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在《人民日報》撰文,就“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做了深入闡釋,提出要堅持內涵發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把質量作為教育的生命線,堅持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掀起“課堂革命”,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課堂是教育的主戰場,課堂一端連接著學生,一端連接著民族的未來。課堂不變,教育就不變;教育不變,學生就不變。課堂是教育發展的核心地帶,只有抓住課堂這個核心地帶,教育才能真正發展。

“課堂革命”的號角也吹動了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芳草地學校的這一池春水。在一番摸索、嘗試之后,課改的芬芳氣息正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同行前來觀摩學習。

“春在城西芳草地”

“在我小時候,父母很忙,無人看管的我五歲就被送到了小學。因為年齡太小,根本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度,總是被老師懲罰,經常被同學嘲笑。”回憶起童年的求學經歷,景潤奇不禁有些傷感。

上世紀九十年代,蒲城縣興鎮的幼兒園大多是零散的、家庭式的,規模很小,而且數量也少。但外出打工的風氣已經漸漸盛行了起來,很多孩子被留在了老家,成了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教育和安全問題成了鄉親們最頭疼的問題。

作為商人的景潤奇意識到這是個機遇,立即動身前往西安考察,回來后就辦起了芳草地幼兒園。一年后,興鎮街道上的其他幼兒園都停辦了,附近幼兒全部轉入芳草地幼兒園。2001年,景潤奇辦起了小學。到2004年,第一屆小學生要畢業了,這些孩子們要到哪里上初中就成了一個問題。多方考慮下,景潤奇開始籌措資金,建成了現在的校區,開齊了從幼兒園到初中所有年級,一所完全學校正式落成,集團化辦學的規模也初步形成。

“春在城西芳草地,芳草滿園花滿目。” 校名中的“芳草地”三個字飽含著景潤奇所追求的理想教育目標:這里將會是一個樂享學習的“青草園”,綻放青春的“芳草園”,潤澤生命的“百草園”,質疑追問的“學習園”,自律自信的“展示園”。

2006年以前,景潤奇擔任學校的董事長,在學校管理方面聘任了專業校長。但是,聘任的校長流動性比較大,學校管理制度和理念往往缺乏連續性。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景潤奇決定自己當校長,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來辦一所理想中的學校。由董事長變成了校長,直接參與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工作,景潤奇才發現自己在教育上還有很多短板,于是開啟了“瘋狂”的學習模式。

在景潤奇的辦公室里,我們看到了他數年來積攢下來的聽課筆記和教育筆記,摞在一起足足有一米多高。“作為校長,站在教室里不能說外行話!”景潤奇一直用這句話激勵和鞭策自己。

從2006年開始,景潤奇堅持每天閱讀《人民教育》《中國教師報》《陜西教育》等專業教育類報刊。看到好的經驗就趕緊做筆記摘抄下來或裁剪下來,從泛泛地讀到慢慢地悟,從整段摘抄到碎片書寫,景潤奇逐漸積累了關于課堂、教學、師生關系的案例和感悟。“現在如果一個禮拜不讀書,就感覺整天干的都是廢事。”閱讀已經成為了他日常生活中的必需。

有了理論的積淀后,景潤奇開始出現在任意一節課堂上,邊聽邊用便攜式相機錄,錄完后還請上課的老師到辦公室研討、交流。曾經,有一位老師在講《呼風喚雨的二十一世紀》一課時,將“呼風喚雨”定義為貶義詞,而且對于“呼風喚雨”與二十一世紀的關系也語焉不詳。聽完課后,景潤奇又是翻閱字典,又是查找資料,終于將這個詞的準確定義弄清楚了,然后找這個老師探討,最終讓老師心服口服。幾年下來,景潤奇幾乎聽遍了學校所有老師的課,幾乎跟所有老師都有過面對面的交流和探討。

就這樣,一個詞、一個細節的糾錯、探討,讓老師們的心都揪了起來。“這個校長實在太怪了!”時間久了,老師們才赫然發現校長對課堂有自己的思考和獨到的觀察,那些不服氣的“刺頭們”也漸漸地崇拜起了這個“門外漢”!

“從學習教育理論到課堂觀察,那一段時間對我的影響最大,讓我在保持教育熱情的同時,逐步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從不會說、到有話說、再到引領著說,這是一個蝶變的過程。”景潤奇感觸頗深。

2008年以來,“不安分”的景潤奇開始帶領團隊陸續到宜川中學、洋思中學等課改名校和南京、上海等課改領先地區進行實踐考察。課堂上學生舒展的生命狀態感染了景潤奇,他迫不及待地要在自己的學校推行新課改。但現實的種種桎梏,讓他不得不放棄激進的舉措。

有人勸景潤奇:“咱們學校連續兩年來中考成績在全縣46所初中里都排名前六,保持這個成績就不錯了,還瞎折騰啥呀!”

