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藝術的閃光點,可使作品呈現更強的生命力。高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隨著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得到提升,本文通過闡述水彩畫語言教學改革模式,分析了高校水彩畫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教學改革的創新點。

[關鍵詞]高校 水彩畫 語言教學

水彩畫是用水調和透明顏料作畫的一種繪畫方法,由于色彩透明,一層顏色覆蓋另一層可以產生特殊的效果,但調和顏色過多或覆蓋過多會導致畫面色彩略顯臟亂。因為水彩畫畫面干燥得快,所以水彩畫不適宜制作大幅作品,較適合制作風景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畫作。水彩顏料攜帶方便,也可作為速寫素材用。與其他繪畫相比較,水彩畫相當注重表現技法,其通常分“干畫法”和“濕畫法”兩種。就其本身而言,水彩畫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畫面大多具有通透的視覺效應。二是繪畫過程中水的流動性造成了水彩畫不同于其他畫種的外表風格和創作技法,顏料的透明性使水彩畫產生一種明澈的表面效果,而水的流動性會生成酣暢淋漓、自然灑脫的意趣。

水彩畫最早出現在英國,19世紀到20世紀開始成熟并達到高峰,傳入中國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達·芬奇將西方傳統繪畫的“意象”解讀為“科學的、真實的繪畫原則首先規定什么是有影物體,什么是原生陰影,什么是派生陰影,以及什么是亮光。也就是說,不須動手,單憑思維就足以理解明亮、陰暗、色彩、體量、形狀、位置、遠近、運動、靜止等原則。這是存在于構思者心中的繪畫科學,從這里產生出比上述構思或科學之類更為重要的創作活動。”每一位學習水彩畫的學生都需要將基本技法表現出來,這是他們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不論是具象、抽象、意象的水彩畫,都要將傳統的表現技法展現出來。現階段,水彩畫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培養一批真正掌握水彩畫語言的學生,以及富有創新能力、開拓意識的新一代畫家,是高校應該重視和研究的重要課題。讓學生在掌握繪畫技巧的前提下,擺脫藝術的局限性,探索水彩畫語言的表達方式,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最終脫穎而出,這就是高校水彩畫教學面臨的關鍵問題。

高校水彩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人才的培養質量是現代教育的核心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全黨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好;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專業型、創新型人才的重任,高等藝術院校也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現階段,隨著教育形勢的不斷變化,高等藝術教育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現代水彩畫藝術不但可以表現出清新、透明、濕潤、流暢、歡快的效果,還可以達到渾厚、粗獷、勁拔等扣人心弦的境界。很多學生在學習水彩畫時,并沒有接觸過水彩畫,專業基礎較為薄弱,素描、水粉畫、油畫是他們日常所熟知的美術教學內容。除此之外,水彩畫教學內容滯后、專業知識陳舊,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后,重復練習使得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厭學情緒。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應根據自身具體情況,結合學生實際特點,深化水彩畫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充分掌握并了解水彩畫繪畫語言,最終逐步提升自己創作水彩畫的能力。

在我國高校美術專業中,水彩畫開設較晚,不論是在教學研究與改革方面,還是在資金與精力投入方面都略顯不足,因而所取得的教學成就自然就很少。高校較側重通過項目實施研究水彩畫語言教學的方法,在提升教師水彩畫創作技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應提高教師的課堂示范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水彩畫創作技巧,使學生能夠充分掌握水彩畫繪畫語言,拓寬學生的視野。高校還應改革水彩畫教學方法,創新水彩畫教學模式,有效提高水彩畫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水彩畫專業人才。

基于研習課程探索高校水彩畫語言教學

水彩畫語言是繪畫語言之一,繪畫語言是畫家通過訓練和實踐形成的各種表現方法和繪畫技巧,是畫家塑造形象的手段。水彩畫通過不同的形式、豐富的藝術語言反映了當代人的思想,反映了社會現實,更加貼近時代生活。水彩畫語言能夠借助“水”和“色”的相互作用,通過時間、水分、色彩變化使畫面產生詩一般的意境。

1.水彩畫語言研習課程需重新修訂完善教學大綱

(1)每一門科目都應以教學大綱為基礎,將課程內容、教學要求按照書面形式描述出來。教學大綱指學校每門學科的教學綱要,其中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實習、實驗、作業的課時分配等。例如“課程基本信息”“課程描述”“所需材料”“教學方法和活動”“課程要求和評價程序”“課程內容概要”等。教學大綱是根據學科內容、體系和教學計劃的要求編寫的指導文件,它以綱要的形式規定了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知識技能的范圍、深度與體系結構,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教學大綱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也是考核學生學業成績和評估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準則。它是課程內容合乎邏輯的構架,也是教學順序、教學工作的指南。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制訂教學大綱,大學教師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應該充分了解、熟悉,并認真鉆研教學大綱,在設計和編排教學大綱內容時,要積極尋找突破口。例如,以原有教學大綱為參考進行完善與修訂,系統地制訂更加科學的水彩畫語言研習課程教學大綱。

