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術教學中模特的使用及存在問題
作者:孫會強 吳秀敏
發布時間:2019-09-20 10:50: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在我國高校美術教學中,美術寫生占據了很大一部分時間,寫生是美術教學的主要形式,但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大多數研究將美術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歸因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但筆者通過調研與實踐發現,除上述兩方面的原因之外,高校美術教學中模特的使用也存在很大的問題,且未引起足夠的關注。因此,高校美術教學中如何選擇和使用模特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也是一個被忽略了多年的話題。
[關鍵詞]美術教學 模特 寫生
基金項目:延安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項目編號:YDBK2016-13)。
高校美術教學中模特的使用
寫生教學是美術教學的突出特色,寫生教學為學生造型能力、創作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美術人才培養中所采用的主要教學形式,具有深厚傳統并被實踐驗證過的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從美術專業角度講,無論是生活寫生還是課堂寫生,今天的藝術家面對模特的視角主要是基于生活、藝術等較為普遍的創作心態。然而大多數普通民眾對藝術家的創作活動的認知較為表面,藝術家及藝術創作的概念在他們的心里仍需要借助想象來補充。在普通民眾眼里,藝術家所從事的是一項精神領域的高雅藝術,藝術家的創作與生活是一個理想狀態,這種狀態在人們的描述中被涂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普通民眾既是藝術受眾的基礎,同時也是模特群體的來源。筆者調研發現,以普通民眾為基礎的模特群體在高等美術寫生教學中普遍存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年齡結構失衡,老年模特居多,中青年模特較少;第二,受教育水平偏低,文化背景單一;第三,模特工作不夠穩定,收入水平普遍較低;第四,業余化傾向嚴重,且缺乏有效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在高等院校的美術日常教學中,對模特的選擇不外乎年齡、性別、職業。從年齡上說,模特分為老年、中年、青年;從性別上說,又分為男模特和女模特;從職業上說,又可分為工人、農民、商人等;由年齡、性別和職業組合上說,又可以派生出男青年、男中年、男老年,女青年、女中年、女老年等。這是當代高校美術教學中較為常見、常用的模特分類。每個類別的模特在體態特征、肌肉形體、骨骼結構等方面都不相同,同時,因模特的差異性,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模特。教師、學生、模特三者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然而,筆者調研發現,在當今藝術院校中,模特平均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尤其是全國各地級市的普通高校中,模特平均年齡達到45歲以上。在女模特中,40歲以上的女模特超過六成以上,40歲以上的男模特超過七成以上。男、女青年模特占比不足一成。人體模特多以男性老年模特為主,青年男、女人體模特在各地級市高校中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高校美術教學中模特的年齡結構極為不合理,青年模特較為緊缺。而在青年模特中,女青年模特最為緊缺,這已經成為中國高校美術教學提升中的一個障礙。
第二,筆者調研發現,高校美術模特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地方。一是來源于高等院校所在城市城鄉接合部的無業人群、勞動能力較弱的中老年人群、城鄉閑散人員;二是來源于農村進城務工的待就業人員,做模特只是他們尋找工作過程中的一個臨時緩沖;三是一部分來源于熱愛藝術、有意愿參與藝術家創作的藝術愛好者。上述人員大多數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的精神文化面貌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其中有一大部分屬于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務工群體。筆者教學過程對部分模特進行了訪談,從事模特這一職業需要面對世俗的壓力,那就是外界認為美術寫生中的模特工作不是一個體面的職業(尤其是人體模特),一個人不到萬不得已時是不會從事這樣的工作的。這種社會心理使得很多高校原本就較為缺乏模特的現狀變得更為緊缺,更導致人體模特成為一種“私下”的職業。基于模特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對這一職業的認識不足,使得只有“找不到工作”“吃不上飯”“年老體弱”等“弱勢群體”才會選擇做模特工作來謀生,模特的文化背景被擠到一個較低層次且十分單一化的角落。
