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規劃這個詞近幾年被頻繁地提及,特別是在新高考改革開始以后,很多人對這個學科沒有清晰的認識,這也使得很多人對它產生了興趣。其實,生涯規劃很多人很早就接觸到了,大家都熟悉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有些人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就是生涯規劃。

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門幫助中學生認識自己、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并從認識自己出發,對自己一生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實現自我個體以及對社會的價值作出判斷選擇和規劃的課程。更確切地說它應叫“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它既是一門生命教育課程,也是一門職業技術課程,既有知識性,更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

一、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立足點

個人認為中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的立足點應是兩個:一個是自我的認知,另一個是目標的確立。這兩個立足點是至關重要的。沒有自我認識,所謂的目標,就有可能成為紙上談兵。沒有目標,所謂的自我認識,只能最終成為檔案室里的資料。生涯規劃實質是人們立足于自身,根據實際情況確立目標,并選擇實現目標的最合適途徑,最終實現目標。我們進行生涯規劃的目的是解決生存與發展的問題,從哲學層面上來說,自我認知需要回答“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從個人發展層面來說,自我認知需要回答“我要得到什么,我喜歡做什么,什么對我最重要,我適合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的問題。

二、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個人角色澄清

(一)個人角色澄清,幫助學生認識自己

對中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指導時,我認為可以以個人角色澄清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我們就先拿“子女”這一角色為例,中學生對自己角色的認知:

在家:孩子(子女、孫子孫女)

在學校:學生、小伙伴、班干部

在社會:未成年人

中學生對自己父母的角色認知:

子女(孝敬自己的父母)

父母(養育自己)

夫妻(丈夫、妻子)

職業人員

中學生對自己父母的角色認同:對父母充當的每一個角色都認同嗎?哪些角色不認同?假如你做了父母,你會在這些角色中怎么做?想成為自己父母那樣的人嗎?如果不想,自己想怎么做?要實現你的想法,你覺得自己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已經具備了哪些條件,還有哪些條件需要去努力擁有?學生的自我認知結束后,其確立目標及實現目標的途徑與方法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個人角色澄清,幫助學生進行目標確立

個人角色認知內容如下:

(1)中學生的個體自我認知: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氣質、自己的興趣、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思維、自己的身體情況等。

(2)中學生的群體自我角色認知:在家庭中的角色(子女、孫子或孫女),在學校班級中的角色(班干部、普通學生),在社會、職場中的角色(志愿者、工作人員、其他人員等)。

(3)中學生的生活自我角色認知:是勞動者還是休閑者,是來充電還是打發時間,是被逼迫的還是自愿的等。

(4)中學生的工作職場自我角色認知: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是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等。

現在我們就“學生”這一角色,來談談中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學生這一角色是終身的角色,人從一出生就開始了學生這一角色,不管你意識沒意識到。不過是不同階段的地方、內容、方式不同罷了。那么對于中學生來說,應該怎樣認識“學生”這個角色呢?以下是我自己的一點的思考:

一要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學習現狀:各科的具體學習情況怎樣;自己的學習狀態是什么情況;學習方法科學不科學;學習效率是否高效等。

二要明晰自己的學習目標:

1.自己想學什么專業——想上什么大學——確定報考科目、條件。

2.自己想上什么大學——自己想學什么專業——確定報考科目、條件。

3.沒有目標的——上什么大學或學什么專業——確定報考科目、條件。

三、要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從現在起該怎么做

總之,我們進行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出發點是解決學生現實中切實需要解決的生涯問題,而不是從某個學者或某種理論出發,讓學生接受某種理論。所以,要將中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做好,需要我們一起去努力探索

作者單位 山東省膠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