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高尚師德的實踐者
作者:文 剛
發布時間:2019-10-11 15:22:2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古語說:“行德則興,背德則崩”“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做事”,這些耳熟能詳的訓言,講述著一個古老而又現實的真理:做人要講道德。道德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國之基。做人,應該身先立德;做師,應該以德從教。
德為師之魂。師德就是從教道德,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風等方面的素質。《世說新語》講:“百行以德為首。”春秋時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最早把率先垂范、為人師表作為教師道德要求的人。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貫提倡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他曾說:“教師個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養到不愧人師的地步。”教育家葉圣陶也曾告誡教師:“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質,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于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在國外教育史上,教育家也都強調為人師表、講道德的重要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師應該是道德卓異的優秀人物。”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強調:“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只有從教師的人格活動的源泉中才能涌現教育的力量。”由此可見,為人師表已成為古今中外教師共同遵守的一條重要道德規范。
師德正則校風淳,師德毀則校風降。因此,教師的道德好壞絕對不是“細節問題”,而是關系著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關系著教育教學效果,關系著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等價交換原則的運用和受拜金主義思想及社會不良風的影響下,由于某些教師的道德素質不高,工作中缺少責任感,學校這塊凈土也受到了污染。因此,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加強教師隊伍的道德修養尤為重要。
講師德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在市場經濟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有的教師重金錢,輕事業,敬業精神下降,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職業上,增加“灰色收入”;有的教師自己辦課外輔導班,教材中的重要內容放在課外輔導班講解,不參加輔導就難以掌握所學,而輔導是“有償的”;有教師“八小時之內”工作,“八小時之外”對學生概不負責,因而教師家訪和給差生無償輔導的少了;有的教師在“教師節”和其他一些節日里收取家長及學生贈送的財物等,對校園風氣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可見,加強教師的道德修養是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更是廉潔從教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德興業興,德敗業敗。講師德是現代教育的迫切需要。目前,有極少數教師放松了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思想道德滑坡,影響教師的光輝形象,影響到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四有”新人,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也是時代賦予當代教師的光榮使命。因此,教師要以身立教,做學生的榜樣。
講師德,關鍵在于提高自覺性。這是由道德和道德修養的特點決定的。道德作為一定社會對人的行為的規范約束,主要靠人們的自覺自愿才能真正起作用。道德修養是人們道德品質的自我鍛煉、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因此更需要具有自覺性。為此,教師要常修為師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認真學習教育法、教師法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時刻為自己敲響警鐘,絕不利用教育教學職責之便為個人謀取私利,在教師隊伍中形成講道德、重修養、倡清廉的良好風氣。
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當代教師不僅要講師德,更要爭做高尚師德的實踐者。
第一,要愛崗敬業,教書育人。一是要熱愛教育,熱愛學校。有了熱愛教師職業的感情,就會有克服困難、勇于教育創新的力量,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二是教書育人,盡職盡責,不傳播有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思想,教育教學過程中,既做傳授知識的“經師”,又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師”。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風范去影響和培養學生,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人。
第二,熱愛學生,嚴慈相濟。師愛為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尊重和熱愛學生是師德的核心。臺灣著名教育家高震東先生說:“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因為師愛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有了這種圣潔的愛,學生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同時師愛還要體現在工作中,要“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只有這樣教書育人才能實現其根本的功能。
第三,要身正為范。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是因為教師工作的“示范性”和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烏申斯基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學生總是把教師看作學習、模仿的對象。教師需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性。
第四,要嚴謹篤學,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我們面對的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他們有不同的個性和風采,甚至他們的缺點與錯誤,也孕育著教育的契機與智慧,我們常說的閃光點、切入點和突破點,其實是在考驗我們教師以人為本的悟性、發現學生的本領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此,終身學習理應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常態和生命習慣。給學生一碗水,自己何止有一桶水,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第五,要淡泊名利,志存高遠。在平凡的教育教學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以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為己任,在默默無聞中感受“潤物細無聲”的神奇,追求教育的公平、公正和民主,不能在偏愛狀元榜下冷淡絕大多數學子,要高瞻遠矚,襟懷坦白,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向所有的學生撒下愛的光芒,當好人梯,讓學生在自己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教師的職業是崇高而偉大的。讓我們牢記使命,用“身正為師,學高為范”的座右銘鞭策自己,以滿腔的愛心對待學生,守住心靈的寧靜,拋棄所有浮躁、虛夸的短視行為,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做學生愛戴的教師,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作者單位:銅川魚池中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