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學習過程中情緒控制的意義與技巧
作者:陶曙光
發布時間:2019-10-31 09:26:0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聲樂訓練與表演是一個以聲音來抒發和表達自我情感的過程,聲樂專業學生的情緒狀態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其聲樂學習的質量和效率,這是聲樂訓練過程中應著重注意的一個問題。本文在簡要論述學生情緒觸發機制的基礎上,系統總結聲樂學習過程中情緒控制的意義及控制技巧,為學生更好地進行聲樂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聲樂學習 情緒控制 實際意義 控制技巧
如果說細膩的情感可以幫助聲樂專業學生更好地體悟歌唱中的感情色彩,那么在特定情境下動情表演時而產生的情感偏移及情緒波動必然會影響歌唱效果。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不僅要加強演唱技巧的訓練,而且還要注重個人情緒控制的訓練,以保障在聲樂表演過程中能夠游刃有余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觸發機制
1.以境生情
以境生情是指外在客體事物觸發人的情緒,其根源之一是“客體與需要”,是指特定事物對于個人需要的滿足程度、滿足速度,由此觸發個人不同的情緒。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態度越是能夠滿足學生的聲樂學習需求與學習特征,就越能觸發他們快樂、愉悅的情緒,反之,則容易使其產生壓抑、郁悶、排斥、抵觸甚至是怨憤、煩躁等情緒。其根源之二是“客體與預期”,是指主觀評估下形成的實際行為結果與預期目標之間的關系,由此會使人觸發多樣化的情緒狀態。學習聲樂之前,學生都會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態度有著一定的預期,當這些符合甚至是超過個人預期時,學生更容易產生驚喜、興奮之類的情緒體驗,從而也就更愿意積極、主動地投入聲樂學習中。相反,如果課堂教學低于學生的心理預期,則會使其產生失望、失落的情緒,不僅無法積極、主動地學習,甚至還會產生抵觸心理。
2.以情生情
個人會因受周圍人情緒的感染,而產生與之相一致的情緒。聲樂教師的面部表情與情感狀態,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如果教師精神飽滿、笑逐顏開、語言生動、內容充實,以一種極大的熱情投入教學,則極易觸發學生積極、樂觀、主動、奮進的情緒,從而更有利于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若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是精神萎靡、表情僵硬、語言枯燥、責任心不強,則易造成學生消沉、憂郁之類的情緒。個人作為班級的一分子,若周圍同學在學習過程中都呈現出和諧融洽、積極向上的現象,自己也會有一種積極樂觀的正面情緒,反之,會因從眾心理而產生不良的情緒。
聲樂學習過程中情緒控制的意義
1.能使學生更有效地投入聲樂學習
在演唱時為了保證氣息的通暢,學生應將小腹到兩眉之間形成一條直線,即在腰部、后背、脖子之間形成一條直線,既能給人產生挺拔向上的觀感,也能極大地舒展體內氣息。在此過程中,如果學生出現煩躁、不安、焦慮、恐慌之類的情緒,極易造成分心、分神,無法全心全意地投入訓練。如果學生能夠保持一個自信、精神飽滿、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則會使其拋棄生活中的雜念,不受其他干擾,專心投入訓練,更有利于提高聲樂訓練的效率。
2.能深化學生對聲樂作品情感的理解和認識
作曲家、詞作者在創作聲樂作品的時候,都融入了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內涵與情感意蘊。聲樂專業學生是在深入了解和準確把握該作品思想內涵與情感意蘊的基礎上,通過自身所掌握的歌唱技巧來準確地表達作品,是對聲樂作品由文字、曲譜向聲音藝術進行轉換的過程。學生應冷靜、客觀地分析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及其蘊含的思想內涵與情感,以深化對聲樂作品情感及思想的理解和認識。如果學生在解讀聲樂作品的過程中心浮氣躁、情緒低落或比較激動,則無法安心解讀作品,甚至很有可能按照個人情感、思想、情緒去解讀和認識作品,易造成對作品情感認識的偏差。
3.能使學生順利傳達聲樂作品的情感
如果學生在聲樂訓練過程中保持一個精神飽滿、開心愉悅的精神狀態,則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訓練與表演,可順利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與情感,即便是表現一些情緒低落、壓抑的作品,也會因為個人心無雜念,而呈現出良好的表達效果。然而,如果學生在聲樂表演過程情緒低落或過度亢奮、自卑害羞、煩躁不安等,則很容易造成分心、緊張,不能順利進入表演狀態。
4.能增強對觀眾的感染力
聲樂專業學生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以及由此呈現的情緒狀態與精神氣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情感體驗。精神飽滿、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使學生以一種揮灑自如、斗志昂揚的風貌出現在觀眾面前,給觀眾帶來專業、投入、積極向上的情感認知,也會更投入地欣賞聲樂,按照學生所傳達的思想與情感去品味作品。然而,如果學生在聲樂表演過程中因緊張而造成肢體動作僵硬、面部表情呆板,或者是因為過度興奮而出現與作品思想不符的肢體動作或面部表情,即便是其歌唱技巧再嫻熟、聲音再優美動聽,也會使觀眾產生不良的審美感受。
