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古詩文語言的審美探究是提高古詩文鑒賞能力的主要途徑。我國古典詩詞力求語言精煉的同時,又往往體現“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特點。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在《西方美學史》中明確提出:“美必須以客觀事物作為條件,還須加上主觀的意識形態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睂徝朗敲總€學生的權利,只有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因此,教學的審美情趣是課堂充滿活力的源泉。為了讓學生獲得“美”的感受,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推敲字眼,鑒賞詞語

鑒賞詞義是理解句子的關鍵。為了更好地理解詞在句中的表達效果,可以把它分為“直接賞詞”和“間接賞詞”?!爸苯淤p詞”就是直接品味句中某一詞的妙處,從而理解整個句子的內涵。如溫庭筠《望江南》這首詞中最后一句“腸斷白蘋洲”,句中的“斷”足以表明主人公思念丈夫絕望之情的體驗,從而點明主旨。“間接賞詞”,即換詞法,就是把句子中的某一個詞換成另外的一個詞,比較用詞的表達效果,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師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在講杜甫《石壕吏》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其中把句中的“投”改成“到”,把“夜”改成“來”,哪一種表達效果比較好呢?經過討論,學生終于理解句中的“投”字,表明詩人已經到了走投無路、漂泊他鄉的境地。而“夜”在句中更能體現時局混亂,民不聊生的生活處境。因此,經常推敲字眼,不僅能夠強化學生準確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能增強審美能力,養成認真讀書、細心琢磨的好習慣。

二、借助辭章,鑒賞語句

賞析語句常借助語句的修辭、句式等方式,從而形成美的意境,其意境除了表達語句深邃的內涵外,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心靈深處帶來各種美的享受。如《桃花源記》中“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呈現桃花源的寧靜美與色彩美。進入桃林后所看到景與人的語句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些語句采用長句、短句結合的句式,給我們勾勒出一幅和平、祥和、幸福的景美人樂畫面。這不正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嗎?還有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中“曉霧將歇,猿鳥相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作者采用對偶、擬人的修辭富有節奏、形象地寫出了一天內景色朝夕的變化美。諸如此類的語句,足以讓我們心馳神往,讓我們感到古詩文語句的魅力所在。

三、學習手法,鑒賞技巧

我們進行現代文散文教學時,常常給學生提起托物言志、襯托手法、側面烘托、白描手法、寫景狀物等寫法。其實,古詩文教學同樣可以進行這樣的寫法鑒賞。如《愛蓮說》中,作者采用以花喻人的寫法,即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追求潔身自好,淡泊名利,正直偉岸的高尚情操。在《口技》中,作者之所以寫“賓客”的變化反應,旨在側面烘托口技人的技藝高超。《湖心亭看雪》作者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寫出了自己觀賞景物的層次美與變化美。“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至于景物描寫,有很多的寫作技巧:1.通過人的各種器官感受景物。2.虛實結合,虛實相生。3.動靜結合,化靜為動,化動為靜。4.運用巧妙的修辭,體現景物的形象性。如吳均《與朱元思書》“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文中的一個“競”字,把本來靜止的樹通過山寫活了,作者采用化靜為動的寫法,運用擬人的修辭形象地寫出了山之高,樹之密的特點。只要我們用心去品味、感悟,就一定會品嘗到古詩文的語句美。

總之,精彩紛呈的古詩文中,有泰山的壯美,有世外桃源的寧靜;有小石潭的悄愴幽邃,有洞庭湖的浩浩湯湯;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這些傾注了古人心血的詩篇佳作,膾炙人口,傳唱千古,我們只有品味他們的語言,追尋他們的心路歷程,通過對學生進行語言的審美教育,才能讓我們品味出古詩文語言的真正魅力!

作者單位 西安市蓮湖教師進修學校 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