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夜色中,紅色主題教育培訓班熱烈歡快的歌聲在延安大學校園回蕩,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延安時期。

在持續升溫的延安紅色旅游熱中,延安大學責無旁貸當起了延安精神宣傳員。這所建于延安時期的當地最高學府,從誕生之日起就把根深深扎進這塊黃土地,始終如一全方位支撐、見證著它的滄桑巨變,與之血脈交織、共生共榮。

紅色基因傳承不斷線

“梁家河就像一味藥,治愈了我內心的焦慮,堅定了前行信念。”在學院組織的實踐教學活動中,王丹和同學們走進梁家河,了解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感受跨越歷史時空的青春共鳴。

作為毛澤東同志命名、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80多年來,延安大學把延安精神作為立校之本、育人之魂,不斷強化制度保障、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形成全方位、大格局、全覆蓋的延安精神育人體系。

延安大學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史等傳統優勢學科建設,修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綱,打造出“延安精神概論”“延安精神大講堂”等一批高質量、有特色的思政理論課和優秀傳統文化課;在全校大學生中全面系統開展延安精神教育;建成的“小紅專”思政教育平臺,推出一批融語音、視頻、圖文為一體的微課,被譽為“指尖上的紅色思想政治課”。

延安大學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育人,相關實踐活動,各學院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每門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求學生至少撰寫3篇自主考察報告。學校還開展以延安精神為核心,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資政育人社會調研活動。

作為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參與者,延安大學對延安精神和延安學的理論研究從未間斷。目前,從事研究的教師有40多人,共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余項,出版延安精神研究專著40余部,發表論文400余篇,獲國家、省級等獎勵20余次,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

延安大學堅持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使這一寶貴紅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延大人中接繼傳遞。

與圣地延安共生共榮

多年培育,延安精神就如空氣一樣浸潤著延安大學的每一個角落,并內化為師生們的價值追求和干事創業的精神力量。學校連續5年榮獲全省優秀校園文化成果一等獎,30多名師生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近年來,有200多名畢業生志愿赴西藏、新疆等西部邊遠地區工作。

在塬梁峁川、城市鄉村……在延安山綠了、水清了、人富了的歷史性轉變中,處處都有延安大學數十年如一日的傾力支撐。

“延安精神激勵著我們向前進,希望我們的師生在關鍵時刻能早站一步,多站出來一些,站得更久一些。”延安大學黨委副書記田伏虎說。

今年5月,延安市宣布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革命老區延安從此告別絕對貧困,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其間,延安大學功不可沒。在延安,各行各業都有延安大學畢業生,醫療、教育和行政部門骨干中70%以上畢業于延安大學。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延安大學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學校出臺《延安大學科技支持延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施意見》,緊緊圍繞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先后與延安能源化工集團、延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延安微生物研究所等40多家市區縣企事業單位建立產業戰略聯盟、產學研合作基地,科技合作正有序開展。

據不完全統計,僅延安大學“陜北能源資源清潔轉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石油廢棄物無害化生物修復處理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菌草培育”等科技成果的轉化運用,累計產生經濟、環境效益6億多元。

伴隨著延安新區的建設,黃土高原上,一座現代化城市正悄然崛起,“綠色”“共享”“大數據”“高質量”等成為延安經濟發展熱詞,占地1200多畝的延安大學新校區也在延安市大力支持下建成投用。

延安大學,已踏上了與圣地延安共生共榮的新征程。

傳播延安精神的新高地

“風清清天藍藍,我要去延安,先登寶塔山,再看南泥灣……”一曲《我要去延安》唱紅的背后,是每天數以幾萬計的游客從祖國四面八方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尋訪紅色印記,堅定初心使命。

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432.76萬人次。在游人所到之地,處處活躍著延安大學的“身影”,他們把每一處革命舊址變成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點燃每個人心中的那團火。

蒙蒙細雨中,延安大學郝琦教授作的“南泥灣精神”現場報告,讓成都游客楊柳和7歲的兒子聽得入了神,她說,趁暑假專程帶孩子來延安,就是希望孩子牢記革命歷史,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這比任何一本教科書都更加深刻。

在楊家嶺革命舊址說《重溫歷史的“周期律”》,在棗園革命舊址講《為人民服務》,在延安大學校史陳列館開設“延安大學與新中國高等教育”……多年探索實踐,延安大學澤東干部學院開發了近20門現場教學、激情教學、情境教學課程。學院的黨風黨性教育、延安精神與理想信念教育等專題培訓班成為品牌。

據統計,依托全國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研修基地、陜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10多個基地,延安大學創辦的窯洞大學和澤東干部學院,近年來累計開展延安精神教育培訓18萬余人次,被譽為“紅色大熔爐”“思想教育加油站”。

延安大學,已成為新時代傳播延安精神的新高地、圣地延安的城市名片。


責任編輯: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