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鄉村學校建設 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作者:夏 波
發布時間:2019-10-10 14:35: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就應補齊教育短板,基礎教育領域應從鄉村學校建設抓起,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辦公平、有質量的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進入新時代,我國面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基礎教育領域的表現之一,便是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多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學校發展,從校園建設、設施配備等硬件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最好的建筑在學?!币殉蔀猷l村一道亮麗風景。但鄉村學校在發展中還面臨著規模辦學與學生生源減少的矛盾、教師整體編制足夠與鄉村教師不足的矛盾,以及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質量堪憂等問題,“讓廣大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還是一句口號,“鄉村弱、城鎮擠”的現象還比較突出。加快鄉村學校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勢在必行且任重道遠。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促進鄉村學校發展的路徑。
促進城鄉經濟均衡發展,加大鄉村學校投入力度
教育要發展,前提需要經濟做保障。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推進,經濟發展總體勢態良好,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農村學校建設有了全新的改善。但是,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影響了城鄉學校的發展。從政府官網得知,2018年,按常住地分,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112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124元。城鄉居民收入及消費支出的差距,制約了鄉村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影響了鄉村學校的建設。因此,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比例,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推動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農村教育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應借鄉村振興戰略之際,加大對鄉村中小學校的投入,建設設施完備、功能齊全、人民滿意的鄉村學校。比如,應改善辦學條件,完善體音美和理化生實驗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的配備,設置必要的功能教室;應建設智慧型校園,加速信息化建設,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應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確保鄉村教師實際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職級縣鎮教師工資收入水平,特別是偏遠山區的鄉村教師應給予財政補貼等等。同時,政府應加強鄉村學校經費的使用方向的指導,不能出現財政經費用不完,關鍵地方又沒經費的現象,指導鄉村學校將有限資金用在實處、用在關鍵處。
轉變辦學理念,創新發展思路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沒有先進的理念做指導,教育行為就失去方向,容易走偏。要辦出“家門口的好學?!本蛻淖兯悸?,創新發展,從家長需求、學生發展需求等角度綜合分析,探索鄉村學校的建設思路。
鄉村孩子由于受所處生活環境的影響及家長教育水平的限制,學校便成為其完善自我、認識社會的重要場所。鄉村學校的建設應該擯棄“留守兒童的托兒所”這一錯誤觀念,努力打造充滿現代氣息、充滿童趣、沐浴自然和彌漫文化的鄉村孩子成長樂園,讓鄉村孩子每天漫步在鳥語花香的美麗校園中,徜徉在浩瀚無垠的知識園地里,享受幸??鞓返膶W習生活,形成想學、愛學、樂學的正確態度,樹立自信、自尊、自強的道德品質。因此,鄉村學校建設應以鄉村孩子的發展為本,建設地域特色明顯、鄉村氣息濃郁、適合鄉村孩子成長的學校,以滿足社會的需求。
由于低齡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安全防范能力較差,為了讓孩子能在親人的身邊幸福地享受童年生活,政府應在人口相對集中的村莊建設教學點,讓小學低年級孩子能在家門口上學,避免孩子過早離開家庭在校住宿。對于不便開辦教學點的村莊,采用校車接送的方式,讓低年級孩子能夠安全地往返于上學路上。中心學校負責統一管理各教學點的教師配備、課程安排等問題,確保各教學點的教學質量。
近年來,隨著外出打工者的增多,鄉村學校出現了空殼現象。所以,學??梢岳眯I岫?、學生少的特點,開發建設各類功能部室,實現個性化教育,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比如,為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可以設置選修課程;為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可以設計勞動技術課程;為培養學生的家鄉情懷,可以利用當地鄉村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開展STEM教育等等。這些課程的設置,都需要建設相關的部室、教室。學校應充分利用閑置教室,開展多種多樣的課程學習。
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鄉村學校的發展關鍵在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升鄉村學校的辦學質量,必須提高整體鄉村教師的學歷水平和教學水平。但是,目前的鄉村學校還存在“新鮮血液引不進、優秀人才留不住、在崗教師不安心”等問題。一方面是由于農村生活條件艱苦,年輕人向往城鎮的繁華,不甘于固守貧窮與寂寞,特別是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回到農村當教師,導致鄉村學校教師后備補給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在鄉村學校成長起來的優秀教師,包括三級三類骨干教師,在獲得一定的榮譽和經驗后,也跳槽涌入城鎮。還有一些年輕教師,為了獲得事業編制,在鄉村學校過渡后,想盡各種辦法返回城鎮。種種原因,導致鄉村學校的師資難以維持在高學歷、高水平、高質量之上。
教師是興教之源、立教之本,良好的教師資源是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基礎。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下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為此,我們應建立支撐鄉村教師發展的長效機制,為鄉村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具體表現在:
一要從政策層面,制定和完善向鄉村教師傾斜的政策,補充教師數量的不足,穩定教師隊伍,使廣大鄉村教師有更多的獲得感、成就感。比如,制定提高鄉村教師的政治、經濟待遇的政策,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培育鄉村教師模范,給予扎根鄉村的教師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傾斜,以吸引優秀人才落戶鄉村;增大鄉村教師的編制,從源頭上解決教師不足的困境;制定全縣教師的“縣管縣聘”制度,開展全縣范圍內的教師輪崗,讓本區域內的教師實行校際大交流,提高鄉村教師津貼,發放教師從城鎮到鄉村教書的交通補貼。