聲樂學習過程中情緒控制的方式
1.加強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聲樂學習過程中控制個人情緒最常見的一種方法。該方法要求學生必須深刻認識到情緒控制對于聲樂訓練效率與表演質量的重要意義,并且能夠準確把握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緒狀態對聲樂訓練與表演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學生應就負面情緒的特征及其根源,實施針對性的自我暗示活動,如面對緊張情緒,可以在心里不斷地暗示自己要以平常心去表演,鼓勵自己是最棒的,不斷增加自信心。當學生在上課中遇到與預期需求不符的情況時,應暗示自己,“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其建構的教學內容、采用的教學方法與計劃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以此消除抵觸情緒。當因實際訓練效果與預期目標相去甚遠而產生消沉、抑郁、自卑的情緒時,學生應暗示自己,“聲樂學習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
2.調整注意力
情緒在本質上是主體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外在因素影響的一種心理、意識,甚至是肢體行為的反映,是個人在特定情境下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學生情緒呈現出鮮明的心境化、異變性特征,極易因為外在環境的轉變或者是個人注意力的變化而變化。在聲樂訓練與表演過程中,學生意識到個人存在負面情緒之后,可以實施自我暗示。如果無法有效控制不良情緒,則可以通過調整注意力的方式來使自己忘掉當前的不快,從而進入另外一種情緒中,例如,可以通過與朋友聊天、欣賞其他同學表演、換一個訓練環境等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3.營造理想化的情境氛圍
情緒具有感染性、傳遞性、交流性的特征,聲樂專業學生極容易受周圍人情緒的感染而呈現出與之一致的情緒。在此情況下,聲樂教師應深刻認識到情緒控制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深刻認識到教師個人情緒與學生總體情緒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觸發的作用,要有意識地營造理想化的情境氛圍。第一,聲樂教師應在教學中保持一個精神飽滿的狀態,以此來影響、帶動、感染學生的情緒。第二,聲樂教師應注重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使之和諧融洽,以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第三,聲樂教師應為每個學生設置合適的聲樂學習目標,并建構起與之相適宜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計劃,使聲樂教學活動、教學效果符合甚至超越學生的心理預期。
4.進行適當的自我表達
學生也可以通過自我表達的方式來調整個人情緒,即與周圍同學、朋友或者是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及觸發機制表達出來。這也是釋放個人壓力、緩解不良心理的一種重要方式,同時還能獲得對方的幫助,對轉換個人情緒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國知名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所言,緊張、躁動、消沉、自卑、害羞、生氣、怨憤之類的不良情緒會極大地干擾個人正常的工作和學習,甚至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而在合適的環境、面對合適的對象,大膽地將自己的不良情緒表達出來,既是一個自我發泄、自我轉移注意力的過程,也能夠獲得他人的指導與幫助,采取必要的措施幫助自己走出不良情緒。
學生情緒的產生具有應景性、偶然性特征,為了取得更好的樂學習效果,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個人情緒控制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個人的情緒狀態,加強對個人情緒的控制,應加強自我暗示、調整注意力、營造理想化的情境氛圍以及進行適當的自我表達等,從而以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進行聲樂學習。
參考文獻:
[1]雷禮:《歌唱語言的訓練與表達》,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3。
[2]許曉瑜:《淺談歌唱中的情緒表達》,《大眾文藝》2012年第1期。
[3]黃輝:《淺談情緒在歌唱中的作用》,《北方音樂》2015年第5期。
作者單位:西安思源學院公共藝術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