第三,基于職業、年齡、性別、群體方面的局限,美術模特的收入一般都比較低,而且這種收入很不穩定。筆者調研發現,一般來說模特每天工作4個課時(1課時為1小時),每周滿勤為5天時間,每個月要工作4周可以達到最大工作量,工作時長為80課時,按照筆者所調研的陜西某高校模特課時費每課時30元計算,則模特每個月最高收入為2400元。人體模特一般每課時40元,按每天4課時的課時量,人體模特滿勤每月收入為3200元,這種收入水平遠低于進城務工人員。盡管模特沒有較為劇烈的勞動,但根據美術專業的要求,除了休息時間,模特在工作期間不能動彈,長時間維持一個動作身體不得自由活動,這種勞動狀態其實具有較高的勞動強度。
第四,基于職業、年齡、性別、群體、收入方面的局限,美術模特從業人員大多不會長時間從事模特工作,其職業特點呈現出業余化傾向。較低的收入狀況,不合理的年齡結構,使得美術模特工作成一種暫時的工作,模特與高校之間沒有任何契約關系,一旦模特有了更好的工作選擇,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放棄模特工作。只有那些勞動能力低下、生活來源沒有保證的中老年群體、文化素質較低的待就業人群,或者因個人原因無法適應其他工作的勞動者和無法找到合適工作的人才會選擇從事模特這一職業。相反,只要是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年輕人,如果沒有什么特殊原因,很少選擇從事模特這一職業。根據筆者近幾年的調研,在從事人體模特這一職業的群體中,甚至不乏輕度精神病患者,這說明美術模特有待職業化,因為這一職業至今對入職人員是沒有任何入職要求,入職和工作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缺乏制度化管理。
造成模特問題的原因
1.政治因素
從中國美術教育的歷史與現狀來看,文藝服務于政治這一觀點早已經根深蒂固。延安時期毛澤東文藝座談會講話確立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建國初期一直到文革結束,無論是藝術院校還是社會各美術團體、美術工作者在創作中都是以表現貧下中農為主,直到改革開放,主旋律也一直是以表現中國最基層勞動人民為主。以基層勞動人民、勞苦大眾為表現對象也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比如延安時期以表現陜北農民的王式廓、石魯,建國初期的侯一民、靳尚宜、詹建俊等,他們的探索為中國美術史留下了一大批經典的作品。這一時期,對基層人民的表現中成就了一大批藝術家的同時,也奠定了中國美術的精神基調。藝術家以表現基層勞動人民精神面貌、謳歌基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為藝術創作重心,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當時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和人精神面貌的復雜性,在藝術創作中,無產階級之外的其他社會群體在藝術創作中存在著一定的缺位。此外,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導向,要求藝術家深入到農民的生活中去。這種帶著政治化傾向的選材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造成了中國美術創作和教學中模特的單一化。
2.經濟因素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整個社會無處不充盈著一派繁榮的景象。尤其是近年來的小城鎮建設、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西部大開發等,使得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社會資源配置得到了極大優化,就業機會增加。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給青年人帶來了更大的經濟壓力,迫使青年人去尋找更能體現其價值的崗位。青年群體必須使出全身解數才能應付強大的經濟壓力。和改革開放之前相比,新時期青年群體得到了更為有效也更為多樣化的接受教育的機會,同時也有了更多更好的就業選擇。青年待就業群體在擇業期間除了考慮工作收入,同時還要考慮工作收入的穩定性,長期而穩定的工作成為青年待就業群體的工作首選,而模特這一工作性質,恰恰不能提供長期穩定且可觀的收入。現階段我國高校模特的工作缺乏穩定性,它的收入往往采取按課時計酬的方式,工作時有收入,不工作時就沒有收入。此外,上文筆者調研模特酬勞所得出的數據表明,模特的收入低于社會一般務工人員的報酬。因此,模特工作只能淪為青年人眼中臨時的工作選擇,一旦有了更好的選擇,青年待就業群體就會果斷放棄模特工作,青年模特自然陷入緊缺狀態。由此可見,模特作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勞動,其經濟回報和職業穩定性都有待進一步提升。
