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在培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探討
作者:馮墨英
發(fā)布時間:2019-09-26 09:42: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特殊教育的發(fā)展,特殊兒童的教育也走進了教育部門的視線,對特殊兒童的教育也逐漸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由于培智生生理的特殊性,導致他們在學習生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難,心理上相較于其他學生更為脆弱,情緒化嚴重,這就要求特殊學校教師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關注培智生的心理成長變化。繪本作為圖畫書的典型代表,具有通過畫面感知故事,演示情緒表達情感的特點,對于培智生試聽表達障礙的缺陷具有極其重要的教學彌補作用。
一、培養(yǎng)圖像思維能力,提高想象力
培智生雖然對語言表達能力表現(xiàn)較弱,但他們大都具有極其豐富的想象力。想象力對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有極大幫助的,這對培智生圖像思維能力提高有重要作用。繪本相較純文字書籍具有繪制精美、人物形象鮮明、線條優(yōu)美、畫面極富色彩沖擊力、字數較少、生動形象的諸多優(yōu)點。對繪本的閱讀講解能夠充實學生的想象空間,可以培養(yǎng)其圖像思維能力。例如,在繪本《我的連衣裙》中,我讓學生將書中的圖案制作成漂亮的連衣裙,不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同時還加強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
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情感體驗
通過對繪本角色情緒變化的感知,可以達到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教學效果。培智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對于情緒類的抽象名詞理解較差,例如懷疑、喜歡、難過等,無法擁有正常學生的情緒表達。通過繪本用畫面引領學生進入故事情境,感受角色心理變化,體會對白內涵,增強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轉化為對自己內心情感的表達。例如,在閱讀《大貓來了》《蠟筆小黑》《湯姆走丟了》等繪本時,學生就可以從生動形象的動物角色中,體會故事背景下角色情緒反應的原因及后果,通過繪本簡單語言和生動畫面的搭配,體會到氣憤、自卑、快樂、害怕等心情,將學生置身于繪本故事中,深刻領會故事內容,在日常生活情緒表達能力上也將會有所進步。
三、豐富繪本閱讀方式,增強美德教育
(一)突出主題引導
每個繪本都有著其鮮明的主題,教師在陪伴學生閱讀時,以主題為線索進行引導,讓學生不斷進行情感體驗,憑借閱讀得到情感升華。繪本故事的主題遍布在圖畫當中,通過主題引導能夠將繪本的人文性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體現(xiàn)了繪本沒有一句教條卻能滿足孩子心理健康的需求,沒有一句理論卻能啟發(fā)孩子深入思考,沒有任何喧鬧的場景語言卻能讓孩子靜靜微笑的獨特價值和魅力。帶領學生進行繪本閱讀的同時,我們可以開展繪本主題活動,促進學生在回顧繪本的過程中主動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例如,在閱讀《我的爸爸》《我的媽媽》繪本后開展討論,羅列爸爸媽媽在自己眼中的優(yōu)缺點,生活中與父母之間發(fā)生的有趣小情節(jié)等。針對語言表達能力存在特殊性的孩子,如自閉癥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通過繪畫的方式進行描繪,也可以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印象把父母的形象畫在黑板上或紙上。教師負責記錄學生對父母的描繪,保存學生對父母的繪畫作品,在家長會或課余利用微信群等方式讓家長看到,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
(二)利用表演延伸
任何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來源都是生活,繪本也是一樣,在閱讀中感受生活的同時也是在生活中演繹文本的大好機會。隨著繪本閱讀在培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的運用越來越多,學生對這種教學形式越來越熟悉和喜愛,從傾聽到復述,孩子們得到了極大的心理鼓勵,很多學生已經能夠清晰地用語言描繪。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利用繪本以表演的方式進行閱讀來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情緒表達能力。例如,在閱讀《大衛(wèi),不可以》繪本時,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出自己或別人在生活中的不良習慣,輔以教學道具,結合自編自演的方式,將繪本故事表演出來。讓學生在表演中延伸文本,是行之有效的拓展方式,也可以讓學生將生活悄然融入文本閱讀的過程中。
(三)讀寫相互結合
繪本在內容上多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或完全沒有文字,雖然具有形象直觀、色彩豐富的特點,但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閱讀困難的。這時可以引導學生寫下自己對繪本畫面的理解,并配以自己喜愛的繪畫,鼓勵學生用自己寫下的內容為同學作簡單講解,或課后親子互動時為家長講解。教師可將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作匯集成冊,為其編寫名稱,變成學生自創(chuàng)的繪本,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和創(chuàng)作的熱情,進而建立其自信。
繪本教學的運用,是培智學生享受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達到寓教于樂,增進師生互動,為課堂帶來生機,增強學生理解表達能力,彌補培智生生理及心理缺陷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山東省膠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