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為生長點延伸課外閱讀
作者:張剛運
發布時間:2019-09-30 10:58: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教材中蘊含的知識信息已經不能滿足現在學生的需求了,他們通過各種平臺獲得的知識遠比在教材中獲得的多。語文閱讀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取信息,而是為了獲取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我們可以從課內教材入手掌握基礎的閱讀分析能力與技巧。
一、聯系教材人物,延伸到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拓展視野,還能讓他們智力得到發展,從課本教材的人物傳記出發,選擇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認識更多的生字,了解到更多課本中沒有的信息。
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中,學習的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在朗讀中表達對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并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飲水思源”的道理。從教材人物出發,讓學生去讀人物的傳記,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加深對毛主席的認識,在閱讀課外書籍時不僅可以通過傳記了解人物,還可以學習課文中的生字。
一二年級是學生好奇心非常強的時期,我們可以從教材中的人物出發,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通過閱讀課外人物傳記獲取與課本教材知識相關的信息,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給予時間讓學生閱讀其他課外刊物,進而鍛煉學生從課文閱讀中認識生字的能力。
二、從教材事物入手,延伸到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興趣,就會很快產生繼續閱讀的欲望,同時也能感受到探究和學習知識的成就感。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端午粽》這一課,從端午粽入手,讓學生說一說有什么口味的粽子,然后提出為什么要吃粽子,以及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還有什么別的習俗。讓學生通過課外讀物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得知,端午節這天會去山上采艾蒿葉、掛香囊,有些地方還會組織賽龍舟活動;端午節的由來: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大臣叫做屈原,他為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當大秦破楚的時候,在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并保障他尸身不腐,做出了粽子去喂江里的魚蝦,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從教材本身入手,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了解到了很多與端午節有關的知識。
以教材中的事物為出發點,逐漸拓展到課外讀物的層面,可以克服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惰性,變得熱愛閱讀,享受閱讀,經過一個長期的閱讀訓練,讓學生在學習上的意志力得到鞏固和提升,一旦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會主動去尋求課外資料解決,使其精神上得到滿足。
三、從教材內容入手,為學生創建課外閱讀環境
現今有許多小學教育環境還達不到現代教育要求,沒有足夠的課外閱讀資源,所以我們必須為學生創建一個課外閱讀的環境,向學校申請為學生提供課外書籍,同時還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課堂閱讀空間,讓他們在課外閱讀課中看這些書籍。
例如,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我是什么》,這是一篇科技童話,主要是以第一人稱講述水的“云—雨—雪”的狀態變化過程,了解了水的不同形態變化,讓學生認識到水對于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并樹立環保的意識與觀念。然后教師安排閱讀課,或是讓學生自帶一些與科技知識有關的課外書籍,教師要充分給予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現在許多學生都不喜歡花時間在閱讀上,而是喜歡玩游戲、看電視,所以為了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需要營造一個愉悅輕松的閱讀環境,讓學生在這個環境下展開課外閱讀學習,了解更多與科技相關的知識內容。科技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讓學生產生探索精神與科研精神,科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了解更多的信息就會讓學生形成初步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為未來的語文閱讀學習打好基礎,同時也能進一步提高語文的學習效率。
從教材內容入手,從課外收集資料和書籍,在閱讀課的時候,讓學生相互傳閱學習。學習教材內容的時候,閱讀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課外書籍,讓學生們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還能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生字、詞語,以及一些名人名事和故事,這會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更大的興趣。
總之,從閱讀方面入手學習語文,能夠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以及閱讀的速度,課外閱讀的經常性訓練還能讓學生學會準確地解決閱讀問題,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以教材入手延伸到課外閱讀,也能培養學生收集課外閱讀資料、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板橋鎮李河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