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問題意識是創造的起點,學生只有在不斷試圖提出問題、努力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會具有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品質。

一、培養提問習慣

1.注重課前的充分預習。在預習中做到由淺入深,讓質疑之花層層綻放。首先,讓學生模仿教師的教學行為,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幾個問題。其次,教師指導學生從更深層次的文意理解方面入手,嘗試提出難度更大一些的問題。再次,根據對文章的理解提出一些具有思辨性的問題。教師還可以創設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充分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拓展能力。學生也在不斷質疑、解疑的過程中收獲了學習的快樂,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

2.注重課堂環節的巧妙設計。有了一定數量的問題,這時就迫切需要一個判別問題“質量”的機會。在課堂上,設計小組合作開展“評選最佳問題”的活動,達到篩選問題的目的。學生分享自己在預習時提出的各種問題,生生互動,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進行交互學習,尋找最為理想、最有價值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進行交互,相互競爭、相互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激發。與此同時,學生也在不斷篩選中求同存異,形成共識。

二、教師示范引導

要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教師的示范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小學生有非常強的模仿能力,他們會模仿著去提出問題。以《白鵝》一文為例,教師提出學習思路:“文章通過哪些方面的描寫表現出白鵝的高傲?”這個問題也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對于學生理解作者的創作思路有很大幫助。之后,本單元又安排了老舍的《貓》一文,學生很自然地模仿教師的思路,直接抓住中心句,設問“貓的古怪都表現在哪些方面”。通過教師的示范,學生有了學習相關內容的經驗和方法,自然就會更加認真研讀課文,繼而將這種學習方法進行遷移運用。通過這些課例的實踐,可以發現教師對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引領和指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緊扣細節質疑

在課堂教學中,對一些細節的處理往往會影響質疑的“質量”。

1.從文章題目質疑。題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可能概括了這篇文章的內容,可能表達了文章的中心,也可能帶給我們深深的思考。如果能夠針對題目提出問題,那么就會為整篇文章的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礎。以《竊讀記》一文為例,“竊”字就是本篇課文的題眼,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很多問題,比如“竊讀”的時間、地點、人物、感受等。顯而易見,如果能夠從課題中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那么對于學生掌握和理解課文必將會有更加積極的影響。

2.關注基本問題的提出。對于文章中細節描寫的提問,對于文章所表達思想感情的提問,對于文章寫作手法的提問等,都是學習提問的基本步驟和環節。以《慈母情深》一文為例,這是一篇描寫偉大母愛的文章。“掏出一卷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數著。”學生抓住人物描寫的特點,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么多皺皺的錢?為什么是毛票?為什么媽媽的手會龜裂?”這一系列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答案——母親賺錢不易,母親辛苦勞作,展現了平凡母親的偉大。注重細節,就會獲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

3.從多角度理解同一問題。只有形成了思辨的思維模式,學生的課堂聽課效率才能提高,學習質量才有保證。深度就在于對于重點難點句子的理解,就在于多角度理解同一個問題。以《學會看病》一文為例,文章中有一句這樣的話:“我知道應該不斷地磨煉他,在這個過程中,也磨煉自己。”學生產生了疑問:“文中兩個‘磨煉’的意思是否一致?又突出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通過質疑,促使學生在不斷探究中理解文意。學生提問的跳躍度很大,有了一定的方法指導,提問會更加條理化,對文章的理解也更有邏輯、更具深度。提問要有效,才能讓課堂更加高效。

總之,問題意識的培養,與其說是一種思維能力的提升,不如說是一種思維習慣的培養。正確的思維模式形成,對于學生而言就意味著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有了正確方法的引導,學生暢游知識海洋的渡輪就有了方向。讓我們從每一次思維啟迪做起,讓它在日積月累中迸發出璀璨的光芒吧。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西航三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