,講到交大治學嚴謹的學風、教風時,劉楊說:“剛上大一那會兒,學長們就告訴我們要做好刻苦學習的準備,‘大一買蠟燭,大二買眼鏡,大三買痰盂,大四買棺材’的諧語就用來形容當時課業繁重的情況,雖然有點夸大,但是反映了交大學風濃厚、教風嚴謹的傳統,我深有體會……”在展出的一塊老校牌前,劉楊用手機出示了一張翻拍照片,那是她1982年喜獲一輛自行車后在校門口的留影,照片中的校牌如今被收藏在西遷博物館里。“當時好多同學都借我的自行車騎著玩,一來二去自行車壞了,直到畢業我都不知道弄壞自行車的人是誰。”劉楊說,那個年代的自行車相當昂貴,在校學生哪有錢賠,“直到后來我和愛人(同班同學)結婚后,他才告訴我是班上的哪個同學把自行車騎壞了,嚇得不敢承認……”介紹這一段校園往事的時候,劉楊始終帶著回味般的笑容,觀眾也仿佛身臨其境,跟著她一起“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62年前,數千名交通大學師生響應國家號召,告別上海、扎根西安,為國家建設和西部發展奉獻青春,形成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并在一代代交大師生中傳承弘揚。如今,包括劉楊在內的一批教職工、學生志愿者參與到講解“西遷精神”的隊伍中來,他們中不乏“遷二代”——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徐正紅便是其中一位。“我曾經疑惑:遷校的代價可能大于新建一個高校。但擔任講解員以后,更多地了解了從南洋公學到交通大學的歷史,我深深理解了遷校和建校的差異,那就是兩個字:傳承——不僅是高校的管理模式或者制度,更是一種精神,這是新建學校無法比擬的優勢。”徐正紅說,正是在這種認識的激發下,她珍視每一次講解機會。

如今,除了在館內向觀眾介紹西遷歷程,劉楊、徐正紅她們還經常受邀到中小學及企事業單位去講解西遷歷史。“每一次的講解對我來說都是一次精神洗禮,是我踐行、傳播‘西遷精神’,向我的恩師、前輩們致敬的最好體現。”劉楊說。而徐正紅認為,現在交大西部創新港建設是“西遷精神”在新時代的寫照,“作為志愿講解員,我們也有責任將這一精神代代傳承。”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