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途徑探索
作者:鄭海龍
發布時間:2019-09-19 15:31: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本文著重探討《哲學與人生》教學中哲理教學環節學生主體地位如何落實,從教學互動、理例結合、學生指導、適當留白等四個方面探討“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現在的學生知識面廣、思維開闊、自主意識強,課堂教學中若只注重說教而忽略他們的主體地位,不僅不能激發其學習興趣,反而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對開展教學極為不利。為解決這一問題,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培養其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喚起他們的參與意識,落實其主體地位,使其愿學、樂學是提高政治課教學效果的關鍵。下面就以《哲學與人生》課中哲理教學環節為例,談一點關于學生主體地位落實的體會。
一、創設氛圍,鼓勵學生自主獲取知識
古人云: “親其師,信其道。”這就是說,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教師的知識認同與情感認同。為此,我們要努力創設一種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歡快、民主的氛圍中與我們思維共振,感情共鳴。德國著名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因此我認為,哲學教學最好進行開放式教育,以喚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起他們的參與行為。如在講“聯系具有普遍性”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聯系是普遍的,那么任何事物之間都有聯系,這種說法對嗎?請舉例說明。”學生七嘴八舌,爭得面紅耳赤。幾分鐘后,我再提問時,學生的觀點達成一致:聯系是普遍的,聯系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并不是說任何事物之間都有聯系,聯系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客觀的,有條件的。隨后,我又舉出俗語“烏鴉叫喪,喜鵲報喜”“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等例子讓學生分析,學生很快就解決了問題。一堂課下來,學生意猶未盡,我也覺得非常輕松。
二、理例結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精神
哲理比較抽象難懂,因此理例結合教學法就成了哲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它也是落實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的必然產物。職中學生受知識結構、社會閱歷、個人興趣愛好等限制,認識事物比較感性,如果我們只是用單純的專業知識去灌輸抽象的理論,根本無法提起學生的興趣與互動心理,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能力了。如果我們能結合生活事例輔助教學,不僅能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而且能使學生更直接有效地獲取新知,同時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能力也有幫助。如在講“看問題要一分為二”時,學生覺得“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還要怎么‘一分為二’啊?”針對這一疑點,我找了幾個同學讓他們說出并板書自己如何看待上網,想到啥就寫啥,總之寫出自己的心得,寫完后我讓大家討論:同學們在黑板上所寫的都對嗎?學生興趣大增,各抒己見,分析得頭頭是道。課后,同學們反映說:“這堂課收獲真不小,不僅解決了疑點,拓展了思維,大家一些錯誤的‘網絡觀’也得到了糾正。”
三、善教有法,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形成自學習慣,逐步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達到“不教”的目的,這不僅是德育課教學的追求,也是整個學校教育的歸宿。課堂上,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分析教材案例、讀小欄目、讀時政,引導其對教材內容自我解讀,同時再聯系日常生活和熱點材料進行學法指導,并輔以練習題加以鞏固,舉一反三,學生逐步就學會了如何自我獲取知識。如在講“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時,我把“個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這一觀點交給學生論證,我給他們的提示是:借助教材有關內容進行分析。沒想到學生論證時,提到了“狼孩”,還提到了《魯賓遜漂流記》中的魯賓遜及魯賓遜后來的仆人“星期五”,并在最后還說到了自身,講得非常透徹。
四、適當留白,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衡量教師是否完成教學任務,不是以教師教了多少為標準,而是以學生學了多少作為標準。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精講教學內容,做到“講是為了不講或講得更少”。這樣既減輕了我們的上課負擔,學生也有充足的時間思考、探究,其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意識也調動起來了。對教材中較易理解的內容,比如因果聯系的表現形式,人生價值觀中理想的含義、種類及作用等內容,完全可以給出時間讓學生自學,無需一一講述。
總之,“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學生在教學互動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將教師從傳統教育的課堂中解放出來,我想這應該就是教育的最佳境界。
作者單位 陜西省眉縣職業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