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讓聾生教育更精彩
作者:董海蓮
發(fā)布時間:2019-10-08 14:33:5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長期以來,在聾生教育教學實踐中,絕大多數(shù)教師只是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常常忽視了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以及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適應未來生活的基本素質,再加上一些學校實行全封閉式的寄宿制管理,學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校園的四堵墻內。從而導致聾校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脫節(jié),聾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不強,學習潛力難以得到很好的發(fā)揮,課堂教學失去活力。因此,在教學中應著力為聾生架設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的橋梁,讓特教課堂更精彩。
一、深挖教材,打造生活化課堂
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聽障孩子也應平等享受生活。因此,教師要把教材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這是營造教學生活化氛圍的載體。盡管聾校的各科教材中有許多貼近聾生生活的教學內容,但和聾生的真實生活相比,教材的內容仍顯枯燥和單薄,尤其是對教材中抽象的知識點,聾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教材原有的部分內容進行適當處理,對于那些與聾生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生活經(jīng)驗和常識,要盡量讓他們多學、多練、多用,借助生活習慣和平時體驗,降低聾生理解課本知識的難度,幫助學生搭建理解與應用的橋梁。深挖教材本身,形成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模式,營造出精彩的生活化的課堂氛圍,然后進行適當?shù)睦碚撎嵘还?jié)課的良好教學效果便呈現(xiàn)在眼前。
二、創(chuàng)設情境,喚醒生活化體驗
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于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xiàn)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過分嚴肅的課堂教學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抑制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主動性,因此在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情境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內在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多年來,我們根據(jù)各學科的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開辦各種特長興趣小組,拓展課堂教學。每周空出(周三、周四)兩個下午,集中授課。在聽障部設立了舞蹈組、繪畫組、手工組、十字繡組、乒乓球組、籃球組、足球組、計算機組,按學生特長進入小組參加活動,每學期末都開展興趣活動成果展示,每年都組織各小組參加交流、比賽和展覽。通過開設特色的興趣活動課,以學生興趣活動課為載體,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有效喚醒了聾生的生活體驗,培養(yǎng)其生活技能。
三、活動引領,豐富生活化實踐
學校積極開展教學活動和社會活動,在強調活動方式多樣化的同時,從策劃實施到總結階段,始終重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我們學校是一所全封閉寄宿制學校,學生大都離家較遠,只有遇到長假才能回家,學校自然也就成了聽障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我們結合實際在校內開展一些學生喜歡的活動,比如節(jié)日文藝匯演、趣味運動會、大課堂活動、安全演練活動、宿舍內務整理比賽等。這些活動中的實例,都可以成為各科課堂教學的素材,每位教師都鼓勵聾生結合自己的認識和感受,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和知識點,在現(xiàn)實活動中滲透、深化、促進和鞏固課堂教學內容。
四、堅持問題導向,培養(yǎng)學生生活化能力
課程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著眼解決如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意識的問題,要幫助學生掌握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日常生活實踐中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學科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生活化的問題,啟發(fā)學生通過生活體驗,進行探索性的思考,進而消除對學科知識的陌生感,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把豐富多彩的生活事件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引入課堂;要注重把學生日常生活經(jīng)歷和知識儲備與課堂學習有機結合,讓學生感受課堂知識與生活經(jīng)歷的關聯(lián)性,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要習慣把統(tǒng)編教材與鄉(xiāng)土教材、校本課程有機結合,讓統(tǒng)編教材地方化,讓課本知識生活化,既忠于教材,又活化教材,從而把教學與實踐融為一體,實現(xiàn)教學生活化、生活知識化,讓學生靈活掌握知識、關注身邊世界、提高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商洛市特殊教育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