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命題一直與所處時代密切相關,時代保守作文命題謹慎,時代嚴肅作文命題顯得拘束,時代包容作文命題自然輕松……如果說時代是個大人,作文命題就是個善于察言觀色深刻洞悉大人心思的小孩子。

先整體感受一下語文課本或大綱對作文的要求。

1956年《文學》《漢語》分編課本,寫作上提出了各個年級的明確教學目標,比如初一,“著重培養學生觀察和敘述客觀事物的能力,逐漸擴大學生對生活的認識”。

1963年,新編十二年制學校中學的《語文》課本,初一年級的要求是,“著重培養記敘能力和說明能力”。

1982年全國重點中學《閱讀》《作文漢語》分編語文,寫作教材每冊安排六到七課,每課由“作文知識”“作文范圍”“寫作指導”等構成,已經開始具體指導作文教學。

1988、1992年頒布的教學大綱,對寫作訓練的各方面要求更為具體。1988年的教學大綱對初中學生作文能力總體要求是:“能寫簡單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一般的應用文。做到思想健康,內容具體,中心明確,條理清楚,文字通順?!睂Ω髂昙壸魑哪芰Φ木唧w要求是:一年級,能在兩課時內寫出500字左右的記事、寫人的文章,對簡單的事物能作簡短說明;二年級,能在兩課時內寫500字左右的說明文,寫記敘文要有詳有略,有必要的描寫或議論等;三年級,能在兩節課時內寫500字左右的簡單議論文,寫記敘文能根據需要恰當運用說明、議論等表達方式,能寫簡單的總結、調查報告。

1992年的教學大綱對初中階段寫作訓練的規定是:能寫記敘文、簡單的說明文、議論文和一般應用文。四種文體的寫作要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著重培養一般的語言能力,第二階段進而分解為三種表達方式,使訓練得到提升和加深,第三階段著重培養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語文對生活的服務關系。在教學內容“寫作訓練”項目下提出15條要求,其中寫作基本能力占了8條:觀察分析事物,收集、積累材料,確定內容、中心,選擇表達方式,安排先后、詳略,運用聯想、想象,選擇適當語句,擴寫、縮寫、改寫、續寫。大綱中這些規定,指出了初中寫作訓練的戰略目標:把基本能力訓練放在首位。

而2000年人教社新語文教材,對寫作的要求是,“認識生活,聯系生活,培養寫作實用文體”。

建國70年,作文教學被一些人分為四個階段且有定義:1949年到1965年,是探索與新建期;1966年到1980年,是挫折與恢復期;1981年到1999年,是發展與完善期;2000年至今,是改革與轉型期。

第一個階段,1949年建國到1965年,這中間高考語文就一篇作文,依據當時國家發展及建設形勢,其對優劣的評判,也幾乎被定性為“重道輕文”。第二個階段,在《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初中作文教學要完成以下要求:初一時的記敘能力,初二時的說明能力,初三時的議論能力。這個階段主要是對教育教學秩序的恢復,還有小心的探索。

第三個階段就呈現出蓬勃壯大乃至百花齊放的態勢。80年代以前,寫作知識基本框架為“緒論”“材料”“主題”“結構”“表達”“語言”“修改”“文風”,俗稱“八大塊”。而80年代后,主張進行寫作技能訓練,尤其是主體技法方面的訓練。

各種作文書籍也走進了學生們的視野,《寫作技法實用指要》《文章寫作技法》《快樂作文法》《作文訓練教程》……各種作文訓練模式也走進課堂:“作文三級訓練體系”,即“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的落實?!翱焖僮魑慕虒W法”也落地生根,即“基礎訓練”“思維訓練”“技巧訓練”“速度訓練”“綜合訓練”,步步為營,層層推進?!白魑慕虒W的五大過程”,即“定向—聯結—寫作—總結—再作”。

這個階段,有考慮寫作主體學生的,有考慮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的,甚至有考慮寫作者的情感取向的……一線的老師或者作文研究者,都在盡自己的能力盡自己的想象豐富著作文教學。

第四個階段是2000年至今,以筆者所在的陜西為例。1999年應該是陜西中考的一道分水嶺,此前是以地級市為單位各自進行中考命題,此后陜西省統一命題,與新世紀到來后的全國形勢保持一致。

跟所有社會現象一樣,作文教學的生態環境既非孤立,也非一成不變:從社會環境講,一是各種作文指導類報刊與書籍幾乎搶占了書店、報亭最惹眼的位置,很是活躍;二是各種寫作類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學生開始接觸到課堂以外的教學;三是家長開始重視語文學習,同時意識到作文的重要性,不再一味簡單地重理輕文。從學校環境講,特別是廣大農村學校,開始分配進更多科班出身的師范生,帶來了各種教育理念與方法,開始大膽嘗試與創新。從主管的教育部門講,也開始注重教師的教研與外出學習培訓,提升教師們的教授技巧。綜上分析,作文教學的改革與飛躍式發展,已勢不可擋。

