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渭南市臨渭區渭河小學為例
作者:李福利
發布時間:2019-10-09 10:10: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渭南市臨渭區渭河小學坐落在美麗的渭河之畔,是在市、區兩級政府的關愛下新建的一所高標準的城市小學,201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學校挖掘渭小所處的地域文化,結合學校育人目標,凝練學校精神,定位學校的發展方向,確立了“水韻文化”。其核心理念為“水之道,師之道,生之道”,寓意渭河小學在水韻的滋養下,勇擔使命,教澤綿延。“讓每個生命精彩綻放”是學校的辦學理念,意在學校以人為本,尊重個性,讓渭河園里的每一個生命都能夠自在且出彩。“水韻文化”是渭河小學學校文化的底色,“水韻”綜合實踐課程是學校“水韻文化”的課程呈現。
一、理念先行,彰顯綜合實踐課程“水韻”內涵
綜合實踐課程是一門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實踐為主要環節,以綜合為主要特征,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這一課程的開設是國家新課程改革最具代表性的亮點,也是新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如何開展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讓這門實踐性課程散發出特有的吸引力,我們依據《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結合學校的“水韻文化”理念,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核心,遵循“學生為本,重在實踐,重在體驗,重在發展”的原則,積極開發“水韻”課程資源,引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會,開展系列綜合實踐活動,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綜合實踐課程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它和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相統一。我校將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必修課進入課表,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學校成立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小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研學實踐活動中心,三部門聯動,承擔起課程規劃、組織、協調與管理等方面的責任,負責制定并落實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
二、調整結構,開發“水韻”綜合實踐課程資源
依據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我校的課程資源開發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整合校內資源,豐富綜合實踐課程內容。
1.依托《指南》,開發主題活動
陜西省《綜合實踐活動指南》為學校開展實踐活動提供了必要的方法指導和課程資源支持。學期初,課程中心組織同年級老師研討交流,選擇適合開展的主題,制定學期活動計劃。如探索自然的《春天的盛會》《與雪娃娃共舞》;親近社會的《夸夸咱家鄉》《我是環保小衛士》,社區服務的《溫馨在社區》等主題活動。相同的主題,不同的側重,分年級分小組制定具體活動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
2.學科融合,開展節日活動
我們把學科課程整合到綜合實踐活動中,以拓寬綜合實踐活動的廣度與深度。開發了豐富多彩的節日主題活動,有校園節日、傳統節日、現代節日、專題教育節日等。
校園節日活動是我校綜合實踐課程方面的“領軍”活動。三月份的科技文化節,突出“科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一主題,有科學幻想繪畫展,小制作、小發明,手抄報展,航空航模表演、科學家故事演講賽等,涵蓋科學、數學、美術、語文等領域,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我們的校園節日還有文化藝術節、讀書節、語文節、英語節、數學節等。我們引導學生不但要積極參加校園節日活動,還要參與節日活動內容的選擇和活動形式的設計,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思,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傳統節日活動是我校綜合實踐課程的又一板塊。比如《元宵節自制花燈樂游園》《粽子飄飄香》《九九重陽送祝福》等都是根據我國的傳統節日設計的活動。通過這些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去了解民間習俗,弘揚傳統文化。
除此之外,我們還結合現代節日、專題教育節日,將感恩教育、國家安全教育、環境教育等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綜合實踐主題。
3. 因地制宜,開展勞動實踐
培養勞動精神,為孩子幸福奠基。學校利用空地開發了“樂耕園”,以“植物與生活”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樂耕園面積不大,樂趣不少。該課程在高年級試行,分三個板塊:知識學習、種植實踐、拓展延伸。通過課堂學習、網絡學習,學生對植物、蔬菜成長的環境、條件等有了大致了解;分小組負責種植、澆水、施肥、管理,鼓勵學生用種植日記、繪畫、攝影等記錄自己的種植歷程;一年實踐結束,學校舉行種植活動征文、手抄報、繪畫等比賽,展示學習成果,評選優秀種植小組。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養成熱愛勞動、用心觀察的習慣。陜西特色面食聞名中外,據統計有50種之多。我們利用“勞技室”,在高年級開展“舌尖上的麥香”烹飪實踐活動,目標是小學畢業時每生會做5種面食,充分將地方文化融入學校勞動教育,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
(二)融合家庭資源,優化綜合實踐課程結構。
我校在家庭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實施中,重點從“家庭禮儀、家庭美食、家居美化、家庭理財”四個方面開展實踐活動,將課堂由學校延伸到家庭,為綜合實踐課程拓展更為廣闊、個性化的空間。
(三)開發社會資源,拓寬綜合實踐課程渠道。
社會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活動領域,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教材。我校開展以鄉土鄉情為主的研學實踐活動,真正做到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
文化之旅,走進鴻門宴遺址、渭南市博物館等,觸摸歷史,學習文化。“緬懷先烈”的紅色之旅,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受革命精神洗禮。“探尋科學奧秘”的科技之旅,組織學生走進航天測控博物館,培養孩子科學考察研究的能力。“品農耕文化”的田園之旅,帶領學生走進渭北葡萄產業園、美麗天留村了解農耕文化,感受田園生活,體驗采摘的快樂。我們還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關愛老人、走上街頭志愿服務、走進交通安全教育基地進行職業體驗。
我們的社會實踐以小組活動、集體活動為主。每次必有三個環節:準備、實施、總結;做好兩個評價:從教師的指導效能和學生的參與效能兩個層面進行評價。既激勵了師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又為我們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提供了經驗和保障。
如我校開展的《走近母親河,探尋渭河文明》研學活動,學生在研學單的感悟中寫道:“當我走近渭河時,我才發現了它別樣的美。此時的渭河在我的眼中已不只是一條河,望著它奔騰的腳步,聽著它滾滾的聲音,我明白了它身為母親河的偉大,也更加感受到‘善、容、勤、恒’的學校精神的真正內涵。”可以看出,孩子們不僅了解了有關渭河的知識,還增強了對學校、對家鄉的熱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行中益智,行中明理。
三、完善評價,提升“水韻”綜合實踐課程的效度
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學生收獲的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品質。老師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中也從單純的學科知識課堂走向更為廣闊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個人素養得到提升。學校建立了《渭河小學“水精靈”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完善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這一體系,依據學校“水韻”文化理念,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從品德行為、學習能力、合作交往、強身健體、審美表現、社會實踐等六個維度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三級綜合評價,以評價促發展(六個維度、六色水精靈,學生累計獲得三個不同色的水精靈獎章可申請閃亮水精靈;連續榮獲三枚閃亮水精靈即可申請“渭河好少年”最高榮譽稱號)。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開創了學校教育的別樣風景,豐盈了學校的內涵發展。我們編寫的《科技體驗》《紅色印記》《民俗傳承》等校本教材也深受孩子喜歡、家長好評。
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適性化,我們在追尋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獨有的特色。今后,學校將圍繞鄉土鄉情,不斷拓展課程資源,開發豐厚的校本課程,走出家鄉,走向遠方;將以課題研究為突破口,充分發揮導師功能,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育人效果;在完善學生評價手冊的同時,建立教師考核辦法,形成長效育人機制。
課程是學校的名片,是學校給學生最好的禮物。讓我們緊緊抓住“核心素養”六要素,站在學生的視角,聚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攜手走進素質教育的春天!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渭河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