3.認知因素
作為美術教學的重要方面,模特不僅是被描繪的對象,同時也是藝術品生產的必要環節,模特的動作語言、情感變化直接影響著作畫者的情緒。專業的模特能有效調動創作者的情感,激發創作者的表現欲,對創作者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然而在互聯網已普及的今天,作為經典文化的繪畫藝術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仍然是陌生的,人們至今還很難深入了解藝術創作的流程,更難以理解藝術創作客體——模特的生存狀態。大部分人對模特的認知還停留在想象層面,認為模特只是一個坐在板凳上被畫家描畫著的人,這是一種最為直觀而普遍的認知。同時,大多數人并不知道模特的工作性質和勞動強度,更少有人知道模特本身就是藝術創作過程的參與者,也不知道模特的勞動強度也是極大的。筆者多年來對人體模特從業者的調研發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他們所從事的人體模特這一職業往往很難被他們的親人和朋友所理解,他們很少對自己的朋友談自己人體模特的工作,哪怕是最親近的人。基于社會對模特的態度,人們對于模特的認知及自身文化觀念都有待提升。
解決模特問題的對策
1.擴充模特聘用渠道
相關調查數據表明,我國用于美術創作與教學的模特數量達數萬人,現有從業的模特無論從人數還是從質量上都不能充分滿足美術創作與教學的市場需求。因此,開拓更為多樣的模特聘用模式,有效地吸收青年男女,以及各類人體模特進入這一行業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傳統的模特招聘信息發布媒體多為紙質媒體,此類媒體閱讀群體多為中老年人群,因此較多的中老年人群因閱讀此類信息而進入模特行業。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青年群體的信息獲取渠道和閱讀習慣已經向移動互聯網特別是向手機端轉移。因此,在模特招聘方面,通過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以及流量較大的APP等青年用戶群體較為集中的社交類軟件,加大模特招聘信息在移動互聯網上的發布與傳播量,使模特這一職業更為廣泛地進入就業市場,吸引男女青年對這一職業的關注。
2.改變模特收入結構和提升模特工作報酬
基于模特收入普遍較低的現狀,造成青年求職者將從事模特這一工作列為最后的選擇。因此,提升模特的工作收入,使其在工作中獲得與當今社會勞動相對應的收入勢在必行。模特的工作收入主要來源于工作中的工時費。根據前文所述,現階段這種工時費與一般社會勞動收入相比還比較低。特別是這種按工時計酬的工作形式,模特的工作收入受制于學校的課時安排。在高校和美術培訓機構密集的城市,模特工時基本可以得到保證,但更多的二三線城市普通高校每年寫生課時相對較少,所使用的模特多是臨時招聘,模特工作只是一種臨時性的勞動,甚至在某些地方高等院校出現了模特隨意來去而曠課的現象,大多數地方高等院校對模特的使用選擇空間較小,寫生教學過程較為被動。
3.端正對模特的認知
除了上述公眾缺乏對美術模特這一工作的了解之外,從業的模特本身也缺乏對自身所從事職業的了解。因此,作為高等院校的模特招聘方,有責任對模特群體及待就業青年群體進行美術專業知識培訓,使他們對美術這一行業有一個基本認知,這也是大多數招聘單位招聘員工的普遍程序。讓模特更了解自己的工作職責,認識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提升自身工作的積極性。
4.推進模特職業化進程
由于經濟收入、文化觀念等的限制,當前,中國高等院校模特隊伍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業余化,缺乏職業性質的從業者。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在改變收入、招聘渠道、認知的基礎上,高校、政府及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建立年齡結構有序、男女性別合理的模特隊伍,逐步推進模特隊伍職業化的進程。
結 語
基于政治、經濟、認知等的局限,筆者認為在我國高等院校美術模特的使用中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年齡結構失衡,老年模特居多,中青年模特較少;第二,受教育水平偏低,因文化修養普遍較低造成了模特氣質的普遍重復;第三,模特工作不夠穩定,收入水平普遍較低;第四,業余化傾向嚴重,且缺乏有效管理。這四個方面是中國高校美術模特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從問題出發,通過調研,筆者給出了應對以上四個問題策略:第一,豐富模特的招聘渠道;第二,改變模特收入結構并提升模特工作報酬;第三,端正對模特的認知;第四,推進模特職業化進程。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