當然,直到今天我們也不能否認影響教學的還是中考這根指揮棒。“揣摩中考作文命題,引領學生寫出較好的考場作文”,這一想法絕對壓過一切響亮的口號。

學生們可能喜歡“以人為本,書寫自我”“生活即作文,快樂寫作”“寫作是為了排解心緒,與自己對話”,更牢牢記得“得高分才是王道”。因此,作文教學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寫作教學,它生于考場,注定無法施展完美的舞姿,更跳不出考試的舞臺。

這一階段中學作文教學幾乎是圍繞著考場作文,亦步亦趨小心翼翼。

隨著語文教師們的精進,各種素養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考試套路進入了作文教學。“開篇亮眼,收筆有力,處處點題,長短段錯落有致,文必有敘,敘有細節……”聽話的學生提筆,自然會想到這些。同題寫作原本就是“萬人同唱一首歌”,加之考試又是“掃描式閱卷”,閱卷老師又面臨“令人疲倦的試卷數量”,考試套路就在所難免了。

當然,作文教學與命題不可能與社會發展剝離開來,我們一起從命題里感覺其變化。

附:陜西省20年間的中考作文題目。

以“夢”為話題 (2000年)

《讀(聽、看)——我真》(2001年)

以“感受生活”為話題(2002年)

以“擁有現在”為話題 (2003年)

以“承諾”為話題(2004年)

《窗外的…… 》 以“助跑線”為話題 (2005年二選一)

《和你在一起》 以“仰望”為話題 (2006年二選一)

《 ______,你好嗎》 一個材料作文 (2007年二選一)

《難忘那張——臉》 《做個有心人》 (2008年,二選一)

《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2009年)

《在這里》(2010年)

《想看見您的笑》(2011年)

《逗號》(2012年)

《熱情,讓青春燦爛》(2013年)

《答卷》(2014年)

《我的老師》(2015年)

《為我心中的那片海》(2016年)

《會玩,才好》(2017年)

《陽光》(2018年)

《做個誠實的人》(2019年)

從2000年到2008年,九年間陜西省統一命題中只有過一次只是命題作文,其余八年,不是話題作文就是二選一。相較于這幾年全國很多省市在中考作文命題上的“二選一”,陜西省十多年前的這個嘗試與堅持,是走在前面的。話題作文與“二選一”,都是給了學生最大范圍內選擇的命題形式,也給了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空間。

經過了第三階段的發展與完善,進入新世紀的教育大環境,春暖花開。這個時期的語文教師們,不論年齡大小與教齡長短,都不甘墨守成規,躍躍欲試,表現出了振奮又進取的精神風貌,勇于探尋,大膽嘗試,在寫作教學中各顯身手。

以筆者自己為例。

作為普通的語文老師,那時尚身處偏遠的鄉下中學,為了訓練學生們的觀察能力,曾帶領他們走出教室走向校外,在大自然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觀察對象;為了讓學生們感受到家鄉乃至周邊的文化,曾陪他們步行三十多里來到黃河岸邊,領略其浩蕩氣勢;也曾帶他們乘車去臨縣司馬祠近距離感知“偉大”……

這個時間段就是作文教學的改革期,幾乎是“我的作文課堂我做主”。因為沒有太多模式可以效仿而生動,因為沒有太多限制而包容。教師的努力與自覺,帶來了獨具特色且異彩紛呈的作文課堂,甚至說是“最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學”也不為過。

而2010年至今,陜西中考作文似乎又趨于保守,具體表現為:均為單一命題,且不存在選擇。這從側面反映了社會大環境——越來越重視考試成績,又暗示出了“作文訓練呈模式化”的現狀——只是為了提升及穩定應試作文分數。

從命題內容上看,從思慮小我如《為我心中的那片?!返疥P注他人如《想看見你的笑》《我的老師們》,由對社會人生的深度思考《逗號》《答卷》到走向更靈動更美好的書寫如《陽光》,由表及里地展示自我如《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會玩,才好》《做個誠實的人》到展示身邊與群體如《在這里》《熱情,讓青春燦爛》。這個階段的命題同樣貼近學生的生活,有思考有啟迪,有疑問有展望……自己、別人與集體永遠都是寫作的中心,只是缺少大的變化。

筆者一直堅信:作文教學的意義非同一般,絕不可以只是將它認定為一個考試內容,它直接決定閱讀的吸納能力,更對一個學生三觀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好的作文教學,可以拓展學生的精神疆域,同時借助閱讀一起打造出學生的精神長相。毫不夸張地說,它在一個學生的成長中所承擔的責任,比任何一門具體而完整的學科都重大。

對學生而言,真實永遠是作文的生命,當技巧高于本心就流于嘩眾取寵了。各種寫作模式或技巧的訓練,都只是制作容器的過程。真的心流淌出的自是瓊漿,虛假做作即便滔滔不絕也只是聒噪,與容器無關。

真的心才會寫出美的文。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