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探究——基于西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社的實踐
作者:方 寧 趙玎玎
發布時間:2019-09-20 11:01:5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政治理論型社團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層組織。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交流的新載體,新時期政治理論型社團必須始終堅持政治性原則、理論性與實踐性統一原則、統一性與多樣性并存原則,同時,要以理性信念為核心、愛國主義為重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推動內容建設。本文基于西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社實踐,總結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建設的有益經驗,即構建合理的指導教師結構、堅持實踐活動“走出去”、融合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以有效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關鍵詞]新時期 政治理論型社團 根本原則 內容建設
新時期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是大學生群體基于共同意志,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學習、研究、宣傳、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內容,自愿結成的群眾性組織。近些年,隨著團中央、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中青聯發〔2005〕5號)中對建設理論學習型社團的號召和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要求,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的規模及影響力不斷擴大,關于理論型社團建設的研究越來越受關注。本文在西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社(以下簡稱“學社”)實踐的基礎上探索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的建設規律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為新時期依托政治理論型社團培育時代新人奠定理論基礎。
新時期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遵循的根本原則
政治理論型社團作為一種思想引領組織,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性,但其開放、平等、互動的特征突破了思想政治領域內以往單向性、模式化的灌輸式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碰撞和理論交流的新載體,新時期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的建設及發展須遵循各項根本原則,以保障能有效發揮其載體作用。
1.旗幟鮮明地高揚政治性
政治理論型社團是大學生群體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而自愿結成的組織,內在規定著其具有鮮明的政治理論屬性和意識形態色彩。政治理論型社團創立的宗旨和名稱就表明了其堅定的政治立場,即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因此,須突出政治建設的重要地位。新時期政治理論型社團必須把政治建設貫穿于社團的各項活動和管理中,并使其進一步強化政治性,保持政治本色,引領校園主流意識形態。
2.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政治理論學習是一個長期過程,要把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養成一種生活習慣去淬煉思想和指導實踐。政治理論型社團應通過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更應對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積極回應。換言之,政治理論型社團不能局限于理論的學習研究,而更應關注當代社會發展和改革中的熱點、焦點問題。當前,部分政治理論型社團仍以灌輸式教育方法為主,重理論、輕實踐,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新時期的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要組織學生深入實踐、觀察民情,深化理論認識,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3.注重統一性與多樣性并存
統一性反映著事物總體特征和發展趨勢的概況;多樣性體現著事物在結構、層次、形式及發展過程等方面的差異,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規定。統一性規定了多樣性的發展方向和作用范圍,如政治理論型社團的組建、指導思想的確立均必須遵循學校標準,受學校的約束和指導;社團建設及重大活動要在學校的指導下進行,與學校所弘揚的主旋律、傳播的正能量保持內在統一。而多樣性是政治理論型社團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離開多樣性的統一性會陷入單一、呆板的困境。在社團建設、活動策劃中,要注重發揮社員的個體特性,激發其不斷創新活力;活動形式要堅持多樣性,激發大眾的參與熱情,擴大活動的影響面。列寧曾指出:“一切民族都將走到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完全不一樣,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2]同樣,社團建設不能照搬模式,要根據實際情況走出一條特色道路。多樣性意味著不斷創新,缺少多樣性的組織或活動,將是封閉、僵死的,沒有生命力。
新時期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的內容建設
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正在調整,隨著各項網絡技術的興起,大學生的思想愈加活躍,各種思想及力量交織在一起,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狀態。當前,政治理論型社團必須著手內容建設,以主流意識形態凝聚思想共識。
1.以理想信念為核心內容
理想信念是人們在一定認識基礎之上確立的對某種事物或思想堅定不移的觀念并身體力行的心理態度和精神狀態。理想信念作為人的精神導向而存在,能激發人的內在力量。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取得勝利,靠的就是信念的力量。鄧小平說過:“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3]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便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指引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前行。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始終是黨的精神之“鈣”和安身立命之本。新時期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要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堅定信仰的根本性作用,指引大學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2.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內容
