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與理性的通融——高中語文群文閱讀分析
作者:姚廣財
發布時間:2019-10-24 14:54:4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確立主題,精選文本
選好文本是群文閱讀順利實施的必要前提,若風馬牛不相及地硬湊作一堆兒,則只能是胡亂應付、走走形式了,意義不大、效用不佳。那么,精選文本的標準是什么呢?即主題一致。教師可以從文本內容、思想內涵、寫作手法等多個角度來確定主題,再圍繞主題選擇相關文本,既用主題將一組文章串聯在一起,又內容不同、特點各異,使學生在比較分析中拓寬知識面、提升閱讀能力。以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共有四首現代詩,可以將其放在一起進行群文閱讀,主題便是“情”: 《沁園春·長沙》是壯志凌云的革命之情,《雨巷》是朦朧婉轉的愛慕之情,《再別康橋》是綿綿纏繞的離別之情,《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腔熱血的赤子之情,雖然都是寫情,但著眼點不同,內容不同,抒發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同時,還可以補充閱讀《死水》和《贊美》,其中蘊含的憂思和激憤的愛國之情也頗令人回味。這樣精選出來的文本,可讀性較強,學生也十分愿意解讀分析,有效地擴充了課堂和學生的閱讀容量。
二、預設問題,比較歸納
當確定好群文閱讀的文本后,教師就要幫助學生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來閱讀文本,比較不同文本中的思想情感、表達方法等有何差異,初步解答閱讀前的疑問,這樣既能掌握粗讀、略讀等閱讀方法,也能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使其能夠在比較歸納、解疑答惑中形成創造性思維。還是以《沁園春·長沙》《死水》《贊美》的群文閱讀為例,這三首詩歌都展現了作者滿腔熱忱的愛國之情、拳拳的報國之心,但卻因境界不同,而有不同的感情基調。在閱讀之初,我就提出:“《沁園春·長沙》和《死水》都寫于1925年,面對著黑暗腐朽的舊社會,兩位詩人的時代吶喊給你什么感受?請同學們粗讀后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在認真通讀全詩后,紛紛表達自己的感受。“《死水》太壓抑了!我能感覺到詩人的憤怒和失望,現實很糟糕,自己卻不知道怎么解決。但《沁園春·長沙》恰恰與之相反,那種豪邁之情、自信之感撲面而來,胸襟氣度寬闊,感染力極強,讀起來很有豪情!”學生在比較中體味了不同的情感,為進一步賞析詩歌奠定了基礎。
三、分析解讀,合作探究
群文閱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活動,關注的是學生的閱讀感受以及在閱讀中所形成的各種能力,因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分析解讀,去探究文本背后的思想內涵,進而達到群文閱讀的目的。例如在以“一樣的孤獨、不一樣的情懷”為主題開展群文閱讀時,我就帶領學生對《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進行分析解讀,這三首詩都寫到了孤獨之意,“獨立寒江”“獨自彷徨”“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都是詩人孑然一身、獨處時生發的情感。給學生20分鐘的閱讀時間,再用20分鐘的時間交流“孤獨情感背后的人生內涵”。學生們自主閱讀、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很快就分析出孤單背后的不同情懷,或是孤傲不群的豪情,或是孤寂迷途的彷徨,或是憶離別的落寞,探尋出不一樣的人生境界,進而豐富情感,提升審美鑒賞能力。
四、深入思考,拓展提升
在學生對文本分析探究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老師、同學分享自己的感悟所得,然后進行相關主題的短文寫作,讓靈性與理性通融,拓展提升自身的閱讀體驗、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為終身閱讀、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如以“散文的特點”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活動,我精選了《濟南的冬天》《故都的秋》《廢墟》《荷塘月色》《池畔》等優秀散文,當學生閱讀完畢后,一方面要組織學生比較分析文本,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交流閱讀感悟,對散文的特點形成清晰的認識,然后留出30分鐘的時間,一半讓學生以“雨”為主題寫篇散文,剩下的一半則探討評價自己所寫的文章。這樣的讀寫結合,能夠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有效的拓展提升。
作為一種新興的閱讀教學方式,群文閱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傳統閱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大有助益,但群文閱讀尚走在探索實踐的路上,需要完善、補充、解決的問題亦不少,因而高中語文教師要結合學情實際謹慎用之、智慧用之,使其在語文教學中大放異彩!
作者單位 甘肅省秦安縣第五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