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研習”在歷史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策略探討
作者:王榮剛
發布時間:2019-10-21 10:45:0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 《基于史料研習的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S[2018]GHB2370)成果之一。
以史料運用為手段,改進歷史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才是目標旨歸。史料研習逐漸成為一線歷史教師的課堂教學常態。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我也嘗試各種類型的史料研習,摸索適合高中史料研習的教學方式。以下是我對于史料研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的一些思考。
一、“腹有詩書氣自華”,史料閱讀促教師發展
在歷史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自身缺乏相關課程標準、課程方案的理論支撐,又缺乏專業書籍的營養,在教學中把“史料研習”只是簡單理解為“在教學中使用史料”,缺少史料研習教學活動的科學指導,在事實上存在著研習活動形式化、史料運用隨意化、史料探究碎片化、史料解讀片面化等諸多問題。如何使構建史料研習教學活動更具有前瞻性、針對性、思辨性、人文性,真正挑戰的是我們教師。為此,我們必須強化自身學科素養,進行專業的深度閱讀。
如何進行專業的深度閱讀?教師可分類進行閱讀。通史、斷代史、制度史、人物傳記、史學理論等專業閱讀,提升教師的閱讀能力,開闊歷史視野,放大歷史維度,讓教師領略大家風范。
教師在史料閱讀中,不能泛泛而讀,而是要邊讀邊記筆記,對書籍中好的文字、段落進行摘抄,并對其做出分析理解,慢慢積累,反復品味,時間長了,就成為我們備課的第一手資料。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選取史料、甄別史料、解讀史料、運用史料指導學生進行“史料研習”教學活動就會如魚得水。
二、“眾里尋他千百度”,史料整理引學生入門
史料研習的前提是廣泛收集文獻資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一起收集史料。收集史料必須有宏觀的框架和細化的具體操作。在選擇內容方面:在中國史學巨著中尋找名家對同一歷史記載的史料;在外國歷史名著中精選包含史學觀點的史料;在近現代史研究文獻資料中選擇典型社會生活史料,讓學生知道歷史的學科闡述以及史學研究方法。在選擇價值觀方面: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信仰史料,近代先進中國人探索救國救民的愛國史料,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色精神史料,新時代的優秀人文精神史料,能體現人類文明、追求和平與發展、世界和諧共處的典型史料等,這類史料有助于塑造學生性格,培養家國情懷。在選擇的模板方面:先選經典史料,注明出處、時間、作者等,再對史料進行必要的點評和備注,以此建立科學、細化的史料研讀方法。
三、“絕知此事要躬行”,史料對話導學生探究
如何與史料“對話”?在史料研習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應遵循如下流程:先選學生熟悉的、比較淺顯的、閱讀障礙少的史料對話,培養學生興趣;接著再選中等難度的,如文言文類型或者外國學者論述的史料,讓學生明白文言史料如何解釋、西方學者如何建構歷史思維,讓學生慢慢靠近史料;最后選典型的、能引起學生心理變化、提升思維梯度的史料,介紹史料的背景,讓學生真正進入史料對話,還原歷史原貌,與史料的作者進行內心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產生思維的火花、達到情感的升華;最終形成漸進性、梯度式史料研習教學活動流程。
通過“對話”,明確學生達到的目標要求:在知識層面,學生了解相關史實,知道更多的歷史事實,增加學生的知識貯備,拓展課外史料閱讀;在方法論上,學生能運用唯物史觀核心理論,將歷史事實置于特定的時空,運用史料實證的方法認識、理解、闡釋歷史,科學理性地對待過去發生的史實,做出客觀的評價;學生學習能力方面:史料研習的實踐應用,可以真正實現以學生學習活動作為整個教學活動中心的“學習中心課堂”,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系列學習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富有個性的發展;在情感價值上,能從歷史的角度認識國情,明確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這也正是歷史學科應有的思維品質及獨特價值魅力。
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歷史教學中史料研習已經成為常態化手段和方式,我們既要強化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整理、解讀史料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史料的研習能力,引導學生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收集史料的途徑方法,整理、辨析、認知史料,最終拓寬學生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讓史料研習在教學活動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作者單位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