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的延伸靠提問來支撐,而提問好比教學目標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提問不僅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還可以提高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教師也可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是,若提問方法不恰當,未掌握提問的技巧和藝術,就會適得其反。郭初陽老師的全國一等獎課堂實錄《項鏈》,讓我看到了問題設計的重要性及其中所隱含的藝術。

一、提問的作用

1.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項鏈》中,郭老師設計了一個主問題:這是一篇關于 ____的小說。這個問題是作為課下作業讓學生完成的,雖然不是課堂提問,但它卻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并且可讓學生自主勾連全篇,主動思考小說主題,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2.了解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情況。郭老師在PPT上呈現四張圖片,讓學生各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樣能反映出學生對小說脈絡和內容的掌握情況,同時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導學生學習更高層次的內容。另外通過學生的回答,也梳理了小說梗概,既是一種復習,也是一種考查。

3.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定理或專題上來。

二、提問設計的原則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遵循這一原則。那在設計提問的時候,有哪些原則呢?

1.提問的內容應符合學生實情。中學生比較叛逆,腦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在課堂學習中的接受情況會和老師的預想出現偏差。因此在進行提問設計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學生共有的實情,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從而在課堂上提問不同的學生以完成學習目標。郭老師的課堂上此原則亦有所體現。從大的方面來說,這樣的原則教師都會注意到,郭老師面對的是中學生,他所設計的內容和問題也沒有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

2.在內容的深淺上,應該由淺入深。知識的接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先解決了簡單的題目,才會在此基礎上去解決難題。比如郭老師讓學生分析瑪蒂爾德的“變”的時候,先讓學生找出瑪蒂爾德外貌上的變化,然后問學生:“只有外貌上的變化,沒有性格上的變化嗎?”當學生不確定的時候,他讓學生回歸文本繼續思考。這就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提問過程。

3.從對學生的作用來說,應該具有啟發性。郭老師講完《項鏈》,拿這篇小說和童話故事《灰姑娘》進行對比,這樣的設計本來就很有新意,而且有趣味性,學生便會主動去思考這二者之間的關系。通過郭老師表格中的提示,學生一步步對比發現灰姑娘和瑪蒂爾德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接著郭老師提問:“這是不是莫泊桑在抄襲經典呢?還是說這部小說就是經典?”這樣在對比和突破傳統中對學生提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對學生理解文本主旨也很有啟發性,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

4.從對學生的難易以及自由程度來說,提問設計應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挑戰性即要適當給學生出難題,如此一來,學生會樂于思考、挑戰和學習。如果問題太簡單,學生已經解決或者很容易解決,還需要老師去引導和教授嗎?開放性即要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能限制學生思維,能讓每位學生對某一個問題都有話可說。這兩點在郭老師的課堂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主問題:這是一個關于_____的小說,不僅具有挑戰性,還具有開放性。這個題目的范圍大,靈活性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闡述。

除了這些原則,提問設計也應該具有趣味性。一個有趣味性的提問,學生愿意回答,也愿意去思考,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提問設計的創新研究

傳統語文教學思路為劃層次、概括大意、總結主旨,課堂死板,學習效率低下。在科技發達、知識膨脹的現代,如果還是按照傳統模式去教學,將會被時代淘汰,被學生淘汰。一個問題的提問角度會影響思維的方向。《項鏈》中,郭老師的提問角度在整堂課中是變化的。在提問學生關于瑪蒂爾德的變的時候,是從主人公入手;當問及作者會更喜歡變化前還是變化后的瑪蒂爾德的時候,是從作者入手,然后給學生講授莫泊桑的創作原則和創作特色。提問中,提問角度和提問方式之間的轉換有了創新,值得我們借鑒。在設計提問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如何能給學生在思路、內容和方式上提供創新性的東西,來幫助和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得出正確結論,從而深入完整地理解教學內容。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