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發展飛速和廣泛應用的今天,時代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微”。“微時代”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關于“微”的影子。如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同樣,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使用“微”科技,加入“微”元素,這就是“微課”。目前,“微課”已經漸漸地被應用到思政課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微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和行為習慣,大學生是“微時代”最重要的受眾群體,在學習過程中最先接受最前沿的文化思想和高端技術,還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本文以“微時代”為背景,就高校構建“微思政”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存在的問題及教學改革進行了討論,以期對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有所幫助。

[關鍵詞]微時代 思政課 微課

“微時代”,即“微媒體”不斷更新、“微內容”不斷生產、“微傳播”不斷進行、“微應用”不斷出現、“微用戶圈”不斷形成的時代。如今,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教師應該適應信息技術和網絡時代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不斷更新自己知識結構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實用型人才。

“微時代”高校“微思政”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隨著科技迅速的發展,“微時代”讓信息傳輸變得更加高效和便捷。“微時代”是以微博、微信、MSN等作為傳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煉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微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傳播內容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微時代”下,微課應運而生,并逐漸被廣泛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微課”主要是針對教學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設計的一種在線課程資源,能夠讓思政課教學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彩,特別有利于推進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

1.“微時代”高校“微思政”教學模式是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微時代”下,高校學生的價值觀被強大的知識信息影響著,學生在體現自己的價值時,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特點。“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授課方式,能夠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關鍵知識點。“微課”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括與該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資源,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微課”有別于傳統單一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資源,其中包含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教學內容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覺得上課不再那么枯燥和乏味。

2.“微時代”高校“微思政”是教學的重要方式

高校思政課教材有著高度的理論化、體系化的特點,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微課”以情景化的視頻作為課堂導入方式,并將這些理論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的知識,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有著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微課”的教學方式是非常靈活的,教師制作“微課”視頻時,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制作,以增強思政課對學生的吸引力。

3.“微時代”高校“微思政”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有效體現

“微課”把傳統授課方法和視頻教學結合在一起,學生可以反復觀看視頻,利用“微課”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可以在“微課”平臺下載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料,還可以與教師或者同學交流學習心得。因此,教師將“微課”視頻內容和討論觀點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微時代”高校“微思政”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微時代”高校“微思政”教學對學生的影響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感不強,學習沒有積極性。隨著“微時代”的到來與蓬勃發展,手機等各種移動設備得到了學生的青睞,加之網絡的全面覆蓋,不管是教師或者是學生都可以隨時隨地地接收大量的信息。因此,教師對教材的壟斷現象被打破,教學模式也隨著移動設備的運用日益變化,其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高校學生。移動設備滿足了學生隨時隨地閱讀的需求,學生能夠接收大量即時性信息,而信息的多樣化及復雜化讓學生與外界接軌的同時,也對高校教師的教學帶來挑戰。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之前,可能已經通過新媒體了解該知識,所以追求新奇的學生不愿再去“重復”學習,這就有可能導致學生對自己所學到的知識不愿重新歸類整合,進行全面系統的思考,以致出現學生掌握知識不系統、比較分散的問題。

2.“微時代”高校“微思政”教學觀念上的問題

“微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他們是最積極融入“微時代”的群體。但是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部分教師還秉持著傳統的教育觀念,再加上部分教師的綜合素養相對偏低,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嘗試利用新媒體。當這些教師面對有“新新人類”之稱的大學生時,往往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行為特征,從而使高校思政課教學與現實、與學生嚴重脫離。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就會出現教師講得很認真、很努力,學生卻覺得很枯燥、很乏味的現象,長此以往,會嚴重阻礙高校思政課教學水平的提高。

3.“微時代”高校“微思政”教學資源缺乏

近年來,國家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對思政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斷加大,但部分學校因政治站位不高、對思政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這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沒有辦法滿足教學的需要,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思政課教學水平的提高。只有把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起來,才能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但目前很多高校和教師都缺少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意識,從而產生教學資源缺乏的現象。

