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學案”,顧名思義,是指引導學生學習的案卷。既然是引導學生學習,自然要有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等。那么,作為教師,怎樣編寫導學案才更有利于學生學習,才能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最好的效果呢?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編寫導學案應把握好以下四個前提:

一、研讀課標、明確要求,是確定目標的前提

課程標準作為我們一線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總指揮棒,對各個學科各個板塊都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內容標準要求。教科書編者也是依據課標編寫教材的。因而,我們在教學中更應該認真研讀課標,同時結合教材具體內容,擬定出本課的學習目標。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8課《< 孟子>兩章》中《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重點說孟子的民本思想,而《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重在陳述孟子的憂患意識,在學習目標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中,我結合課標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擬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為“體會孟子民本思想及憂患意識的進步意義,提高個人道德修養”。

二、深挖教材、抓住重點,是預設問題的前提

教材是課標最直觀的、最形象化的呈現方式,也是我們教師與學生及教科書編者之間對話的一個平臺。能否運用好這個平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教材的把握程度。首先,我們要能夠依據選文內容,結合課標要求,明確如何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方法,從而設計問題。如《最后一課》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文中韓麥爾先生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同學們聽到這句話時,對自己的母語又有怎樣的認識呢?”其次,我們可以借助導讀提示、課后習題明確本節教學的重難點,從而設計問題。如《香菱學詩》一課雖是小說,但若從小說三要素出發去考慮,也許就大大偏離了這一文本作為范本的作用了。綜合考慮,我設計了以下問題:1.香菱學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課標要求: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2.香菱學詩成功對你有何啟發?(課標要求: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3.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人物的?請找出你認為精彩的語句進行賞析。(課標要求: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樣的設計既對應了課標要求,又緊扣課文提示和課后習題。由此可見,只有深挖教材,才能將學習目標的完成滲透于學習過程中各個問題的設計中。

三、了解學情、結合實際,是指點引導的前提

新課改順應新課標的要求,重在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課堂上就任由學生自由發揮。“導學案”本身不同于習題集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導”上。所以,什么時候“導”,怎么“導”,這些具體問題都是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基本能力息息相關的。教師應該下苦功夫了解學情,把握火候,適時點撥和引導;同時注意重在“導”方法(閱讀方法、思維方法等)。當然,“導”的語言不要過于直白,否則就會適得其反。例如,我在《楊修之死》一課的課前預習中這樣設計:看到文題,你都想到了哪些問題?讀完文章,你的問題解決了嗎?從而引導學生讀文章,分析楊修之死的原因,為課文學習打下基礎。

四、注重過程、尊重規律,是能力、價值觀內化的前提

沒有人在人生之初就可以預料自己的將來,學習之初的你也無法預知自己的學習將會達到什么程度,只有腳踏實地走過來,你才會接近甚至達到預期的目標。可見,注重過程才是達到目的的唯一途徑。與此同時,任何人認識事物、了解世界都有一個內在的規律:和自己息息相關的,比如親情、校園生活等就很容易理解;而遠離自己生活的,比如政治理念、外國民俗等就不好理解。怎樣說才能讓學生接受?前提就是一定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導學案更應強調注重過程,尊重認知規律。在研讀課標、深挖教材、了解學情的基礎上,你或許已斟酌再三,精心設計了不少問題,然而,這些問題應該設置安排在什么位置比較合適,最先要考慮的就是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過程。如“歸納論證”這一論證法在《談讀書》一文中首次出現,學生以前從未接觸過。那么,在設計導學案時,就應該把這個例子單列出來,讓學生自己發現,進而得出結論。從現象到理論,這才更容易理解,也記憶最深、理解最透。

總之,要編好導學案,讓導學案真正起到“導學”的功能,只下苦功是不夠的,還應立足于對課標、教材、學情、人的認知規律的不斷探究,只有將四者有機結合,才能編寫出真正高質量的導學案,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既學會了學習,又學會了思考,更學會了做人。

作者單位 陜西省大荔縣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