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社會化助推作用的實證研究
作者:蘇秀鋒 李 芳
發布時間:2019-09-20 10:33: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志愿服務活動已成為大學生活的重要內容,志愿服務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具有不能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依據調查研究的數據和資料,結合相關社會學理論,用實證方法探討志愿服務對大學生外界社會環境條件的優化,如為大學生提供學習、表現自己的社會角色;訓練其心理素質及人際交往的能力;為大學生未來職業選擇作準備,使其具備必要的素質;助推大學生完成社會化的內容和任務,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開辟新途徑。
[關鍵詞]志愿服務 大學生 社會化 作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西北政法大學校級教改項目《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路徑研究》階段成果;2017年陜西省教育廳項目《完善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探索人才培養新途徑》階段成果(項目編號:17JK0798)。
人具有社會性,人在本質上是一種高級別的社會性動物,任何人自出生以后,就一直在經歷融入社會、實現個體社會化、繼續社會化,進而成為“社會人”的活動。推動大學生社會化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志愿服務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對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與成才具有現實的助推作用。
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社會化有正向、積極的導向作用
1.志愿服務概念、特征
志愿服務就是志愿者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具體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volunteer)的意思是“希望、決心、渴望”[1]。志愿服務的精神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曾提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和團結以及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志愿服務具有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四大特征。志愿服務是志愿者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力,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
2.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社會化的積極導向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標就是把大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其進入社會后能自覺、主動地承擔起建設社會主義的重任,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高等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其過程就是推進大學生順利完成青年時期的社會化。由此可見,志愿服務的宗旨和大學生社會化的目標同向相行,具有較強的一致性。
在人的社會化發展過程中,“都有兩種發展的可能性,或是正常發展,或是非正常發展”[2]。在校大學生處于青年期階段,正是“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選擇正向、積極的社會化實現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大學生正向、積極、全面的發展。
志愿服務所承載的精神層面價值是社會所崇尚的風尚,是正向、積極的價值取向。志愿服務中正向、積極的價值取向是保障大學生社會化正向發展的重要指標,志愿服務所傳遞的精神價值是大學生社會化的內容之一,志愿行為是大學生社會化正向發展所追求的目標與結果。
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有可能出現非正常發展的情況,那么,就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如違法犯罪,個性發展障礙等。而人們在志愿服務他人、奉獻愛心時,會身處一個具有積極向上、傳播正能量的環境里,這樣優越的環境會使人“權能增強”。通過參加志愿服務,可以引導、感化、轉化大學生的某些不良行為,使其習得良好的親社會行為[3]。
志愿服務優化了大學生社會化的外界社會環境條件
人的社會化過程必須要有一定的條件支持,如果條件滿足人的社會化需要,那么人就可能會順利完成社會化的各階段內容,實現社會化的各階段目標。支持條件中有一些條件是必需的,包括個體生物條件和外界社會環境條件,而且兩者必須同時具備。然而常常會有具備個體生物條件后,又欠缺某些必需的社會環境條件,那么,個體就有可能完成不了某個階段的社會化內容,達不到該階段的社會化目標,個體社會化也可能會因此出現問題。
社會學家一般認為構成個體社會化的外界社會環境條件主要是“家庭、學校、同齡群體、工作單位、大眾傳媒”。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此階段個人社會化的外界社會環境條件主要是學校、同齡群體、大眾傳媒。而“工作單位”這一環境條件,對大學生來說不是能夠經常滿足,所以說,在校大學生的外界社會環境條件比較單一,或者是存在缺位。
志愿服務能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化的另一場域,彌補了外界社會環境條件缺位的不足,前置提供了工作單位的環境條件。這樣,志愿服務就豐富了在校大學生的個體社會化條件,完善了外界社會環境的結構與功能。從外界社會環境條件提供來考量,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的順利社會化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志愿服務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學習、表現自己的社會角色
社會角色是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一致的行為方式及心理狀態。它是對特定地位個體行為的期待,是社會群體得以形成的基礎[4]。在志愿服務中,大學生志愿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行為是昂揚向上、趨善向道的積極行為,是值得全社會肯定、學習的優良行為,具有社會行為導向的功能。同時,在服務過程中,奉獻愛心,傳播主流價值觀念及良好的道德風尚,宣傳國家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規等,這些行為都是“表現型社會角色”,只要完成其基本目標,就能發揮社會公平的作用。
從社會角度考量,志愿服務能夠鍛煉大學生學習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這正是青年期社會化的內容之一,即“學習社會角色”。
