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圓夢成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陜西教育系統扎實高效推進精準資助工作助力脫貧攻堅
作者:唐李佩
發布時間:2019-10-31 09:45:22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2019年7月,安康市漢濱區漢濱高級中學的張樂收到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錄取通知書,給整個家庭帶來了阻斷貧困的希望,張樂夢圓高考的背后是漢濱高級中學精準幫扶政策的成果體現,也是陜西省教育系統精準資助工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陜西省教育廳把學生資助作為教育扶貧的一項重要工作,以建立精準化落實貧困學生資助機制為突破口,確保“不讓一名學生因為家庭貧困而失學”,全力打好教育脫貧攻堅戰。
精準識別,落實“一個不少”
如何把資助金精準地送到每一位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手中?掌握學生詳細信息是關鍵。為了把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精準資助做精做細做實,做優做亮做強,實現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精準資助全覆蓋,從2017年4月起,陜西省教育廳研發了“陜西省精準資助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大數據實現了全省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精準資助全覆蓋,兌現了黨和政府“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
精準資助系統是各級教育、扶貧等部門和各地各校統一實施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精準資助管理的信息化平臺,涵蓋全部學段、全部資助業務和全部學生,包括實施管理、資助業務、控輟保學、貧困大學生初次就業等主要管理功能模塊,并具有對學生信息核對、審核、補錄、重復信息處理等功能,通過嚴格高效的信息核對、審核程序,確保不漏一名建檔立卡家庭學生,實現了全省符合國家資助政策的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精準資助全覆蓋。
各市縣教育局把摸清貧困學生底數作為“精準資助”的重要環節。每學期,寶雞市陳倉區教育局在與扶貧、民政、殘聯等部門對接的基礎上,采取分鎮(街)、分學校負責包抓的辦法,通過從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復摸底核對,層層把關,建立區、村、校三級《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教育扶貧精準資助基本信息臺賬》和《落實臺賬》,確保數據準確無誤,信息更新及時,做到建檔立卡戶學生基本信息清楚實用,政策落實“一個不少”。
針對異地就讀學生人數多、分布散,資助情況無法掌控,生活學習情況無法了解的現狀,延安市志丹縣教育局研究制定出臺了《全面加強異地就讀建檔立卡戶子女資助政策落實與控輟保學監管辦法》,全面加強了對異地就讀學生全方位監管,要求四方責任人要對其監管的學生建立信息臺賬、做好回訪記錄,每月至少回訪1次,教育督導室2名督學主要通過學生或家長抽查四方責任人監管落實情況。通過強有力的措施,全方位的跟蹤,使異地就讀學生資助政策按時享受,義務教育階段無輟學學生,通過人文關懷使他們“雖在異地,猶如在家”,充分讓學生和家長感受到黨的關心與關愛,激勵學子成人成才。
精細服務,讓好政策惠及更多家庭
便民雨傘、醫藥箱、手機自助充電站、飲水機、自助飲品服務機、無線網絡,每當要辦事的學生及群眾走進漢中市漢臺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都會被這些“便民設備”所感動。
“想群眾之所想,強化細節服務,讓更多家庭受惠”是各市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以及相關負責人的工作理念。為了讓資助政策被更多的學生和群眾了解,寶雞市金臺區突出重點,開展針對性宣傳。抓住重點人群宣講,在校園內開展“上好資助兩節課”活動,讓新生了解現階段資助政策,讓畢業生知曉下一學段可以獲得的資助情況,特別是對高中畢業生做到心中有數,提前準備;抓住時間節點講,利用春節前后、“三下鄉”、古廟會、納涼晚會、主題紀念日活動人群集中時間宣傳,著力提升教育扶貧政策的知曉率和政策落實的滿意度。
在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時,由于西部山區群眾交通不便,為了克服申辦人數多、時間緊、任務重等實際困難,寶雞市陳倉區通過抽調人員、招募大學生志愿者為病殘家庭提供上門服務,堅持早上晚下、中午輪班、節假日不休的工作制度,設立“咨詢服務處”,安排引導員、咨詢員熱情服務耐心解答,保證符合條件的學生、家長來一次就能辦完所有手續。
