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要扎好“蹲苗”期
作者:朱 騰
發布時間:2019-10-11 15:17: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蹲苗”是農業用語,指在莊稼生長的某個階段,采取控水、控肥,甚至“曬根”“腳踏”等手段,抑制幼苗莖葉徒長,促使植株根系健壯的技術措施。蹲好苗的莊稼,再給予合適的水分和肥料,植株生長會更加健壯、抗逆、抗病、抗伏,才能碩果累累。由莊稼生長需要“蹲苗”,聯想到青年老師的成長,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樣也需要有一個“蹲苗”期,這個時期要扎根課堂,力戒華而不實急于求成,壯好自己的“根”,青年教師只有“蹲”好苗,把基礎打牢靠,才能成大器、堪大用。要想讓青年教師扎好“蹲苗”期,必須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力戒功利心。現在的青年教師學歷層次普遍較高,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比較扎實,思維相對活躍,有勇于改革的創新精神,崇尚個人價值,有強烈的成功意識,但功利性強,缺乏耐性,沒有甘坐“冷板凳”苦心讀書思考的精神。青年教師從師范院校或其他院校畢業后,要做到能夠熟悉課程標準和教材,能夠調控課堂,能夠遵循學生年齡心理特點,能做好學生的教育及管理等各項基礎工作,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煉和積淀,不可能一蹴而就。對于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要想做到各方面都比較優秀,不論是在小學還是在中學,起碼需要一至兩個“蹲苗”周期,這個周期小學一般是5~6年(從起始年級到高年級的一個完整學段)時間,中學一般需要3~6年時間,有的青年教師可能需要更長的“蹲苗”周期,才能成為一個成熟的教師。
現實生活中,有些年輕教師為了急于早日開花結果出成績,功利和浮躁的想法就會占據頭腦,不去做鉆研教材、熟悉和掌握學生心理等基礎性的工作,熱衷于參加各類競賽獲得幾個獎項,這類教師將長“根”的階段縮短了,表面上看似苗兒長勢很好,殊不知稍遇風吹草動,就會倒伏。再加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論文、課題、輔導學生獲獎等進行量化考核,學校功利心也很強烈,又急于用人,于是就出現了不遵循教師專業成長規律的現象,要求連教材都還不很熟悉的青年教師立項研究課題,撰寫教學論文等,短時間內,也許能為學校爭光拿回幾個獎項,從長期發展來看,它破壞了青年教師的成長規律,不利于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如果青年教師“蹲苗”不實,基礎不牢,這勢必會使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缺乏后勁,可持續發展更無從談起。
二是要完善激勵成長機制。目前,學校的績效工資、年度考核、評優評先、職務評聘等各種考核評價機制都存在缺陷,沒有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機制,沒有考慮青年教師成長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
青年教師剛參加工作,在激勵機制面前很難與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中壯年教師平分秋色,成為了學校的“弱勢群體”。一部分準備“蹲苗”的青年教師為了迎合這種評價機制,工作目標趨向激勵機制的條條框框,工作心浮氣躁,忙于應付,無法靜心“蹲苗”。激勵考核機制不科學,直接導致了“蹲苗”期的青年教師在量化考核的狀況下分數低、績效差,打擊了信心,一部分經不起考驗的年輕老師甚至自暴自棄,他們有的不去潛心研究教材、研究課程標準、研究課堂、研究學生、研究班級管理,而去鉆營考核評價機制中對自己有利的一面,這些人短時期內獲得了一些物質利益和榮譽,從長遠來看也失去了發展的原動力。所以,筆者呼吁年輕教師要不計一時的得失,靜下心來“蹲苗”。
綜上所述,在青年教師的成長過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及社會都要遵循青年教師需要“蹲苗”期的特點,給青年教師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以發展、寬容、激勵的心態為他們的進步與成長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真誠的幫助,為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創造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青年教師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教師發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