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學工作的核心目標當中,包含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素養的培養,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更加熱愛學習,并保持積極健康的狀態。通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并提高自身創新精神以及實際操作能力。本文就如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概述。

一、利用教學情境培養科學素養

教學情境的有效性對于教學工作的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能夠更加有效地開展學習。教師可以通過融入生活化元素的方式進行情境創設,聯系生活實際,以生活中的事件為教學案例,從而有效導入新課,有效引發學生對于相關事件的思考,讓學生能夠燃起學習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例如,在學習鐵與水相關反應時,教師可以進行如下教學設置:一家鋼廠發生事故,熔爐底部出現了裂痕,鐵水從裂縫當中不斷漏出。而當這些鐵水流動經過水溝時,發出了巨大的響聲,整個車間都被炸毀了。根據這一案例,教師可以進行針對性提問:為什么這起事故會產生如此大的破壞力?通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展開自主探究,也可以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當小組討論結束之后,教師讓每一個小組將自己討論的結果公布出來,與其他小組進行分享。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夠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記憶,鞏固知識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利用提問培養科學素養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使用提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掌握知識點。化學教學中需要提出問題,讓學生針對問題去收集資料并加以整理,之后還需要進行資料的分析與討論,并總結相關問題之間的規律和聯系,給出最后的探究結論。學生通過問題的引導,能夠保持正確的思路和方向,能夠在基礎知識點學習上更加有效,并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學習焰色反應時,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進行引導:為什么在這一實驗當中要使用鐵絲,能否使用銅絲代替鐵絲完成實驗呢?為什么實驗要用到酒精燈,是否能夠用煤油燈進行替代呢?為什么在進行灼燒時,要使用酒精燈的外焰進行?為什么在對鉀的焰色反應進行觀察時,需要使用藍色鈷玻璃?為什么對鐵絲進行清洗的過程中要使用鹽酸?是否能夠使用硫酸?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有效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并進行積極思考。在學生尋找資料時,便會通過自己的分析,去了解這一反應當中每一個環節當中包含的知識點,從而通過學生的探究,有效找到干擾實驗的元素。在實驗當中,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科學素養,能夠讓學生保持科學嚴謹的探究精神。

三、利用化學實驗培養科學素養

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是化學實驗教學的目標之一。由于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學生多數情況下獲取的知識是要借助實驗獲得的,所以教學中引入化學實驗,會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實驗能讓學生對化學概念有更深刻的認知,同時學生也能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目標的達成,實驗效果的分析,對化學知識有新的解讀。學生在實驗中通過動手實踐,能感悟到科學研究的正確方法,進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品質,使學生的科學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

例如,實驗教學中教師給學生講授《鈉與水的反應》時,教師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切割鈉塊,使學生能感受到鈉的硬度,并分析鈉的光澤度,這樣學生才能對鈉有直觀的認知與了解。然后教師鼓勵學生觀察鈉與水的反應,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實驗需要注意的細節,進而讓學生由此及彼,將這一想法延伸,從而聯想到鈉與鹽酸反應產生的現象,并思考鈉與硫酸銅反應產生的現象。通過學生親自實驗的方式,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興趣,通過科學合理的實驗設置,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能讓學生對實驗、對化學學科有新的認知和理解,進而學生在直觀感受的帶動下,愿意學習化學,愿意探究實驗現象背后的原理。

總之,在培養高中學生化學科學素養的過程中,需要扎實的化學基礎知識,更要對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培養進行探究,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養,進而能鍛煉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科意識,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化學學習中。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