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參加了由西安市教育局舉辦的“基礎教育管理者(小學)赴德國高級研修”活動。在Heinrich Zill 小學,我們了解“全納式”教育的實施,驚嘆于他們在一至三年級進行跨班學習實驗的勇氣;在柏林自由大學,我們了解了德國教育的發展歷史和現代全民教育的情況以及對未來教育的思考;在Paula Furst學校,我們深入班級,觀摩了課堂教學,看到了每個班任課教師與輔導員相互配合,落實課程;在Friedrich小學,我們看到了針對學生個體定制的學習計劃以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課堂;在職業培訓學院BBZ MITTE,我們了解了德國職業教育的基本情況、參觀了學生的實習工廠,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熱烈有序的提問答疑;在Adlesshof工業園,我們了解了現在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科學技術如何轉變成生產力;在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我們折服于這里產生了30多位諾貝爾獲獎者,仿佛看到了他們在這里全神貫注進行科學研究的場景,希望自己的學校也能培養出這樣優秀的學子;參觀奧迪工廠,我們欣賞了現代化的汽車生產線,高科技的機器人生產效率之高、質量之高令人嘆為觀止;在德國工業公司FFT,我們認識了現代工業生產線的設計者、制造者,為人類有如此聰慧的大腦感嘆;在德國歐洲學院,我們了解了德國的學制情況、教師資格獲取、教師培訓流程,獲得了光榮的結業證書。

且行且看且思,教育強則國強。德國高度的發達和高質量的教育密不可分。德國開放的、以能力導向為核心的基礎教育,務實有效的職業教育,高精尖的大學教育,使學校真正成為各類人才培養的搖籃。

用教育者的眼光思考德國教育,以下三方面讓我受益最大。

一、注重職業教育,學以致用

德國的經濟和制造業舉世矚目,其秘密武器應該是德國的職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實行“雙元制”模式,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培養學生較強的職業能力,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實用性人才。落實“雙元制”模式,主要是政府和企業,教育經費也主要由政府和企業承擔。在雙元制模式下,學生在兩個地點學習,一個是企業一個是職業學校。學生具備兩種身份,在企業是學徒,在職業學校是學生。對學生實行兩種考核,實踐技能考核與專業知識考核。全國資格考試考核制度規范,監督有力,由第三方執行,實現了教考分離,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性,體現了考試的專業性。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具備理論和實踐經驗,綜合素質高,保障到位,師資穩定性好,保證了職業教育的質量。

在德國,約25%的優秀學生從文理中學步入大學大門。而75%的學生通過就讀普通中學或實科中學,進而就讀技術學?;蚵殬I高中最終走上工作崗位,有的學生還會在進行高等職業教育之后再從事更高級的技術工作。這樣,學生在小學參與動手操作,在中學經常動手實踐,在技術學校或者高等職業學校以學習技術為主,一系列的職業培訓使他們能動手、會實踐。加之企業廣泛參與教育過程,教育與生產相結合,使得學生的學習能為我所用,使得企業能得到所需人才,使得學校的畢業生受到社會的充分認可,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育人閉環。

二、重視自主學習,能力導向

二戰以后的德國一直在進行教育反思,“奧斯威辛集中營不應出現在教育上”,意思是教育不能是命令,更不能專制。全社會提倡現代的教育理念,例如:發揚民主,而非控制和命令;教育需要開放式的學校;學校是學生自我完善,自我學習的地方;教育需要孩子自主感知和發現;教育需要對孩子進行幫助和引領;現在用工更趨向于合作、創新、團隊,每個人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為團隊做出貢獻,而不是大家都做同樣的事情。這些理念為德國教育起到了思想引領的作用。我在德國學校的課堂中看到了這些理念的落地。

1.先自學,再解疑

在Heinrich Zill小學,我看到了一個學生自學數學的場面。他一個人靜靜坐在座位上,先自學教材中的例題,看懂了之后,就開始做練習題練。做第二題時,他遇到了障礙,于是就向老師求助,老師進行了提示和講解,然后他繼續完成練習。這種學習方式使得學生每節數學課都是在主動探究中學習新知,知識是在學生自主學習中獲得的,能力是在學生自學中形成的。而我們的課堂,老師們更關注的是怎么樣教,教會學生新知,形成能力,而不太關注如何讓學生主動學會新知,形成能力。

