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于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情境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調動了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成效。如何利用“互聯網+”,豐富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值得探討。

一、情境教學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把課文中描繪的生活畫面及其形象看成文中情境的本質內容,并將其轉化為各種圖畫、音樂、動畫、故事等,讓學生以最佳的情緒狀態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通過情境的創設,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竊讀記》是一篇非常平實的課文,沒有跌宕的情節,沒有華麗的描寫,但平實中蘊含著渴望讀書的真情。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導入時播放合唱《送別》,引發學生的回憶,逐漸有了一種悠揚、懷念的感覺。在這種感覺之中,就會萌生對林海音童年生活進一步了解的興趣,于是情感萌生動機,愉快地走進文章進行學習。

二、情境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

情境模擬教學方法將抽象的文本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內容,小學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課本中的角色,然后進行節目編排,增強表達能力、感悟能力和想象力。

在《燕子》這一課的第三段中有“還有幾只橫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便一圈圈地蕩漾開去”,學生很難理解“橫掠”的意思,我便播放燕子“橫掠”飛行的視頻,很好地展現了燕子飛行的形態,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同時也刺激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情境教學法,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多媒體成為小學教學不可或缺的輔助教學工具。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通過教學實踐讓學生去感悟語言的魅力,借助想象和聯想來實現對語言的感悟,因此教學中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到語言文字中去觀察、去傾聽、去觸摸、去感知、去領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感知、理解教材。只有教師動情、引情,學生才能入情、抒情,語文課堂才會飽含情味,語文學習才能順利進行。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桂花雨》這篇散文為例,本文以體會文中的情感為主目標,通過朗讀、對話等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精神層面,體會“月是故鄉明”的濃濃鄉情,以及字字含情的語言之美。在教學中,我帶領學生品讀文章,通過原境、意境、心境等不同層次的讀、說的訓練,努力令課堂飄溢甜美的桂花香,再現搖花童趣。課件出示“桂花的樣子笨笨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不開花時,只見到滿樹葉子;開花時,仔細地在樹叢里尋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引導學生通過“笨笨的、仔細、小花”等詞,來想象桂花的樣子及特點,并給學生展示桂花的圖片,邊看圖邊想象。圖文結合,讓學生對桂花的樣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讓學生體驗“搖花樂”,我借助多媒體手段播放搖桂花的視頻,起到渲染氣氛,激發情感的效果。學生聽著課件中的聲音,想象著作者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

如在教學古詩《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可通過視頻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圖景,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詩中的語言美,領悟“綠”字的神韻。實踐證明,多媒體在古詩教學中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學生多種感官協同進行思維加工,能夠加深對詞語的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模式,就是要有目的地利用直觀形象或創設接近實際的情境,激發學生聯想,使學生身臨其境,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四、情境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多媒體能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色彩繽紛、聲像同步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同時受到刺激,促使學生手腦并用,思維集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發展,從而全面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同時也是培養能力的過程。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多媒體情境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給學生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達到教師善教、學生樂學的良好教學效果。

總之,互聯網+情境教學,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教學效率,突破重點、難點,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電化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