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政”譜寫青春之歌 ——記西北工業大學思政教師李鵬
作者:孔祥娜 本刊記者
發布時間:2019-10-21 16:41:5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室,座無虛席;課堂,掌聲不斷。在早已實行學分制,班級、專業和年級都已被打破的西北工業大學(以下簡稱西工大),什么課如此吸引學生?記者近日走進西工大,到課堂一探究竟。
上課鈴聲讓嘈雜的階梯教室瞬間安靜如水,與此同時,門被一位年輕男教師推開了,學生的目光立刻跟隨這位身著白襯衣的、“高個子”的腳步而興奮私語了起來。“高個子”名叫李鵬,是西北工業大學的思政教師,也是學生評出的“最滿意教師”。說起如何上好思政課,李鵬有一套自己的見解。
基礎:要提升“入腦率”
“如果說思政課是一片熊熊烈火,那么教師就是手持火把的那個人。萬千學生的心,需要這支火把去點燃、去指引。”這是李鵬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研討會上說的一句話。“現在大家都在談抬頭率、到課率,我認為這還不是根本,思政課關鍵是要提升‘入腦率’。”
記者眼前的李鵬,身著白襯衫、鼻梁上架一副黑邊眼鏡,2014年博士畢業進入西工大,開始教授“概論”課,是個標準的80后。5年來,他一直深耕“概論”,成為了概論課的“老”教師。事實上,這位“老教師”在剛開始時也遇到了思政課的“硬骨頭”。
“有段時間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老了’?和學生有‘代溝’了?”李鵬笑了笑說:“其實通過觀察,我發現學生對思政課的‘冷漠’一方面由于教師傳統的‘照本宣科’,學生聽起來‘味同嚼蠟’;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的認知基礎太弱。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受師哥師姐的‘言傳影響’,而這些也是‘以訛傳訛’。”李鵬認為,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了解,因為不了解所以不親近,因為不親近所以沒興趣。因此,李鵬要求學生必須讀原著,加強學生對中國社會政治歷史的認知,加深他們對社會的了解。
曾經一堂課上,一位本科學生李銘回答李鵬提出的“你認為毛澤東是一個怎樣的人?”的問題時產生了認識的偏差和錯誤。李銘因為不理解“游擊戰爭的必要性和戰略性,而得出“他不是一個勇敢的戰士”的結論。這個“滑稽的答案”讓李鵬陷入了深思,他當即選定了篇章,讓所有學生課下閱讀“毛選”。兩周過去后,李銘主動來到李鵬辦公室:“我現在才知道毛澤東為什么‘逃跑’了,他做得對,他確實是一個勇敢的人。”并且告訴李鵬他會把毛選的其他幾集全部讀完,因為他發現毛澤東原來是那么的睿智和偉大。
為了使每個學生都到課并保證基本的原著閱讀量,李鵬上課不點到,而是采用掃二維碼報告閱讀進度和撰寫讀后感的方式進行考勤。“事實上,這些基本的東西恰恰是最直觀的,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原著閱讀是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基本功,其他技術形式只是或多或少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和便捷性,比如視頻、音頻、5G等。”李鵬說。
在閱讀原著的基礎上,李鵬選擇了毛澤東不同時期的詩詞,以“詩詞·道路·時代·人生”為題,通過詩詞寫作背景、詩詞內容,在波瀾壯闊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中注入詩情畫意的元素,串聯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世今生,并融入十九大所提出的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以討論、辯論的形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授課模式再度獲得學生的“熱追”。
“由于了解才會思考,有思考才會有思想和見解,有見解交鋒就有無窮的樂趣。討論場面一度‘失控’,原因是學生想說的太多,原計劃時間不得不一再延遲。”李鵬說:“那一刻,其實我很高興。”
關鍵:要“講明白”
為了把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困惑和不解集中起來,使有限的課堂時間用到刀刃上,李鵬利用整整2個學期制作了學生調查報告表,對收集的問題加以總結歸納,并利用擔任學生工作副書記的機會,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情。2017年,學校使用了新媒體助教系統,更加方便了學情的及時收集,尤其是學生對重大理論、現實問題、黨的大政方針的認識。
李鵬認為精準“診脈”是實行精準教學的必備條件,而盡快抓住學生的“困惑點”,讓學生心里“亮堂起來”是學生愛上思政課的捷徑。“教師加以引導,學生自主答疑解惑,用理論闡釋問題,通過分析問題體會理論魅力,會有更多的獲得感。”李鵬說。
少數民族學生劉曉飛出身貧寒,受惠于國家民族政策加之自身勤奮才考取了這所國家著名的985、211大學。本該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但一個學期后劉曉飛卻沉溺于游戲、經常抽煙、曠課。在和劉曉飛交談時,李鵬發現劉曉飛的認識出了問題,思想不僅消極,還一套一套地講自己的“道理”。對于以培養國家未來“三航”人才的西工大而言,李鵬深知這種現象的嚴重性,哪怕這只是個例。
李鵬通過了解劉曉飛的家庭情況,并在和劉曉飛“討論”中找到了原因,原來劉曉飛的家人曾經在歷史中受過迫害,劉曉飛自小在家“耳濡目染”產生了認識問題。李鵬抓住劉曉飛“愛較真”的特點以“辯資”為由,讓他閱覽相關歷史書籍、資料。在大量史實和李鵬的引導下,經過多次激烈的“爭鋒”,劉曉飛出人意料地、鄭重地向李鵬遞交了一份長長的手寫“入黨申請書”。
