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因工作性質本身以及工作負荷的巨大而成為職業倦怠的重點人群。終年忙碌于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作業、參加專業培訓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下來,勞身勞心,如果缺乏內驅力,就會對這項工作失去興趣,進而產生厭倦情緒。針對教師職業倦怠,傳統做法在政治學習、師德師風建設上下了很大功夫,但這遠遠不夠。多年來,我校以校本研修為抓手,促進教師專業提升,有效地預防和化解了教師職業倦怠。

一、專家導航,傳播正能量

在校本研修中,專家引導不僅傳授了專業知識,而且必然會傳遞出專家的“成長史”。專家通過“成長史”可以直觀地告訴廣大教師,成功離不開自身對工作的熱愛、責任、激情、艱辛的奮斗,喚起教師做好教育工作、追求人生價值的信念,形成美好的職業理想,形成陽光的心理,驅除心中的陰霾,固化教師職業信念正能量。

比如,我校邀請課改專家杜金山作《解碼高效課堂》專題報告,大家通過報告知道了杜金山等課改“瘋子”真實有趣的經歷和傳奇故事,知道了他們為了教育改革的執著與信念;聽教學名師曹有凡、陳阿麗“打了雞血”似的工作干勁,都會在震撼之后默默努力,這正是“榜樣的力量”。

二、同伴互助,預防和化解職業倦怠

在傳統教研活動中,基本是個別骨干教師進行研究和演講,其他老師做配角、聽眾。校本研修中同伴互助,人人參與,群策群力,提問題、想辦法,大家平等交流,共同提升。教研組內的專題研討,同伴之間經過交流、研討,幫助教師解決了工作上的困惑,沖散了心中寂寞,驅走了心中的陰霾,獲得了自尊和歸屬感,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和陽光的心態,有效避免了教師的孤獨感。

比如,《小組合作探究方式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讓評價成為高效課堂的催化劑》等具體問題,大家共同商量,互相補充,相互鼓勵和肯定,既避免骨干力量單薄、難完成任務的尷尬,又能使所有教師特別是能力一般的教師也有表達、展示自己的機會,滿足每個人的工作存在感。

三、人人都是教研主體,激活教師內驅力

1.校本研修是研究本校教育、教師教學中具體的問題,教師易看到結果、產生興趣,易感受到成功的樂趣,進而增強成就感和自信心。比如,在期末復習階段,我們在四年級數學復習中組織的“同課異構”校本研修:對同一課的內容由三位特點不同的教師執教,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和亮點,課后大家議課,提煉出精華,糾正各自的不足,大家都從中得到了收獲和快樂。

2.校本研修著眼身邊熟悉的人和事,易被教師看到希望和效果,從中獲得情感上的愉悅。我們面對學困生的課題研究,人人參與,搜集資料,了解學情,制訂措施,采取行動,最后撰寫總結,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大家很有獲得感。

3.校本研修解決工作中日常問題,極易在工作中直接運用,增加工作樂趣,驅除工作煩惱。我校在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培訓時,把教師分為六人一組進行體驗式培訓,老師成為學生,個個都積極互動、搶答問題。

四、提升專業水平,做“學習型”教師

要做教學研究,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隨著教學時間的推移和課標的更替,教師原有專業知識不能適應當今教學的需要,必須通過專業自修提高,只有提升專業水平,才能做好教學工作。

校本研修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素養。“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是最好的心靈體操,讀書能提升個人素養,補充精神營養。正如竇桂梅校長說:“讀書是我最好的‘精神化妝’過程,書中的營養是女教師最好的‘化妝品’——用簡單方法處理復雜問題。”

多讀書,勤學習,有助于教師調整心態。面對眼下浮躁的社會和教育現狀,教育要靜下來,教師要靜下來,必須通過讀書、學習來充實心靈,豐滿精神世界,瀟灑達觀而自尊自重,不卑不畏而自強自立。 成為“學習型”教師,在不斷地學習中,心就能沉靜下來,就遠離了許多浮躁,以變化的準備,迎接變化的學生,多一份有備而來的主動、輕松,少一點被動的嘆氣、埋怨。積極為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努力,從而擺脫職業倦怠。

總之,教師職業倦怠是影響教師職業獲得感的第一殺手锏,也是影響教師工作熱情、工作效果的首要要素,預防和化解教師職業倦怠是學校管理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而校本研修能有效預防和化解教師職業倦怠,是解決制約教育質量提升和學校發展問題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引領教師積極投身校本研修,走出萎靡的低谷,找回工作激情,實現“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工作狀態,為教育事業不懈奮斗。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咸新區秦漢新城英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