(2)收集國內外名家作品,以不同風格的作品為臨摹范本,為學生呈現豐富的繪畫作品,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學生通過臨摹不同風格的作品,藝術修養會隨著眼界的提升而提升,教師的教學內容也會隨之豐富。但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水彩畫并沒有很深的認知,對范本的選擇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引導學生選擇優秀的范本進行臨摹與解讀,就成為教師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

(3)利用PPT進行教學和作品展示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師將多媒體素材加工、制作成PPT,能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PPT能夠節省授課時間,改變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使課堂教學形式更為多樣化。

2.探索教學方法

(1)在臨摹畫作前,學生應該詳細分析畫作的創作背景及手法,更加深入地了解畫作的風格及語言。這就需要教師在水彩畫教學過程中將理論和實踐相融合,讓學生在動手創作前對色彩理論知識有所認知,養成良好的審美能力。

(2)高校美術類課程與其他課程有所不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示范作用是相當重要的,可以為學生帶來顯著的啟發效果。換句話說,教師的示范技能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學習,與此同時,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說服力,使學生對前進的方向更加明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與學生共同完成作業,為學生進行示范,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教師的示范作用,對提升學生的創作意識有很大的幫助。

(3)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素材,學生針對素材進行練習,通過模仿名家作品,使學生了解他們的繪畫語言。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還要對作品有充分的認知,清楚它如何從素材轉變為作品,充分認知水彩畫呈現給大眾的語言,并在此基礎上能夠熟練運用這些語言。與此同時,針對同一素材師生可同步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處理素材的能力,以及教師的創作思維理念都會更加鮮明的表現出來。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對比自己的繪畫處理方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對提升學生的繪畫語言認知能力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4)課程進行的最后一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深入生活,通過實際體驗使學生獲得更加真實的感受,為學生的創作提供靈感。在此基礎上,學生可結合所學知識,靈活運用繪畫語言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中能夠通過作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感。

(5)學習結束后,教師與學生將各自的作品呈現在大眾面前,進行互相評價,可以依照“繪畫者自身評價、其他學生評價、教師點評”的順序來進行,使學生從作品中獲得更多的繪畫語言。講解理論、課堂示范、共同完成作業,這些都是教師的教學內容。相對于學生而言,課堂練習、體驗生活、師生評價能夠使理論知識與實踐充分結合起來,對學生的創作有很大的幫助,也對構建完善而又有效的教學體系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高校水彩畫教學的改革創新

1.創新點

(1)在教學過程中,針對繪畫名家的具體情況和作品創作的背景,教師要進行詳細介紹。在介紹過程中,學生就能夠逐步加深對名家作品的理解,最終會對畫家的繪畫語言及創作風格有一定的認知。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最初的臨摹到對藝術有所感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用同樣的素材進行練習,教師創作的過程也是學生直觀感受的過程,對學生的創作有很大的幫助。

(4)針對同一素材,在練習的同時教師可要求學生運用兩種以上方式表達繪畫語言,讓學生通過大量練習,積累豐富經驗,有效鞏固繪畫語言知識。

(5)在研習過程中,師生之間應該積極進行互動交流,教師積極示范,學生直觀感受,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2.預期效果

(1)學生的積極性通過項目實施得到了有效加強。教師為學生提供大量名家的繪畫作品,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繪畫興趣,不同的作品可以使學生有不同的思考,學生的鑒賞能力也會因此得到提升,視野會隨之拓寬。

(2)學生能夠初步形成個人繪畫語言。在練習、臨摹優秀水彩畫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靈活應用繪畫語言提升自己的繪畫技巧,進而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結 語

在水彩畫專業教學過程中,水彩畫繪畫語言教學方式改革是最為關鍵的內容。事實證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富有特色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繪畫語言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夢璋:《水彩特殊技法在教學中的運用及評價》,《藝海》2008年第4期。

[2]楊特文:《繼承傳統與充分借鑒——研習意象水彩畫的點滴體會》,《藝術教育》2008年第8期,第107頁。

[3]韋俊平:《高校水彩畫繪畫語言研習課程教學方法探索》,《美術界》2018年第5期,第72-73頁。

作者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