二要從培訓層面,對鄉村教師進行全員專業培訓,提高其教育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比如,可以采用訂單式培養方式,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內容,加強薄弱學科的教師培訓;在小學可以進行綜合性培訓,讓教師成為一專多能、一人多才的全科型教師;可以轉變培訓方式,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研修、送教下鄉引領示范性研修;推行培訓自主選學,實行培訓學分管理,建立培訓學分銀行,實施教學不止、研修不停的終身學習意識?!皣嘤媱潯睉獌炏茸龊绵l村教師培訓。
三要從思想層面,加強理想信念、師德師風建設,通過職業理想教育來穩固鄉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立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引導鄉村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教,扎根農村,將畢生精力投身到鄉村教育的偉大事業之中。
四要從教研層面,開展校本研修,通過聯片教研、課題研究、同課異構等方式,讓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在研究中成長。要發揮市縣教研機構的作用,制定教研員定期下校工作制度,建立教研員與鄉村學校蹲點指導制度,讓教研員深入到學校中,面對面地指導、手把手地教,切實提高鄉村教師的教學水平。要建立城鄉學校的對口幫扶制度,結成城鄉教育聯盟,在城鎮優質學校的帶動下,促進鄉村學校發展,實行優質學校與鄉村學校的校長、教師雙向交流、輪崗學習制度,讓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學方法傳遞到鄉村學校,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帶動鄉村學校的發展。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補充優質教育資源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當今社會,信息技術改變了生活,亦改變了教育方式。教育更加開放、教育手段更加多樣,“在哪學”“誰來教”已不是主要問題,置身在不同地方的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利用互聯網,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共聽優秀教師的授課。
為此,政府應探索適應“教育信息化2.0”新時代、符合鄉村學校發展實際的教育可持續發展道路,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建設智能化校園;應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為鄉村學校提供豐富優質的課程資源;應發揮城鎮優質學校的作用,通過直播課堂、云課堂、校校通平臺實現城鄉教學同步課堂、城鄉師生視頻互動,解決鄉村學校因師資不足而無法開齊課程的問題;建設雙師教師制度,讓鄉村學生得到“在校教師”和“在線教師”的雙師培養,讓城鎮教師在線解答鄉村學生的問題;學校可以利用網絡將微課等學習資源分享給每一位鄉村學生,實現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學習。
另外,政府應研究探索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科學分析和監測鄉村學校教育教學情況,基于精確數據,有針對性地指導鄉村學??茖W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滿足鄉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落實學校自主權,激發辦學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發揮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政府應切實做到放管服改革,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目前,政府與學校的管理關系還不明晰,權力界限亦不明朗,還存在政府權力越位、校長權力受限的問題,學校在發展過程中,羈絆太多,不能按照教育理想來發展學校。過度的精細化管理,要求學校做事留痕、有跡可查,學校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工作圖片、文字、視頻等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將簡單工作復雜化。這種形式主義的管理辦法,加大了管理工作量,擠占了教師教研備課的時間。科學的評價機制還未成熟,唯分數、唯升學的評價標尺制約學校的發展。來自社會的各類檢查、考核、評估,以及與學校教師無關的事務性工作蜂擁而至,讓學校疲于應付,教師負擔沉重。如果遇到家長告學校等事件,政府迫于社會輿論,不辨是非,不敢為教師說話,讓學校教師承擔教育之殤,令教師流淚又流血。
因此,政府應研究如何破解“不管就亂,一管就死”的難題,切實提出行政管理的可行性方案,給學校減壓、給校長松綁放權,激發校長的責任意識和創新精神,讓懂教育、有教育情懷的人來辦學,讓真正的教育家來辦學。學校要在規則的范圍內主動作為,全面推進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校長要敢于擔責,招賢納士,充分調動全校教職工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創造性。政府和學校要保護好教師,當好教師的“娘家”,讓教師能夠安心、放心、舒心、開心地去工作,讓教師敢于行使手中的教育權,要依法執教、依規教學,激發教師的主人翁責任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應當深化改革,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消除“中梗阻”“腸梗阻”,確保學校發展動力足、有生機、敢創新。
挖掘社會力量,助力教育發展
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發展教育中,還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需要在政府的引領下,全社會共同發力。因此,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鄉村學校的建設中,對個人捐助和慈善公益事業的捐資應給予表彰,形成全社會捐資助教的良好風尚。要充分利用退休教師的優質資源,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支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教研員等老當益壯的“銀齡講師”,到鄉村學校進行支教活動,發揮其余熱。政府應保障“銀齡講師”原有待遇不變的情況下,給予生活、交通等方面的補助。應組織大學生利用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深入鄉村學校,開展與鄉村孩子手拉手結對活動,從生活上、思想上關心幫助鄉村孩子??梢约兄苓吀鲗W校的優勢力量,在音樂、體育、美術、外語、書法等學科實行優秀教師走教制度,發揮各學校優秀教師的作用,擴大優秀教師的服務范圍,形成鄉村學校之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的互助發展機制。
總之,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是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目標。能否實現教育公平,共同分享改革發展的紅利,影響著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鄉村學校發展,讓廣大鄉村學生從“有學上”變成“上好學”,滿足鄉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是應勢而動、乘勢而上之舉。
作者單位: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