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非連續性文本命題策略研究
作者:顧豐英
發布時間:2019-10-24 15:19:5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非連續性文本,即由列表(list)構成的文本,是與連續文本形式不同的、不是以句子為最小單位的、需要不同于連續文本閱讀策略的文本。由于文本是非連續性的,因此語義之間的聯系的間斷是其主要特征,而也正是因為篇章形式或者語言邏輯的間斷,使其在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方面有獨到的地方?;谶@一認識,筆者開展了“小學生非連續性文本命題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認識。
一、非連續性文本命題策略研究的價值
非連續性文本是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文本形式,語文課程標準將其作為小學閱讀教學內容的重要文本形式之一。基于非連續性文本進行命題,具有了解并把握師生對非連續性文本的認知情況,促進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身閱讀理解能力等功能。
在筆者的研究中發現,面對非連續性文本這一相對較新的教學對象,師生在認知上確實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概念模糊,大多數師生感覺這是個陌生的概念,無法準確地闡述,只有極個別的教師能勉強回答;命題缺位現象明顯,日常評價乃至一些重要評價中,非連續性文本少有納入命題范疇的情形;非連續性文本教學與命題的視野相對狹隘,教材中偶有的非連續性文本大多是以某一指向為目的的多種資料的組合閱讀,對包含圖表的綜合性文本以及與信息相關的多種形式的文本集群涉及不夠,導致學生閱讀面狹窄。而要改變這一現狀,最好的辦法,就是借助命題及評價這一指揮棒。
命題,是指根據小學階段不同學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能力,選擇和開發非連續性文本材料,編制成試題的過程,可以通過練習、考試等形式提高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理解以及運用能力。筆者在研究中發現,當學生面對習題中的非連續性文本的時候,可以有效調動積累的關于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經驗(同時練習、測試本身也有促進學生更多地關注生活中非連續性文本的作用),可以促使學生激活思維、發揮想象,將非連續性文本中的“非連續性”的那部分變得“連續”起來,進而使意義完整起來。通過比較研究發現,命題(及相應的評價)是促進學生進行完整意義建構的效率最高的方式。
二、基于非連續性文本的有效命題策略
很顯然,非連續性文本命題的有效性,決定了其促進學生理解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因此,有效的命題策略研究就是重中之重。研究表明,目前非連續性文本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單一的圖與表等文本;二是內含圖表的綜合性文本;三是與信息相關、包含圖表在內的多種形式的文本集群;四是以某一指向為目的的多種內容的閱讀資料等。因此,命題策略的研究可以基于這四種形式進行。具體總結為兩點策略:
一是基礎階段的命題,應遵循“能力專題培養”的策略,即基于單一圖、表進行。如剛轉到學校上三年級的小華,看到學校的社團活動安排如下表。他只在周五下午有時間,那他參加哪個社團是合適的呢?這一習題,重在培養學生閱讀表格中的文本信息,并建立完整認識的能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需要進行信息加工,然后基于邏輯進行推理,最終才能判斷出小華適合參加哪個社團。
二是綜合階段的命題,應尊重“綜合能力培養”的策略。這種試題往往綜合多種非連續性文本形式,因而需要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解讀基礎,同時反過來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筆者的實踐中,這類試題的題材主要有公交路線圖、地鐵路線圖、火車票、飛機票、列車時刻表、電影海報、讀書漂流海報等,這類素材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呈現信息的形式是多元的。除了文本、表格之外,往往還有箭頭、數字、示意圖等,學生所需要的思維方式也是多元的,在對各種形式的信息的多元加工中,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理解能力會得到增強。
談及命題策略,有一點不可不提的是,命題資源的積累非常重要。通過筆者的研究發現,整合課程資源、挖掘生活素材、開發校本題庫這三者非常重要,其中課程資源的整合是可以跨學科的(這與核心素養的要求一致),挖掘生活素材重在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而開發校本題庫貴在明確非連續性文本的研究主題,然后分主題建立題庫。
在命題研究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的認知基礎作為思考的出發點,非連續性文本才能恰到好處地在學生進行加工的過程中,發揮其引導學生思維、完成意義建構的作用。
作者單位 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