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原理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朱麗鋒
發布時間:2019-10-21 10:41: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有序原理”是從系統論中概括出來的基本原理之一。有序原理是說,任何系統只有開放,與外界產生信息交換,才有可能“有序”。在語文教學中,應用“有序原理”打造“有規則的自由課堂”,對于實現價值引導與自主構建的統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突出教師指導,促進學生閱讀、理解、吸收書本信息
由于書本內容包含著字、詞、句、篇以及思想情感、價值觀等諸多信息,所以促進學生閱讀、理解、吸收書本信息,教師指導是關鍵。只有悉心指導,才能用導學意識去喚醒學生的自學意識。
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教學時,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自學課文,強化自學效果:1.指導學生用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的閱讀方法細讀課文,說說文章是怎樣引出話題的,又是如何列舉事實說明事業取得成功的道理的。2.引導學生上網搜索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的生平事跡,說說文章為什么要用概括敘述的方法來說明中心。3.指導學生從文章的重點中去把握文章的思想信息。三個代表性事例的共同點是什么?4.指導學生從文章的語言表達中去把握語言的內隱信息。在學生自學過程中,只有教師加強指導,學生才能在遵循規律的前提下,形成自覺學習習慣。
二、突出問題導向,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換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換是創造新價值的途徑之一。而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換,問題導向是前提。
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文章結尾寫道:“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也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學生讀到這里,產生了探究的興趣,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一種認為愛在樟樹前留影的緣由是樟樹的形態美;一種認為是樟樹的氣質美;還有一種認為,除了樟樹形神兼美的特點外,還包含著對主人的崇敬。究竟哪一種說法更有說服力呢?教師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引導學生深入討論。1.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重點去討論,文章由樟樹的外形特點寫到樟樹的品質特點,重在突出樟樹的氣質美。2.引導學生從文章的語言信息去討論。文章寫道:“而樟樹本身卻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即使當它枝枯葉落的時候,當它已經作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樟樹的可貴就在這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四句話作具體分析,才能真正理解這段話的含義。3.引導學生從語言的情感信息去討論。當時周恩來同志覺得宋慶齡的住房小了一點,勸宋慶齡搬家。宋慶齡說:“我舍不得這兩棵樹。“舍不得”三個字流露出了主人對這兩棵樟樹外形美的愛慕之情,也融入了主人對這兩棵樟樹氣質美的崇敬之情。之所以產生這種感情,是因為主人對樟樹的氣質特點具有獨到的認識。4.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題目去討論。題目既表現了樟樹的地理位置,也暗示了主人與樟樹之間的聯系。5.引導學生上網搜索宋慶齡其人其事,了解宋慶齡歷經風云變幻所表現出的堅定的革命信仰以及頑強的斗爭精神,以拓展討論的深度。當然,這種討論不在于立即求得一個統一的答案,而在于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
三、突出思維誘發,促進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換
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換是教學活動中價值引導與信息反饋的載體。促進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換,對于喚醒學生的潛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以“我”在醫院護理母親為線索,再現了第一次抱母親的情形,表達了 “我”對母親的真摯感情,贊美了母愛的純真與崇高。在與學生信息交換時,筆者采用“情感誘導”“思維激活”“語言探究”的方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1.情感誘導。通過對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觸摸“我”第一次抱母親的情感變化的脈絡。2.思維激活。通過對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問題的探討,揣摩“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里很難過”的緣由,感受母愛的純真與偉大。3.語言探究。通過對含義豐富的詞語的探究,引導學生體味詞語的旨趣。例(1):“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這里的“擔子”具體指的是什么?例(2):“可是,我忽然看見,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眼角流下來……”母親為什么流淚?這里為什么用“流”而不用“滴”?通過“情感引導”“思維激活”“語言探究”等教學活動,一方面,教師接受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把握學生思維活動的廣度與深度;另一方面,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及時做出思維上的“變奏”。這種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換,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進行,在由膚淺向深刻轉化中拓展,為教師的價值引導與學生的自主構建提供了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有序原理”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構建有規則的“自由課堂”的新路徑,也是開發學生智力、弘揚學生主體性的新思維。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