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樂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作者:張博雅
發布時間:2019-09-20 10:56: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和穩定推進,高校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音樂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事實上,音樂教育在大學生的素質培養中占據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音樂教育對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然而,因為音樂教育本身發展的局限性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導致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需要我們面對和解決。由于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對音樂教育缺乏深刻的認知,很多的理論分析都比較主觀且片面。基于此,本文在全面調查和深入研究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改革之后找出了一部分阻礙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的原因,期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再通過不斷探索來尋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更好路徑。作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品鑒能力的音樂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中還存在著定位不清、學習目的不夠明確等方面的問題,這也使得高職階段的音樂教育效果會有所折扣。所以教育目的清晰準確一方面能使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就業的整體質量,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音樂教育 現狀分析 對策 人才培養
引 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我國的高等教育也同時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總體教育水平攀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音樂教育作為其中關乎學生技藝、素養和綜合文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得到了極大的推動和發展。音樂教育中的技巧性內容是音樂課程的重中之重,學得好的優秀學習者可以在日后的音樂發展道路上走得更順、行得更遠。但音樂教育功能所發揮出的作用絕對不僅僅是這些。音樂,它首先是一門藝術,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文化涵養、基本的人文素質等,音樂對學生的人格培養和定型、藝術審美情趣的形成等方面都有著莫大的助益作用。高校開設的音樂教育課程應在專業技能和人文素質兩個方面都進行相應的培養,這樣做有益于新時代接班人總體文化素質的提升。
音樂教育教學是提高學生音樂素質水平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衡量我國國民素質和提高國民文化素養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國民素質的總體提升和優秀人才資源的開發及合理配置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如果想把人口數量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進而再提升國民的整體素養,素質教育就是實現這個目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關鍵點所在。在素質教育的時代里,音樂教育將會是整體教育變革的一個側面寫照,系統性和全面性成為音樂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應全力響應國家教育改革的號召,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專業性更強、素質能力更高的復合型音樂人才。
音樂教育的現實狀況
一直以來,我國的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在強大的升學壓力之下,不得不進行一些學科時間上的調配和教學科目上的選擇。音樂課作為輔修課程之一,經常被主課擠掉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正因如此,才導致部分學生費盡力氣躍過龍門進入高等院校之后,才發現在音樂課堂上或者和音樂相關的活動中表現出了音樂知識匱乏、不能進行簡譜的識別演唱,對各類音樂如古典類型、嚴肅類型的音樂缺乏相應的興趣和賞析能力,主動參與歌劇等高級別活動的表現度、熱情度不高,甚至會找借口推掉不參加音樂類的活動。學生除了對音樂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不夠深入之外,他們表現出的整體的音樂素質也是十分令人擔憂的,學生的這些薄弱之處使其不能滿足當下社會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對人才的要求。國內外經典作品的創作背景、作品的實質內涵、基礎音樂知識技能的欠缺等問題的存在,導致學生整體的音樂素養不高。除專業音樂學院的學生之外,一般非音樂專業的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大多停留在部分自己偏愛的歌曲或者流行歌曲上,范圍太過狹隘,局限性也太強,而且現在新生代的文化藝術節曲目類型比較單一,多為流行音樂或者是通俗音樂,舞蹈、樂器也多為街舞和電聲等,這些不能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和提升起到太大的作用,經過我們調研歸類后發現,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音樂課程的設置不夠合理
樂理基礎、音樂鑒賞、合唱等是大部分高校為音樂教育所開設的課程,且大部分院校的授課內容往往只限于音樂鑒賞和樂理基礎。而且高校音樂課程規劃時一般都不太會考慮學生的音樂素質和學生真實的音樂水平,也沒有建立起屬于學校自己的系統而具體的音樂教育模式,大多都是教師根據個人的愛好或者特長選擇相應的課程內容。這樣開設的課程顯然是不夠合理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隨意性也是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2.師資力量投入不足