對成績的擔心,景潤奇也有,但他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教育恰恰不是一般的職業,教育是育人的,是奠基未來的,需要更生動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情感與情感的交融、思維與思維的碰撞、智慧與智慧的生成。從這一點看,課改的深入推進需要我們不斷思考、發現、研判‘原生課堂’,進而走向高效課堂。課改是一所學校的必然選擇!”

景潤奇經常告誡自己不能只追求升學率,不能把學校變成沒有活力、沒有靈性的屠宰場,要將初心變為情懷,將情懷變為擔當,將擔當變為行動。就這樣,他打破了自己的舒適區,開始了邊看邊學邊改的艱苦探索。

“芳草課改芬芳溢”

2019年5月最后的這個周末,對于芳草地學校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來自全國17個省市的1500余名教育專家、評委、賽課教師、觀課者齊聚芳草地,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課堂賽課活動。這不僅要考驗學校的組織和管理能力,更是對學校課改成果的一次真刀真槍的課堂檢驗。

副校長陳小莉對此卻很從容,“即使是這樣大規模的課堂大賽,我堅信我們的學生也能和平常一樣表現,因為我們平時的課堂就是這樣的,分組、合作、探究、展示都是我們學生最擅長的!”

2018年6月,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曾派出了116人組成的考察團前來學校參觀學習。今年的課堂大賽活動,教育局又派出了114人的隊伍。“我以前就聽來參觀的同行說過這所學校,來之前教育局又做了廣泛的宣傳介紹,很期待!”來自定西市的陳校長難掩激動之情。

渭南師范學院的白秀英老師記得特別清楚,兩年前的初冬時節,“與學校外的蕭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校里熱鬧非凡,學生的展示、匯報、討論、分享以及教師的精神面貌,都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對這所鄉村民辦學校也有了顛覆性的認識。這次的課堂大賽能更近距離地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應該會有更多驚喜!”

剛走進學校,就有兩名學生走過來,站定后,“老師,我能給您展示嗎?”得到允許后就背誦起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一邊背誦一邊配合著手勢動作,還拓展了關于作者和文本的相關信息,立即贏得了代表們的贊揚。操場上、走廊里、教室里,處處可見學生激情展示的身影。一個學生展示完了英語課文背誦,另一個又來了一段科普知識大展示……參會代表們不時發出陣陣掌聲。

走在校園里,教室的四面墻上、走廊上處處都是黑板,學生每人一塊黑板。每到課間休息時,學生們就自覺地把需要背誦記憶的東西謄寫在屬于自己的黑板上,師生們親切地稱之為“趴板”。

課堂上,在分組合作、探究、交流之后,開始進入展示環節。一節語文課上,一個小組的同學站在講臺前,為大家講解諸子百家的觀點,不時會被其他同學打斷,繼而引發一場針鋒相對的激烈辯論。

“我自信,我最棒,聚焦點處來亮相。胸挺直,頭高昂,面帶微笑喜洋洋。嘴里說,心中想,脫稿不再看師長。吐字清,聲洪亮,嗯啊口語別帶上。一握拳,一揮掌,肢體語言來幫忙。展示完,忙退讓,褒貶評價記心房。”《課堂展示歌》教會了學生如何高效、有效地進行展示。

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教室充盈民主的氣息;把質疑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智慧的挑戰;把成長還給學生,讓校園成為成長的樂園”,自己則靜靜隱身在學生中間。

“讓展示成為一種習慣”的標語懸掛在校園正中央的位置,也內化為學校最核心的價值觀念。從學科文本背誦的展示,到粉筆字上黑板的展示,再到多種形態的表演展示;從課堂上爭搶的展示,到校園里隨時隨地的展演,再到家庭社會中主動的展示;從展示自己會的知識,到表達自己獨特的觀點,再到暴露自己糾結的問題……在芳草地學校里,展示已經成為師生的“必需品”和“生活常態”。

“讓展示成為一種常態,浸入到學生生活、課堂、學習中,形成一種自信文化,培養學生的背誦能力,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質疑精神,達到學生喜歡表達、正確表達,形成自信表達。”對于展示的魔力,景潤奇深信不疑。

