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新時代小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在不斷提升,為了適應以及跟上他們成長的節奏和教育改革的步伐,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改變教學方法,重視“幼而俊邁”“博覽群書”,強調學生主動閱讀習慣的培養。

一、提升閱讀興趣,讓讀書成為風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此不疲才能持之以恒。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興趣這一鑰匙打開學生心扉,引領他們飛向閱讀的廣闊天空。

1.突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小學生模仿性強,抓住他們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心理,教師要經常給他們講一些古今名人名家的讀書故事,鼓勵他們熱愛書籍,在書籍中汲取知識。

2.以身作則。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和學生一起閱讀,閱讀古詩詞,閱讀古今中外名著。閱讀時,教師以飽滿的熱情感染學生,使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對閱讀產生喜愛,進而自覺地加入到閱讀的隊伍之中。

3.重在點撥。點撥教學,一直被教師重視。教師的點撥不但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還容易被學生接受。通過點撥,讓學生懂得“多快好省”,從會學、巧學發展到學懂、學會。教師以點為疏,使學生打開思路,拓寬視野,抓住關鍵環節,不斷地把閱讀技巧轉化為閱讀動力。

二、培養閱讀信心,使閱讀成為習慣

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把閱讀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上,教學一般傾向對閱讀內容的了解及分析,忽視了對語言、詞匯的把握和積累,缺乏語言的應用訓練。理解語言和應用語言訓練缺乏,造成了閱讀興趣的不持久。因此,閱讀教學必須讓學生滿懷信心,使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1.做好閱讀筆記。要根據學生的特長和愛好,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對自己喜歡的詞、句及名言等進行記錄,摘錄時要注明出處,重點閱讀的文章要寫讀后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空閑時間必讀書”的習慣。

2.明確閱讀主次。曾國藩說過:“不同之書,區別對待。應讀之書宜緩宜熟,應閱之書宜速宜多。閱書如攻城,輕騎剽悍,所向無前。”要根據不同的要求用不同方法去閱讀,要求學生掌握“精、略、粗”三讀法。精讀要一句一句地讀,一句一句地理解,甚至要反復地讀,碰到不理解的句子和內容要作記號,方便時及時查工具書或向人請教;盡量少用略讀和粗讀,略讀和粗讀是當學生具備了閱讀能力后,根據需要進行的,譬如瀏覽網頁、報紙、查閱資料等時可采用。這樣,學生就不會對閱讀產生抵觸心理,久而久之就養成愛閱讀的習慣。

3.進行心理疏導。“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導之。”學生的學習狀況參差不齊,一些學困生或不喜歡閱讀的學生往往會影響一些閱讀信心不堅定的學生。因此,教師要及時發現問題,對學困生進行心理疏導,通過鼓勵、表揚為主的教育方式,講一些勵志故事、幫助他們走出厭讀陰影,點燃他們閱讀的火花。

三、組織閱讀活動,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多讀書,增加閱讀量是新課改革的方向,小學閱讀教學要緊跟課改發展方向,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為學生閱讀提供保障。

1.多交流。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說明經過自己的懷疑、思考、辨析、討論、交流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才是學有所獲。閱讀教學中,要定期進行閱讀交流,交流閱讀心得、閱讀中遇到的困難、閱讀的收獲,背誦古詩詞、名言佳句,最后“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多辦報。組織學生自辦手抄小報活動。“集眾人之長,采眾人之力。”手抄小報的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要別具一格。除校園生活外,還可以涉及國家要聞、環境保護、科技發展、古今博覽等內容,學生根據需要,自由選題、編排、設計、插圖。

3.多比賽。荀子說:“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教師要開展難易相結合的比賽,讓學生獲得進步、成功的體驗。通過故事會、朗誦會、辯論會、博覽會,活躍閱讀氛圍,營造閱讀環境。對表現優秀者進行鼓勵,對成績突出者進行適當的物質獎勵。比賽中,盡量人人有鼓勵,個個獲獎勵,使學生感受到閱讀所帶來的喜悅。

總之,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靈活指導閱讀方法,讓學生喜歡閱讀,這樣學生就會自覺地閱讀更多的書,汲取更好的營養,閱讀能力由此得到進一步提升。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王村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