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梅杏熟了,村民們樂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趙世偉(前左二),再一次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河川鄉上黃村村民王彥正家的果園,和他們一起采摘紅梅杏,共享豐收的喜悅。《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學軍攝

日前,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河川鄉上黃村,70歲的村民王彥正正在自家果園采摘紅梅杏準備出售。“今年預計能收杏2000多公斤,每公斤售價20元,2畝杏園就能收入4萬多元。”談起紅梅杏,王彥正高興得合不攏嘴。他說,因為紅梅杏收成好,自己已把家里另外兩畝地也種上了紅梅杏,預計明年就能掛果。“這都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固原生態試驗站專家的功勞!”

寧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1979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保所選址固原市原州區河川鄉上黃村建立農業科學試驗基點,并于1986年將基點擴建為固原生態試驗站。試驗站專家先后從國內外引種桃、杏、李、梨、棗、蘋果、葡萄、核桃、山楂等9個果樹樹種、150多個品種,在上黃村建立了20畝試驗園。專家們通過果樹引種馴化和優良品種篩選,最終篩選出適宜高海拔低溫干旱地區發展的果樹品種——紅梅杏,并在寧南山區大面積推廣,既綠化了荒山,又增加了農民收入。擁有15畝紅梅杏苗木基地的55歲村民黃玉柱,去年僅苗木一項收入就達到20萬元。“沒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就沒有我現在的美好生活。”他感慨地說。

近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充分利用當地檸條資源豐富的特點,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香菇生態型產業。檸條是治理水土流失和退化沙化草場的先鋒植物,在寧南黃土丘陵溝壑區廣泛種植,成林面積達700萬畝。檸條富含多種礦物質、粗蛋白和粗纖維,是栽培食用菌的理想材料。目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們在上黃村等地已示范栽培香菇5萬袋,累計生產鮮香菇6萬公斤,實現產值60余萬元,有效增加了村集體效益和村民收入。

村民黃占剛的香菇大棚2018年放置了3600個菌棒,收入達到4萬多元。他還在專家幫助下積極發展林下經濟,養了400多只雞,一年又給他帶來1萬多元的純收入。村委會主任黃玉孝的兒子黃金瑞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固原市一家企業上班,看到香菇產業發展的良好前景,毅然回鄉創業,和家人一起經營香菇產業。“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做后盾,我就有足夠的創業底氣。”黃金瑞表示。

40年前的寧南山區,荒山禿嶺,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40年后的這里,滿眼擁擠的綠色和豐收的喜悅。今日之巨變,源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40年的堅守。他們針對寧南山區干旱、低產、貧困、水土流失嚴重等黃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區面臨的突出問題,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先后取得30余項研究成果,其中4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如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固原生態試驗站站長的接力棒傳到了魏孝榮研究員手上。他表示,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寧南山區社會經濟發展貢獻新的“西農智慧”,在新時代書寫新的輝煌。

責任編輯: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