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李鵬覺得猶如昨天,后來他把這件事情進行了整理,添加了一些內容,給來自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學生上了一堂有關民族政策和近現代歷史革命的思政課。李鵬說那堂課的效果特別好,下課后,他被一大群學生圍著討論課堂上的內容。大二學生趙斌告訴記者,當晚,他們宿舍討論這個話題直到深夜才結束。從此,李鵬也由一開始的那個“高個子”思政老師變成了學生嘴里的“鵬哥”。
秘訣:有“故事性”
大三學生王晶晶告訴記者,之所以愛上李老師的課,是因為每一節課都能看到不同的“風景”。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向她講述著祖國曾經的苦難、悲壯、恥辱、驕傲……在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李老師精到的講解中,她覺得自己也完整地走了一回“歷史選擇”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王晶晶說畢業后會選擇教育行業,還會把這些生動感人的故事講給她的學生。
“概論這門課理論性太強,讓‘干癟’的理論‘鮮活’起來是啟發學生興趣的關鍵點,講故事就是很好的方式。”李鵬說:“要讓學生覺得有趣,就得讓學生真正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就得讓學生有共鳴、共識。而產生共識的最好辦法就是把他們帶進歷史的具象里并適當點撥,他們自然會分析出什么叫‘歷史的必然’,自己分析出來的結論不僅是明白的,還是非常深刻的”。
在李鵬所帶的班,華伊靈動情地在給所有同學講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華北地區中國農民關于土地的一段故事。一幀幀歷史的老照片,一段段畫面斑駁的影像加上華伊靈生動的解說,大家的注意力都被拉回到那個特殊的年代。
還沒等大家回過神來,李鵬走上了講臺,用三個真實的故事接連講述了為什么資本家、地主、官僚政府都幫不了當時的中國農民“翻身、致富”。“中國要富強就要使當時占全國絕大多數的農民富強起來,誰能做到?怎樣做?”當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只有土改、只有共產黨時,李鵬又順勢引出了要學會用階級、階層分析當時社會矛盾的道理,并引導學生試著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分析近期發生的“香港暴徒”事件,那些持有英國護照的香港暴徒和當地不掌握資本的港民身份有什么不同?階層有何差異?各自最終的利益和歸宿又在哪里?從而使學生“撥開迷霧”看“本質”。課程結束時,百人教室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通過“讀、講、解、說”四個環節,不斷升華學生的認識。李鵬將他的教學法概括為“五個一”模式,即“讀一篇原著”“講一個原理”“解一個困惑”“說一段故事”“樹一個信念”。用李鵬自己的話就是“把道理用故事的方式加以通俗化,通過‘老師+學生’的雙主體、講故事的方式,把教材語言有效地轉化為課堂語言、教學語言,使教學更加接地氣、冒熱氣、傳正氣、聚人氣,在前‘三個一’的基礎上,用鮮活的素材講述一段故事,把所教、所學與所用結合起來。”
這種教學法得到了陜西省教育廳廳長王建利的高度評價,備課充分,教學組織有序,課堂互動頻繁,學習氛圍好,吸引力和感召力強。
實現“課標”的必由之路:知行合一
“思政課的實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講的道理和理念要在實際中去踐行,以提升認識的意義。”李鵬說。
曾經多次參加學生宣講團的李佳告訴記者:“我們講課首先必須要吃透理論,再講給大家,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還能夠收獲分享的快樂,堅定自己的理論信仰。”李佳所在的宣講團是馬院新組建的學生宣講團。宣講團在校內外各大中小學校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已經成為馬院常態化的“移動黨課”,也是學校黨建活動的新品牌。
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吳聞川認為,西工大學生之所以有較高的理論素養,教師的課“含金量”高是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還源于學校的嚴抓緊管。學校把“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以專題教學的形式實現十九大精神“進課堂”全覆蓋,并通過十個專題系統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方案(進教案、進課堂、進頭腦);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主要通過若干具體知識點,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通過辯證唯物主義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性原則;把“形勢與政策”課程編寫出版成《新時代 新思想 新征程》作為教學參考資料。學校還組織教師外出學習,組織學生多批次到各種教育基地切身感受歷史。
“這種好的氛圍對教師和學生產生了無形的推力,尤其是建立的課程責任教授(課程負責人)牽頭的‘三進’教學團隊。‘三進’教學團隊由本科生思政課責任教授、研究生思政課負責人牽頭,形成每門思政課具體的‘三進’方案,并建立與學校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機制。在加強與宣傳部、教務處、學工部、研工部、校團委等部門溝通配合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和師資優勢,從而使良好的教學氛圍成為潛心研究教育教學不可多得的基礎,也為學生樹立堅定的馬列信仰提供了豐厚的土壤”,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楊云霞教授說。 (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