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容易受情感和情緒的影響,既會不遺余力地參與到自己熱衷的活動中,也會極度抵觸自己不喜歡的事物,體現出很強的情感兩極性。初中生物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信念和興趣等情感因素,利用多元化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營造一個愉快而不緊張、活躍而不散漫的課堂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積極思維中主動學習知識,推動學生知識能力與身心健康共同發展。

一、創設情境,以情激情

創設教學情境是拉近學生與知識距離的有效途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采取講解、觀察、質疑、實驗等諸多方法創造一個貼近學生認知的教學情境,以情境烘托課堂氛圍,增強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例如,教學蘇教版七年級下冊《人體和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時,教師在課堂導入時設計了一個演示實驗:教師準備了A、B兩個燒杯,盛有等量的澄清石灰水,使用注射器向A燒杯中注射空氣,用吸管向B燒杯內吹氣,可以觀察到A燒杯內石灰水并沒有太大變化,而B燒杯內的石灰水明顯變渾濁,在演示實驗后提出問題:“同樣是氣體,為什么呼出的氣體就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呢?”這說明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的成分發生了什么變化。

在這個課例中,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中創設了實驗情境,把抽象、看不見的氣體用直觀的實驗現象展示出來,豐富學生感官體驗,簡化知識理解難度,以直觀感受和抽象思維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相結合的能力。最后結合演示實驗提出問題,誘發學生將對生物現象觀察的興趣遷移到理論知識學習中,強化學生探究知識的動機。

二、情感體驗,探索新知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應多從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體驗出發,結合生物學科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蘊含的情感因素,為學生的現有認知結構和新知學習搭建橋梁,從而巧妙地將情感體驗和新知探究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形成感悟,在感悟中實現認知。

例如,教學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植物的開花和結果》時,花朵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事物,教師可以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學生帶著課本到學校的花圃,開展戶外講解和實踐探究教學,讓學生實地觀察各種花朵的結構,在觀察中學習花朵的結構知識,并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觀察成果,糾正觀察中的錯誤。

在這個課例中,教師帶領學生到花圃中實際觀察花朵結構,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獲得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這種開放性戶外教學形式符合學生的興趣取向,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究中養成運用生物知識看待生活問題的習慣,培養了學生的生物學習素養。

三、提煉精華,升華認知

課堂小結是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重要的組成環節,一個優秀的課堂小結不僅能夠為學生提煉本節課的精華內容,鞏固所學知識,還能引發學生深度思考,達到升華思想、更新觀念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小結中要融入立體化思維理念,在概括知識,強調知識、技能、方法的同時,融入情感態度的人文教育,升華學生情感認知。

例如,教學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多樣性》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小結中先為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生物多樣性的含義、價值等概念知識,再著重強調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告訴學生如果無法保護好生物多樣性,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發展,把學生的關注點徑直提升到人類的生存問題,再度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討論內容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小結。

在這個課例中,教師課堂小結時提煉出主要教學內容,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接著從人類生死存亡的角度強調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引發學生深入討論,進一步升華學生思維,提升了學生的環保意識,自覺把保護生物多樣性視為一種責任和義務,為學生樹立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相較于傳統教學方式,情感體驗式教學更強調學生感覺體驗、領悟和認知,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情感的直接接觸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收獲生物知識。但正如情感態度本身是多變的一樣,培養學生情感態度的途徑和形式也應該是多元化的,面對這樣一個漫長的教學過程,教師要時刻在課堂中保持積極情感,靈活根據學生情感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努力使每節生物課堂都展現出情感與智慧的完美結合。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