志愿服務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與人際交往能力
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外界事物態度的體驗,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大學生志愿者在體驗中獲得豐富情感的同時,也在增強個體的心理素質和人際交往能力,收獲廣泛的人脈資源。
在對志愿服務活動的調研中,志愿者評價自己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時,39.60%的受訪者認為“發掘了個人潛力,鍛煉了自己”;44.20%的受訪者認為“實現了自己的價值”;33.49%的受訪者認為“認識了很多朋友”;22.20%的受訪者認為“獲得成就感”;14.44%的受訪者認為“找到歸屬感”。
在深度訪談中,受訪者認為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獲得了心理成就感和滿足感,學會了愿意主動幫助別人、為他人服務,使自己感到滿足與愉悅,正如志愿者HSS表示,自己幫助到別人時心里非常高興。志愿者 ZAB說:“在確實能夠幫助一些人后,感覺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心里有那么一點小小的成就感,挺滿足的。”志愿者SL說:“能夠幫助別人,心理很踏實,也很享受,過后回憶起來也很有滿足感。”
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大學生志愿者要調適、處理好兩種關系,并使之不斷互動、協調,處于平衡狀態:一種是組織內部大學生志愿者之間的關系,因服務工作需要,大學生要相互交流、探討、協作,共同完成服務工作;另一種關系是大學生志愿者與被服務者之間的關系,大學生要與被服務者進行深入交流、溝通,幫助被服務者“權能增強”,與被服務者共同解決問題,實現被服務者的需求和目標。
在處理這兩種關系的過程中,大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知識、智慧、技能完成工作任務,而且還要有使命擔當,懂得奉獻愛心,實施人文關懷。同時,自己也在隨時調適情緒與情感,體驗、認同自己的價值,增強自我意識。
這些閱歷與情感體驗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樹立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態度,對生命充滿敬畏和珍惜,增強自我生存的能力,促使學生的“道德社會化、政治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升,精神層面也得到相應的滿足。
志愿服務能夠為大學生選擇未來職業作準備
1.志愿服務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未來職業素養
大學期間,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能夠鍛煉、積累未來所需的職業素養,這對未來從事社會工作的大學生而言,甚為重要。志愿服務活動是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綜合性服務工作,對志愿者、志愿行為、具體活動都有明確的規定與要求。比如,社團組織有明確的組織紀律,對志愿者的職業操守、責任、義務等都有詳細規定,而且依據社團組織的服務宗旨、服務領域,還有相應的特別規定和具體要求。
志愿服務的開展,都是有組織的集體活動,組織內部有具體的角色分配、工作職責、任務。對于每個大學生志愿者來說,在某項志愿服務活動中是有其具體角色安排與工作任務的。志愿者之間要相互協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按照職責要求彼此協助,共同完成各自的任務,這樣,該組織才能圓滿完成志愿服務工作。
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大學生能夠學習與未來工作有關的職業技能,學習遵守職業操守與規范,學會服從組織與工作安排,扮演好當下的職業角色。總之,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能逐步了解并熟悉職業技能與職業規范,根據職業角色要求增強職業素養,為未來工作作準備。
2.志愿服務能夠讓大學生提前了解未來職業
志愿服務的過程也是大學生走出校園,與社會各階層互動了解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大學生可歷練工作能力,了解本專業、本職業的工作概況;與不同行業、職業的群體打交道,合作共事,了解不同職業對人才的要求,為將來的職業規劃作參考。
在深度訪談中,志愿者WN表示,他懂得了在進行法律援助時,應有一顆以我所學、服務社會的責任心,這是作為一個法律援助人應該必備的內在品質。志愿者SJH說,在志愿服務中,他逐漸認識到,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志愿者,僅有英語專業知識是不夠的,教學技能、溝通技巧等教師基本功都是必須要掌握的。
教務處L處長表示,通過參加志愿服務,可以提升法治信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及民族情懷,推動法治建設進程。二級學院院長W說:“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主動服務意識,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專業精神與專業技能,培養其未來職業的內在潛質,如經濟學的學生在設計活動方案時要考慮投資成本、效益回收。”
法律專業的教師L說:“大學生所服務的對象大都是弱勢群體,對當事人而言,許多當事人遇事求助無門,經濟非常困難。而學生幫助弱勢群體維護權益,伸張正義,是本專業、未來法律職業人的追求。”
總之,志愿服務能夠幫助大學生培養自身職業素養,提前了解未來職業概況與社會需求,有助于為其職業選擇做好準備。
志愿服務能夠培養未來公民的必要素質
志愿服務是一種高層次的社會參與行為,其社會價值就在于“它是一種現代人作為公民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以及有序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比如:大學生進入城鄉社區、農村邊遠地區等地開展支教、助殘、關愛老人、政策宣傳、環境保護志愿服務活動;為弱勢群體服務,幫扶濟困,助力國家的“精準扶貧”工作等。這些志愿服務活動,已構成了政府管理、市場服務的堅實補充力量,彰顯了志愿服務的社會價值與功能發揮。
志愿服務是一種開放性、實踐性的公民道德教育形式,可為社會培養現代合格公民,塑造未來公民的良好人格,使其提前進行知識儲備。這正是青年期社會化的內容之一,即“發展作為一個市民的必要的知識與態度”。
總之,志愿服務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不僅優化了大學生社會化的外界社會環境條件,豐富了大學生社會化的內涵,也為大學生社會化提供了社會角色,志愿服務對于大學生社會化有積極、正向的助推作用。
參考文獻:
[1]邱服兵、涂敏霞、沈杰:《中國志愿服務典型項目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11。
[2]《中國志愿服務典型項目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11。
[3]郝大海:《社會調查研究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1。
[4]佘雙好:《志愿服務概論》,武漢出版社,2013,6。
作者單位:蘇秀鋒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李 芳 西北政法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