從辦學之初,景潤奇就在思考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并不斷探索,但總熱情有余,深度卻不夠。直到2014年9月,景潤奇結識了杜郎口中學的崔其升校長,才感覺真正找到了方向。

農歷臘月二十七這天,學校教室的四面墻上和走廊里全部裝上了黑板,準備迎接新年里的一場“顛覆性的課堂革命行動”。20多次帶隊往返杜郎口中學學習,幾十本聽課、研課筆記,景潤奇的教育情懷終于打動了崔其升校長來校手把手地指導芳草地學校的課改行動。2015年9月,1~9年級全面鋪開課改行動,課堂及全校師生面貌很快煥然一新。2016年9月,在杜郎口中學工作過五年的陳小莉加入芳草地學校,全面負責學校的課改工作,學校的課改工作更是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在這“一出一進”中,芳草地學校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課改之路,學校也“站立”了起來。用景潤奇的話說就是“水渠通了,水自然就流淌過去了”!

“城西芳草香更遠”

幾年來,由于課改,引發了“芳草地效應”,很多同行慕名而來。

柞水縣科技教育和體育局局長傅先亮對學生的展示印象深刻,“芳草地學生的展示,最終實現了讓學生成才、讓教師成長、讓學生成功的教育目標,我們看到,學生正在成長為自主、自立、自信的人。”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新世紀學校校長魏山虎更是直言:“看到了孩子們的生命在這里恣意怒放,自信、大方、獨立、擔當,從孩子們堅定的目光中看到一所鄉村學校的無限希望!”

幾年間,媒體人韓世文多次走進學校,近距離觀察芳草地學校的課改。在他看來,如今正是芳草地學校從青春年少走向成熟的關鍵節點,是她從摸索課改到確定方向,從關注課堂到鎖定人性的蝶變期,也是她不斷明晰教育價值,從“讓展示成為一種習慣”的課改文化形成,“讓自覺成為一種生命狀態”的團隊文化覺醒,走向人性解放、天賦自由的陣痛期。這個階段,芳草地學校的師生不斷綻放出“展示”的自信、發展的快樂、成熟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芒。

對芳草地學校的教師們來說,課改即成長的過程。年級主任洪密說:“十年前,作為老師的我只關注課堂的進度和學生的成績,至于學生綜合素質確實關注很少”。而被景校長和課改“逼成名師”的她,如今才真正意識到:曾經的農村孩子,曾經不善言辭的學生,就在這一過程中被重新“發現”,在展示中不斷收獲自信,在展示中找到了收獲的樂趣。

劉瑜是去年開始到學校任教的。當第一次有學生跑到她面前進行展示的時候,她真是驚訝得不得了,對即將要開始的教師生活充滿了擔憂:這和以前我見過的學生不一樣啊,怕教不了、跟不上,想打退堂鼓。一年過去了,劉瑜已經完全適應了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也重新發現了學生,重新認識了課堂。很多老師在回望這一過程時,也都發現了課改給自己和孩子帶來的變化。

課改,在家長們這里也得到了高度認可。高子涵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他就由奶奶帶著。但是大字不識幾個的奶奶卻犯了難,“我只能保證孩子吃飽穿暖,對孩子的教育真是一竅不通!”幸好學校經常邀請家長到課堂上觀摩聽課,“有時展示時孩子很緊張,說不出話來,老師就主動拉著孩子的手鼓勵,還告訴家長要多給孩子展示的機會。現在,我孫子膽子大了不少,聽他在那展示,我就知道他至少記住了老師教的內容。每次放假,我就拉著孫子到村里主動給大家展示。”曾經,那些膽小、自卑的農村娃,真的不一樣了,這是家長們的共識。

面對各方的贊揚和褒獎,景潤奇依然保持清醒,改革如果只局限在課堂上,是不行的!他給學校的未來發展規劃了三個方向:其一,加強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培訓,加強教師的通識培養,打造一支具備綜合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走出一條有芳草地特色的課改之路;其二,未來的高效課堂應該積極融入教育信息化,讓翻轉課堂、微課、Mooc等走進課堂,支持課堂的變革,讓課堂呈現出更加開放、現代的教學與學習方式,黑板和白板并用,線上線下同步,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課堂資源與網絡資源互促,現代信息技術深度應用;其三,從教育綜合發展的角度出發,要在課程結構、課程開發、評價制度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實踐,重視課程建設,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更廣闊的空間。

在用十八年打造出芳草地這張教育名片后,景潤奇以更加昂揚的熱情繼續開啟新的探索之旅。“芳草課改香滿園,城西芳草香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