2.注重學知過程,勝于知識本身

在Paula Furst學校,一個學生在練習三位數加減法。老師給孩子提供了豐富的計數單位卡片,學生通過擺放計數單位卡片來進行計算,每道習題都要通過擺放卡片來計算出結果。老師告訴我們,借助計數單位卡片計算需要一段時間,等學生熟練計算方法后,就會指導孩子列豎式計算。用我們的觀點來看,這樣的學習過程,進度也太慢了。殊不知這樣的計算過程會給學生建立豐厚的感知,把抽象的加減法變成了直觀的計算,計算方法躍然眼前,對理解和運用計算方法大有裨益,特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直觀思維。而我們的課堂,師生普遍重視比較多的是結果的正確與否,而常常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忽視探索知識的過程。

3.讓孩子像大人一樣處理問題

德國自由大學的教授展示了一個視頻。班里兩個同學發生了矛盾,老師安排兩個班干部組織全班同學處理這一矛盾。班干部像法官一樣坐在前面,向當事人詢問情況,還不斷征求其他同學的意見,最后探明了的事情原委,使兩位當事人握手言和。而老師在一旁觀看,或適時像孩子一樣發表自己的觀點。學校就是學生學習交往的地方,相處的原則、方法都是從交往的經歷中來的。我們應該少些說教,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像大人一樣處理問題,以便形成觀念,明辨是非,形成規則。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會孩子自我教育,學習的最高境界在于教會孩子自主學習。德國義務教育段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教師做好輔助和引領,引導孩子自主學習,讓課堂成為每個孩子的學習室、研究室,讓學校真正成為了學生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地方。

三、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

無論是發達國家的教育,還是發展中國家的教育,一直在提倡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這種觀點是中國古老的教育主張,也是現代社會的教育原則。在德國,我們看到了很好的范本。

1.無微不至關照特殊學生

德國義務教育學校大多實行“全納式”教育,即凡要求入校的學生,學校均無條件接收,無論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文化背景、身體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一年級入校時,學校會詳細了解學生的相關情況,對學生的視力、聽力、語言表達、與人溝通、交往、運動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評判,對有優長的學生及在某些方面有障礙的學生進行詳細登記,以便入校后給予特殊的關照。尤其是對某方面有障礙的學生給予的關照更多,投入更大,學校會為他們組織專門的活動,甚至會為某一個學生聘請專門的輔導教師。

2.定制化學習

德國大部分中小學采用小班教學,每班不足20人,部分學校在一到三年級進行跨年級實驗。一般情況下,老師都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定制適合該生的課表。學生按照自己的課表上課,有時與其他的同學上大課,有時自己獨立學習某個學科,幾個人學習同一學科進度也會有所不同。學習快的學生完成任務以后,可以在教室里外完成其他學習任務,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老師們認為,不同的孩子學習能力是有差別的,沒有必要保持一樣的進度。因為,同樣的學習進度會使學習能力差的孩子難堪。是的,孩子如花兒,有的開花早,有的開花晚,有的花期長,有的花期短,我們應該相信每朵花一定都會盛開。有人善于動手,有人善于思考,有人傾心藝術,有人體育特長,在未來都能為世界增添力量。我們應該相信種子,相信歲月,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3. 細致的答疑和輔導

在德國,老師們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進度,有一些學校為學生定制了個性化學習方案,扎實的答疑和輔導是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保證。德國學校上課的方式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有處理不了的問題或有疑問時,或探究、或討論、或詢問老師,成為一種常態。上課時,每個班配備的教師和輔導員老師游走在教室的各個區域,為不同的學生解答不同的疑問,進入教室的其他老師或校領導或義工也常常幫助孩子解答學習中的疑問。放學后,需要輔導的學生還可以繼續留在教室里,接受教師的耐心輔導。

可以明顯看到,德國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無論是什么水平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都有適合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經歷老師一對一或一對多的輔導答疑,受到了知識的滋養,能力得以提升,生命也得到豐盈。因材施教讓教育釋放出盡可能大的影響力,也顯示出了獨特的魅力。

兩周的學習考察,我時而站在德國教育的立場思考中國教育,時而站在中國基礎教育的視角審視德國基礎教育,時而跳出教育思考教育。中國基礎教育有無窮的魅力和生命力,德國基礎教育也同樣有自己的特點,主要源于其人才觀和教育價值觀的差異。這種差異源于兩國社會發展、歷史背景、文化基礎等方面的不同。我們無需妄自菲薄,用其所長,方能強健自身。

作者單位:西安高新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