音樂師資力量的不富足也是當前大部分普通院校音樂教育的一個軟肋。首先,由于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大都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在引進師資這方面還沒有建立起全面且合理的引進措施,也沒有制訂出詳細的引進標準,這就會導致把關不嚴問題的發生,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會導致師資質量得不到應有的保障,而且一部分音樂教師本身就不具備較強的音樂教育素養,其對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也不是很到位,沒有從思想上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其次,音樂教師隊伍在能力和年齡上的結構分配也不是很合理,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音樂教育效果不佳,音樂教育的學科引領作用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3.非音樂專業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基礎薄弱
從目前我國音樂教育普及的范圍來看,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年齡是有所不同的,除此之外,生活環境和個人條件對學生的音樂學習也會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集中在大城市的學生,尤其是音樂特長生具備較強的音樂知識,能夠熟練掌握音樂上的技巧,這是因為他們小的時候就會受到一定的音樂教育,除了基礎教育過程中學校的音樂培育之外,部分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家長也會及早地讓自己的孩子接受音樂的啟蒙教育。其余部分,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學生,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學生,其專業的音樂基礎知識基本為零,這主要是由于他們接觸音樂的機會比較少,大多都是基礎教育過程中略有接觸,很少有比較系統地接受音樂知識的教育,他們熟知的大多是通俗的流行歌曲等,這導致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比較差,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普通院校音樂教育進一步的發展。
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策略
1.轉變音樂教學方法,提升音樂教學效率
高等院校音樂人才素質的培養通常包括專業的理論知識、過硬的技能和人文素質的培養,這是有別于常規觀念里音樂類院校只注重音樂技能專業知識的培養目標的。因此,在最根本的辦學理念和發展目標的制訂上,音樂類院校要及時轉變思維方式和改進管理模式,以專業高等音樂素質人才培養作為出發點,結合相關教育部門的文件和當下國家經濟、科技、文化等的發展狀況,制訂出適應性好、綜合能力強的音樂教育計劃,這會對國家整體國民素質和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此外,在師范類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將來有一部分可能會走上教師崗位,對祖國的下一代開展音樂教育。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理論知識、過硬的音樂技能和相應的人文素養迫在眉睫。這也從側面更加凸顯出了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為文化技藝的傳承奠定穩固的基礎。同時,還應注意多學科的綜合交叉培訓,使學生可以在學習本專業的過程中學習其他相關知識,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系統掌握和學習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2.著重培養優秀個體,兼顧學生團隊意識的培育
高等院校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都會開設獨立培訓的課程。但隨著學生個人獨立意識的逐漸增強,會產生一些不能和團體其他成員很好配合的問題??墒且魳窂膩矶疾皇仟毩⒌模嗟臅r候是需要團隊各成員間的相互配合的,尤其是在樂團里,只有這樣才能發揮音樂的巨大作用,為他人帶來更好的音樂觀賞和更好地展現音樂作品,且團隊人員各有所長,在團隊中還可以相互學習,對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強化,而這些是課堂上學不到的寶貴經驗。與此同時,在畢業之后,學生自己也是要走上工作崗位的,有好的團隊意識可以使他們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完成各類演出任務。教學過程中對個人能力優秀者,可以著重進行培養,在院校間的互動活動中,盡可能地選拔出優秀的人才,考查他們的綜合能力,為將來充盈人才資源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為國家優秀人才的培養作貢獻。
3.重新確立教學目標,適應時代人才培育的要求
就目前高等院??傮w的音樂教育狀況來看,情況是不容樂觀的。一是音樂教育覆蓋面不夠寬廣,涉及的專業和學生太少,音樂基礎知識的普及力度不夠。除專業的高等音樂院校外,非音樂專業的學生往往不會對其開設很專業的音樂課程,更不會配備專業的師資力量,所以與專業音樂接觸的學生群體總體就會偏少,更不要談音樂素養和能力技巧培訓了。另外,由于學生接觸音樂的機會少,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就會少,對音樂向往度變低,進而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二是音樂知識與時代的融入感不高。很多院校音樂教師的音樂課只一味地追逐形而上的古典、世界名著等,往往忽略了當下時代的發展特點,使得很多學生對音樂課程不感興趣,從而不能被吸引和感染,無法從中體會到音樂應有的魅力。因此,音樂的教學內容一定要結合時代特點,與時俱進,最大程度上適應學生的現代化學習需求,只有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多層次立體發展音樂教育,才能達到預期的音樂教學目標。
結 語
音樂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理、智慧、文化、素質高度結合的產物。音樂人才是國家進行現代化文化建設和總體國民素質提升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高等院校音樂教育的責任巨大。在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相關教育者既要對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做到穩扎穩打的教育和培養,又要兼顧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積極變革,改變教師的音樂教學管理思維,重新制訂音樂教學目標,通過多層次、立體感強的音樂教學理念的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社會發展需要的新時代高素質、高品位的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帆:《音樂教育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基于遼寧省部分高校抽樣調查》,《現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6期,第125頁。
[2]朱英萍:《以審美為核心的大學音樂鑒賞教材實踐研究》,《音樂創作》2014年第11期,第193頁。
[3]殷婕、王華彪、楊麗娜:《地方高校音樂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模式初探》,《教育與職業》2014年第30期,第129頁。
作者單位: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