“微時代”高校在“微思政”模式下的教學改革

“微時代”的快速發展,在影響和改變大學生學習習慣、行為方式的同時,使大學生的定位更加多元化、復雜化,給高校思政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很大的挑戰。教師應該在“微時代”下,轉變思想觀念、教學理念,牢牢抓住這一機遇,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努力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1.專題教學模式

在“微時代”發展的今天,信息傳播變得更加高效和快捷,而大量沒有經過梳理和篩選的信息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和選擇,進而影響人們價值觀的形成,大學生群體也不例外。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思政課,思政教師應積極推動教學內容的改革。專題教學就是其中有益的方式之一,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與“微時代”相結合。專題教學中,思政教師除了為學生講解專題相關的理論知識外,還可以結合實際就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剖析,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更好地理解時代,認識時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網絡教學的模式

“微時代”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的助力,現在互聯網對人們的影響非常巨大,高校思政課要想與時代緊密結合,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進行網絡教學。第一,高校應該加大對網絡環境的構建,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建設一個穩定的網絡環境,為網絡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高校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找到一個符合現代學生習慣的教學方式,為其營造一個輕松的課堂環境,消除師生間的距離感,使教師融入大學生中,更好地了解學生。在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注意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新聞、圖片和視頻等,并緊密圍繞課堂內容展開分析,這樣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針對網絡上的一些虛假消息,以及欺騙性的新聞,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自己進行判斷,形成正確的“三觀”。

3.實踐教學的模式

俗話說,“實踐出真理”。高校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思政課理論知識,還要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上加大力度,積極開展實踐教學,以更好地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高校可以經常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能夠有機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教師要努力挖掘好的網絡資源,將實踐和新媒體平臺相結合,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社會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4.構建“微課”教學長效模式

高校要想在“微課”建設上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就要構建“微課”教學長效運行機制,推動思政課的改革。首先,高校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團隊專門負責“微課”平臺建設,對思政課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規劃,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的質量。其次,高校要提高教師的思政課教學能力,使其不僅具備思政課專業知識及計算機操作能力,還能夠獨立完成多媒體網頁和視頻制作,為“微課”平臺建設提供支持。最后,高校要加大對“微課”的資金投入,構建“微課”教學模式。

5.建設和維護“微課”資源

思政教師要制作精美的“微課”視頻供教學使用,應先根據課程的需要選定一個課題,然后根據課題進行一系列的行動,如查找資料、撰寫教案、制作錄像等。“微課”視頻的特點就是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較少、資源容量較小、資源組成/結構/構成“情景化”、主題突出、內容具體。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時長一般為5至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因此,相對于傳統40至45分鐘一節課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相對于較寬泛的傳統課堂,“微課”主題突出,更符合教師的需要,其主要突出課堂中某個學科知識點的教學,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學活動,相對于傳統的一節課要完成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因此,“微課”又可以稱為“微課堂”。從“微課”視頻大小來看,其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看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料,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筆記本電腦、手機、MP4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微課”非常適合教師的觀看、評課、反思和研究。“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它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領”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所使用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后教學反思、學生反饋及專家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構成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因此,高校要在學生直觀了解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同時,定期維護更新“微課”平臺,還要根據思政課內容改革教學模式,不斷豐富“微課”內容,更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及時在線解答學生疑惑的問題,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就學校教育而言,“微課”不僅是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教育資源,而且也是學校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

結 語

構建“微思政”教學模式,就是要讓思政課更具時代性。推動思政課改革與創新,就是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充分體現思政課的時代精神。思政課要真正提高實效性,就要實現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運用好信息化手段,凸顯思政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總而言之,在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開展“微課”是在當下最正確的選擇,其能讓思政課既簡短又靈動,更加符合學生學習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李麗然:《基于“微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山西青年》2016年第18期。

[2]郭君:《“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對策分析》,《現代職業教育》2016年第27期,第74-75頁。

[3]黃愛華:《信息化時代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變革》,《中國大學教學》2014年第9期。

[4]王守蘭:《高校思政課網絡教學平臺應用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學位論文,江南大學,2015,1。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