每年的7、8月份是各市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最忙碌的時期,在炎炎烈日下,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或在各鎮村干部的引導下,到考上大學的農戶家去實地核實學生家庭實際情況,或在田間地頭與學生及家長促膝交談,及時搜集資料,回來加班匯總整理。
留壩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楊鳳華,近兩年奔赴各鎮(辦)、村組巡講教育脫貧攻堅政策70場次,發放教育脫貧宣傳單、宣傳畫2萬余份,制定了《留壩縣萬名教師大走訪活動實施方案》,各校及局屬單位分別按照實際制定的實施方案,到本轄區貧困戶學生家走訪,宣傳教育資助政策,了解學生家庭情況,保證了政策宣傳到村、到戶、到人,提升了群眾對教育扶貧政策的知曉率。現在留壩很多在校就讀的學生家長都聽過她講解教育扶貧政策,許多學生家長感激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這些家庭困難的子女能繼續上學,獲得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像楊鳳華這樣奮戰在精準資助工作一線的教育人還有很多,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讓更多學生享受到了資助,幫助困難家庭走好了用教育阻斷貧困根源的關鍵一步。
除了在資金上支持,各個學校也加強對學生健康成長全方位的“精準資助”,延安市宜川中學在對由貧困學子組建的“圓夢班”的培養上,就注重對學生健全人格、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培養。西安工業大學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往往因無力負擔相關費用而失去海(境)外交流學習、開拓視野的機會。2019年3月,學校首次啟動“卓越海外計劃”,通過提供短期海(境)外學習的機會,讓更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雙重教育環境中形成國際化視野,從而走向更廣闊的人生。
資助育人,感恩與關愛隨行
曾在黃龍縣職教中心就讀的貧困學生劉飛,在順利完成高等院校醫學專業的學業后,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家鄉條件艱苦的基層醫院,現在他的醫術水平在百姓中享有一定聲譽。像劉飛一樣,很多曾就讀于黃龍職教中心且接受過學校資助,完成學業的學生都回到了家鄉,為家鄉的建設貢獻青春的力量。
畢業于陜西警官職業學院的周月通過公務員招錄考試,如愿以償地成為了一名人民警察。上學期間,周月受到國家政策的資助,順利完成學業,減輕了家庭的負擔。正是如此,他三年來始終堅守初心,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校堅持做義務勞動,主動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熱心幫助同學老師,用自己的行動回報社會、回報母校、回報父母。
這些以感恩之心來建設家鄉、回報社會的學子們,正是在家庭經濟困難時期通過學生資助政策得以成長成才,才有了和其他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和進步的機會。
陳寶生部長曾指出:“學生資助必須堅持育人導向,將育人作為資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長效機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陜西省各級教育系統開展的精準資助工作,用事實和行動真正落實了陳部長的觀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資助育人全過程。
“王老師早,我小女兒上了半年班,攢下一萬多塊錢,叫我先來還貸款。”據了解,淳化縣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受助學生父親劉國慶(化名)一大早就來到了縣資助大廳。淳化縣在開展助學貸款中主動將誠信教育融入工作中,助學貸款連續10年回收率100%,該中心連續八年被省、市、縣教育主管部門分別授予“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單位”。
據淳化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負責人王恒介紹,學生辦理貸款前要手寫一份200字左右的困難申請書(無需蓋章),讓學生“如實概括描述本人就學和家庭基本情況,重點說明申請貸款詳細、困難原因和家庭重要成員聯系地址及電話,并承諾在校好好讀書、畢業后按時還款”等內容,既端正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辦理助學貸款的誠意,又加強了受助學生誠信教育。中心借助現代媒體主動服務學生,做好誠信教育宣傳工作。同時,全天候回復學生辦理助學貸款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主動通過老師們的言傳身教來感染受助學生,用良好的互動服務過程來加強對受助學生誠信教育,促使學生誠實守信品格的養成,最終達到資助育人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