愛國是維系中華文明的固有優良傳統。古語有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國家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受到民眾認同,國家就會走向穩定、和諧、安寧。國家與個人從始至終是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統一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了國家利益與民族獨立,中國人民從來都不惜個人利益,甚至犧牲生命,這也成為中華民族最可貴的風骨、風格。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貫穿于社團建設全過程,讓愛國主義精神在社員心中牢牢扎根,培養青年大學生群體的愛國之情,使其實踐報國之行;引導大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鼓勵學生維護國家形象、尊重國家意志,讓愛國主義精神成為社團靈魂代代相傳。
3.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內容
核心價值觀是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承載著民族和國家的精神向往。社會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4]在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中逐漸發展生成。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遵循什么樣的價值原則決定著社會的價值取向,也影響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社會離不開個人良好的價值理念養成。大學生群體所擁有的價值理念直接關乎社會風氣,對社會發展而言至關重要。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中西古今各種價值觀交織在一起,價值多元化已成客觀事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在多元價值形勢下凝聚價值共識,實現價值多元性與統一性的結合。公民在社會、家庭、職業、個人層面承擔著不同角色,但如何在角色中很好地定位,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要有意識地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基礎內容,促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推進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建設的有效措施
1.合理構建指導教師結構
新時期,教師承擔著塑造時代新人的重任。高校要從培養人的高度考慮師資隊伍的素質要求、人員構成、培訓體系等。[5]評價教師隊伍素質首先要考查其政治素質。“師者,人之模范也。”指導教師的政治素養直接決定著社團的發展方向,所以政治理論型社團指導教師的選拔要把政治素質放在首位,兼顧業務能力和育人水平。
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指導教師的構成決定著社團效用的發揮。政治理論型社團具有政治性、學理性、開放性、正規性、實踐性等眾多特點,單靠某一方面具有優勢的指導教師必然無法實現社團全面、良好的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學社應配備三位不同側重點的指導教師,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專業教師提供理論支撐和引導,保證學社成員感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和思想性。院級團委教師負責實質性監管,保證活動的方向。輔導員親身參與社團建設,保證社團的內容和實際效果,形成自上而下的引導。合理的指導教師結構可保證社團建設的方向和活動效果,實現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能培養一批對黨和社會主義抱有堅定信念、具備較高理論素養及較強實際能力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同時,學院黨委還應注重教師的日常教育與督導,引導教師把育人與自我修養結合,營造良好的師德師風。
2.堅持實踐活動“走出去”
當前,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的吸引力、影響力有限,社團活動形式單一、效果不佳,集中表現為缺乏創新、未聯系實際。基于此,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應秉持創新理念,著力推進體驗式、互動式、研討式等靈活多樣的活動,堅持“走出去”開展實踐教育。
“走出去”,即憑借當地社會教育資源建立實踐基地,如引導學生走進歷史文化博物館、革命戰爭紀念館、烈士陵園、先進企業或村莊等。通過定期組織學生考察國情、民情,激發青年大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使命感,把思政小課堂從學校走向社會。學社應組織學生深入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的小學開展志愿活動、科普活動,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在暑期社會實踐中,大學生可帶著研究課題走入西部欠發達地區、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的熱情。堅持“走出去”,還可與企業等實體機構合作,舉辦特色活動或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爭取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讓理論在實踐中進入大腦,成為指導他們發展的強大武器。
3.加強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
意識形態源于社會存在,體現著人們對某事物的認知。意識形態統一有助于人們在價值觀念、理想信念上形成團結合作的力量,共同創造理想。高校政治理論型社團建設必須突出輿論引導和內容管理,發揮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輿論陣地作用,掌握主流意識形態。
政治理論型社團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其作用并不能以外部力量強制實現,而應通過環境、氛圍相互作用,潛移默化地實現。社團建設應注重宣傳并搭載社團文化形成輿論合力,使其影響力具有普遍性,依靠理論型社團的輻射、滲透作用,弘揚主旋律、宣傳正能量。例如,學社創辦期刊《自覺》宣揚主流意識形態,既引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對社團的粘合性。學社建設新媒體平臺,不完全拘泥于理論傳播,而注重內容質量,把作品創作與學生興趣相結合,極大地增強了對廣大青年的吸引力。在當今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唯有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有效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6]新時期,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不能局限于思政課堂,更要積極發揮校園主陣地作用,以政治理論型社團的特色優勢培育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18頁。
[2]《列寧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4-65頁。
[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44頁。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42頁。
[5]《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網,2018年5月3日。
[6]《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