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學第一周,建校兩年的陜西省漢中市洋縣城南小學召開了體藝綜合組全體成員會議,會上專門研究體藝特色社團的發展問題和解決體藝教師的“難心事”。校長王偉峰表示,體藝對學生的素質發展至關重要,學校會投資足夠的人力、財力做好體藝工作。距離此次會議已過去一個多月了,該校體藝組教師依然振奮不已,“開學第一周,學校就把體藝工作提上日程,解難題、增動力,極大地調動了我們做事的熱情。”

這是洋縣體育藝術“一校一品一特色”創建活動推進全縣中小學體藝發展的生動寫照。2018年,洋縣開始開展體育藝術“一校一品一特色”創建活動,著力打造區域特色體育和藝術示范學校,全力推進學校體藝工作。該縣體藝工作已走上了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校內與校外有效銜接、普及與提高以及常規與特色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軌道。

一校一品 推進素質教育

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七點到八點,洋縣中小學的校園里異常熱鬧,體育、藝術、科技等社團或者興趣小組的學生們在自己熱愛的領域發揮特長。在城南小學、青年路小學、南街小學,記者還看到,這些學校班級特色也非常明顯,每學期還開展一班一品展示活動。

“對一校一品一特色創建成績顯著的學校給予資金、器材支持。對未確定項目或確定后未認真組織實施的學校,要在全縣通報,并在年度考核中予以處罰。所以,不管是落實國家五育并舉的育人要求,還是縣上獎懲機制規定的鞭策,校長們不得不重視學生體藝素質的發展。”洋縣教體局一工作人員說。

為給全縣中小學搭建展示風采的舞臺和競技提升的平臺,洋縣已多年組織開展田徑運動會、球類運動會、校園足球聯賽、校園藝術節、規范漢字書寫大賽等學生體藝活動,創造性地采取了“學校—片區—全縣”三級聯賽和展示機制,城鄉同步,參與率高,達到取長補短、相倚為強的效果。

“在各級聯賽或展示評比時,其他學校師生獲獎,自己學校不拿獎,臉上都掛不住,所以大家都攢足勁做好體藝工作。”洋縣一音樂老師表示。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洋縣一批特色的體育藝術社團涌現出來,有的學校不止一校一品,而是一校多品,在區域內甚至在全省形成了影響力,如洋縣中學田徑,第二高中藝術,書院初中籃球,南街小學足球和漢調桄桄,青年路小學柔力球、皮影、滑輪,城西小學藝術體操和秦腔,城南學校足球,槐樹關初中和中小舉重,青少年活動中心跆拳道等。該縣學生多人次在市級以上賽事中獲獎。洋縣中學、城南學校、貫溪中心小學申報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洋縣申報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洋縣第二高中2幅學生作品在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分獲一、二等獎,洋縣教體局被授予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優秀組織獎。

建章立制 激發隊伍活力

學校體藝的發展關鍵在教師。洋縣各中小學通過制度建設、專兼結合、培訓和比賽、聘請老藝人、與專業俱樂部合作等措施建強體藝教師隊伍。

在洋縣南街小學,田徑隊的訓練風雨無阻,學校師生無不佩服。“除了對體育對學生人格、身體健康有了重要性認識外,學校公平的考核也激發了老師們的干勁。考核指標包括日常的考勤、教學工作量、教學質量、研修、測評等方面,非常明確。評優樹模、職稱評審、升職晉級、年度考核優秀指標按比例分給體藝組,和語數外老師同等對待,各組依標準量化考核,分數從高到低排列,誰有資格誰為優一目了然。以我來說,近幾年,田徑隊在各級別比賽中都取得了好成績,我的考核為優,自然可以晉級一級職稱了。”洋縣城南小學體育教師李小菊老師說。該校公正考核、校內外培訓、參賽獲獎予以獎勵等對體藝工作的利好政策給體藝教師打了強心劑,成就了體藝教師,進而帶動了學校的發展。學校先后被授予“第一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全國體育工作示范校”“國家級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等榮譽稱號。

為了成就高素質專業化的體藝教師隊伍,青年路小學打破依課時算工作量的常規做法,將體藝教師按各自所長細分了教學內容,如藝術體操、乒乓、柔力球、版畫、皮影等,鼓勵體藝教師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潛心鉆研,向名師奮進。該校體育教師劉敏成長為陜西省教學能手、漢中市學科帶頭人,先后兩次代表陜西省赴泰國支教。音樂教師張曲老師成長為縣級教學能手,代表漢中市參加了陜西省藝術教師能力比賽,獲得一等獎。音樂老師陳娜連續兩年被評為縣級教學能手。

面對優秀傳統文化一些項目的師資短缺問題,洋縣各中小學采取聘請老藝人等方式進校指導和培養校內教師。此外,學校還通過借力校外專業俱樂部等校外資源,提升校內體藝教師的專業水平。

扎根優秀文化 育人無聲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曾這樣說,幼年時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他的言語、思想、習慣、追求等,在這個時候打下基礎。打下什么樣的基礎,就會影響他一輩子。洋縣在推進學校體藝特色發展中,尤其是縣城各小學,以藝術教育為載體推進非遺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來培育有中國心的學子。

作為紙圣蔡倫的封地,洋縣龍亭鎮的兩所學校——龍亭初中和龍亭鎮中心小學充分挖掘蔡倫文化的精神內涵,積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兩校通過組織學生講述蔡倫故事、演示造紙流程等方式寓教于樂,讓學生深刻領會這一偉大發明的歷史意義。謝村橋的故事在洋縣家喻戶曉,位于橋頭的謝村鎮中心小學以謝村橋蘊含的孝道文化為載體,編排課本劇,把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感恩教育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舉措。地處革命老區的華陽初中和華陽鎮中心小學,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紅歌合唱隊、腰鼓小分隊等藝術社團主題鮮明、活動豐富。

優秀傳統文化特色項目發展起來并非易事,面臨資金、師資、場地以及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等難題。經過種種努力,南街小學的漢調桄桄、青年路小學的皮影、城西小學的秦腔都已形成校本教材,建立了專業的活動室,聘請的校外專業老師帶出了校內專職教師,以普及和提高、校內外結合等方式培養學生。在內容選取上,除了選取經典的曲目外,結合課本劇、朱鹮之鄉等內容自編自導內容,引起良好社會反響。像南街小學漢調桄桄工作坊先后編排課本劇《西門豹》《胸有成竹》赴香港、北京演出。青年路小學通過“了解研究皮影文化”“感受參與皮影表演”“親身體驗皮影制作”“豐富創新皮影文化”等內容,使非遺皮影藝術在學生們的幼小心靈里扎根、開花、結果。皮影節目《豬八戒吃西瓜》《哪吒鬧海》《鹮鄉好少年》,皮影舞《金雞報曉鬧新春》多次在校內外演出,受到孩子們的一致喜愛。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