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學發展至今日,提起數學,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數字、公式以及定理等,人們早已經習慣性以數學符號、數學公式為工具的理性數學思維來解決問題,描述世界。數學帶給了我們很多理性的視角和思考,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大多數數學教師會把一些數學知識理所當然地讓學生去接受,因此往往忽略了感性思維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意義。總出現老師覺得知識很簡單,可學生偏偏不理解的情況,甚至是暫時性記憶或者留于表面的理解認知。這是因為小學生缺少對數學問題情境的切身體會,也就沒有形成相應的感性思維認知,因而在更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習中自然比較費力。在對感性思維的研究應用中,往往感性思維多被用于藝術、文學等領域,但在數學中很少有人提起,其實,感性思維在數學教學中尤其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從小學數學的知識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特點入手,并結合感性思維認識論,分析感性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應用及訓練方法。

一、 小學數學的特點及小學生認知特點分析

通過對小學1~3年級數學所學內容分析,可以發現,所學知識為簡單數字的認知到四則運算,以及簡單的形體認知和數學單位認知等,可以概括為是對生活中一些基本事理上升為理性的定量化認知。正如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又可以解釋生活。小學生的思維往往需要形象化和具體化,他們最容易理解的是自己身邊的數學,舉個例子,當小學生被問到:“工地上有10袋水泥,用掉3袋,還有幾袋?”對于剛剛接觸數學的小學生往往是答不上來的,而把同樣問題中的“水泥”換成“糖果”,換成“玩具”這樣的詞匯時,他們往往能很快答上來。因為教材中每一個新元素的引入必然伴隨其相應的生活情境的調動,假如他沒有過這樣的生活情境,那么他的思維路線就會中斷,這時候老師強行引入數學知識,可想而知教學效果是不理想的。比如,小數的學習,教材雖然會讓學生充分的感知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的并不都是整數,如買東西不是整元的情況。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整數在生活中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這時就有了小數。但是引出小數后學生僅僅從認識上知道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并沒有把它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因為在小學生的生活中還是很少碰到不是整數的時候,即使吃蘋果不能吃一個,也會說吃半個,或是掰一小塊等,不會說吃0.5個或是0.3個。所以那些情境的創設只是我們所希望灌輸給小學生的一些情境,并不是他自己確實經歷過的,也就沒有充分的感性認識積累。正如老師們都會發現,小學生在學習小數的過程中比整數費勁很多,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對0.1和0.2的感性認識遠遠不如他們對1和2的認識,這時候再跟他們說小數的加減法和乘除法,無疑是“雪上加霜”的一件事情。所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讓數學與生活結合,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能充分調動他們的感性認識,這時候再配以知識的講解,一切都會過度自然,讓學生欣然接受。

二、 感性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特殊意義

正如李大潛院士曾提出:“數學是一種先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基礎。它的產生和發展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數學是人類在逐步認知世界的過程中,所應用的一種能夠定量化描述世界的工具。縱觀數學的發展史我們發現,數學經歷了從初等數學常量的表達到高等數學的變量的表達再到現代數學的研究空間和流形的集合。數學的發展史也是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史,從最初簡單的感性認知到抽象的理性認知過程。小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正如人類最初接觸數學時的拘謹和陌生,而打破這些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感性思維實現完美過渡。比如,對于同樣的數學問題,用小學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來舉例,則更容易調動他們的感性思維。對于小學生邏輯思維和理論分析對于他們是難以達到的,所以說把實際生活中抽象出來的數學概念如何再合情合理的還原到當時的情境中去,讓他們更好地發現和體會這其中的生活數學,從而牢牢掌握和應用數學,這是小學數學教育的關鍵。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學生的生活環境及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出發,創設出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全方位的感性思維訓練,讓他們獲得對事物認識的敲門磚,獲得進一步進行理性知識學習的認知起點,當然也才能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更加順其自然地學習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在學習中改掉被動地位,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可以超越狹義的數學教學內容,讓學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學習內容,讓數學“活”起來,這也是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的,所以感性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特殊意義。

三、感性思維訓練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有人說小學數學的課本上已經有大量的圖片和文字,可以調動學生的切身體會認知和學習興趣,感性思維的訓練則顯得多此一舉。實則不然,其一,雖然課本是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豐富詳實的圖片設計作為新知識的切入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求知欲,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因小學生年齡小、經歷少以及不同學生個體經歷的差異,書中所展示的圖片文字并不一定能調動其內在感性思維的共鳴。其二,書上的知識都是單方向傳遞給學生,正如諺語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又如馬克思所言,實踐是獲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說切身經歷的體會是課本上任何華麗的語言所不能代替的。所以只有當充分的感性訓練讓學生對事物形成感性認知,再去進行理論學習則顯得輕而易舉。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對象有興趣時,大腦中有關學習神經的細胞會處于高度興奮狀態,而無關時則處于抑制狀態。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假如不能調動其內在感性思維的共鳴,也就不能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出現“填鴨式”教學。小學生正處于世界觀、認知觀急速增長的時期,數學的學習如果能調動并結合感性思維的認知,對其認知觀的塑造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 感性思維訓練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案例及方法總結

以數學單位學習為例,當學習“個、十、百、千、萬”時,如果僅僅是告訴學生每兩個緊挨單位之間是“十進制”關系,那么他們并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十進制”到底意味著什么,數字的十倍關系背后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改變,一百個甚至一萬個到底有多少,這都需要豐富的感性認識。這時就需要教師帶領同學們去深切地感受這些數字。比如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英雄卡”讓他們感受十張、一百張、一千張甚至一萬張的數量。沒錯,一萬張也要展示給他們,也許準備這個要花很長時間,但不要嫌麻煩,教育是不能怕麻煩的,也許今天我們的一次麻煩會讓學生一生都留下深刻的記憶。我們這些成年人現在熟知一萬塊錢有多厚,就以為我們熟知了“萬”的多少,但我們知道一萬張一塊錢到底有多厚嗎?也許我們都答不上來,這就是我們曾經所受的感性認知訓練的缺失。

切實做到感性思維訓練可從以下幾點展開:

1.盡可能用小學生生活中經常用到并熟知的事物,如糖果、卡片、卡通人物等,充分調動小學生原有感性認知儲備。

2.對于比較難理解的生活中接觸不到的事物盡量做到具體化,用真實的情境創設和實物演示具體到可感可視的范圍,如上面舉到的數學單位的學習。

3.對于比較抽象的概念,要把它具體化到生活實際中,并讓學生動手實踐,充分體會其真實性和必要性,如分數學習中,分數的定義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幾分之一”,讓學生親自動手把一個整體平均分開,加深對分數的理解認識。

4.對于有些生活常識不足的情況,先組織學生通過做游戲等方式進行常規知識的學習和熟知,再進行課本知識學習,如在位置與方向的學習中,應先讓學生充分體會方位感再進行相對位置描述的學習。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調動或完善補充學生的感性思維認識,起到感性思維訓練和數學知識學習相輔相成的效果,讓學生充分實現課本數學和生活數學的完美結合。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我們承擔著教好數學知識和幫助小學生塑造完整人生觀的雙重任務,在平時的教學中,切實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認知訓練,不怕麻煩、耐心細致地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感性思維訓練機會。

作者單位 長安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