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受全球化、網絡化、市場化及價值多元化等因素的沖擊,我國高中志向教育面臨著教學環境復雜、教學任務艱巨等諸多問題的挑戰。因此,必須從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學主體(教師與學生)、教學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從而提高高中志向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志向教育更具有影響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一、目前高中志向教育面臨的問題

1.高中志向教育環境復雜

在全球化、網絡化、市場化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發達地區的“先發展優勢”“高精尖端產品”更迅速、更全面、更直接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大大刺激了人們的欲望神經。一些人由于缺乏正確的比較標準和比較態度而挫折感頓生,甚至將這種挫折感轉化為對社會主義制度、政黨和政府的不滿,轉化為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所表達的社會理想的質疑。身居這種大環境中的青年學生很難擺脫這種質疑的影響。

網絡空間成為消極思想滋生與傳播的溫床與加速器,從而使“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效應進一步擴大,動搖和削弱了人們對我國政黨及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卡喬波博士曾就“負面偏好”做過一次跟蹤調查,研究表明對于好消息,1個人知道后平均會告訴他身邊的6個人,而壞消息平均來說會被傳播給身邊的23個人。

2.高中志向教育任務艱巨

從教學內容看,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教學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任務艱巨。青年學生的特點一方面是思維活躍,競爭意識強烈;另一方面則是對現實認識不深入,鑒別能力比較差。而以往志向教育理論性很強,這就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從教學方式方法看,在傳統教學手段為主的條件下,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志向教育的時代感、現實性較為困難。客觀來說,現有的教學設備仍然比較落后,學生實踐教學平臺非常薄弱。速繼明教授曾就“學生喜歡思政課采取的教學方式”做過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主張傳統方式教學的學生僅占22%,主張在實踐中接受教育的學生占47%。這些數據說明大多數學生不喜歡傳統灌輸式的授課,但在傳統教學手段為主的現有條件下,讓教師徹底改變上課方式,則顯得困難。

從教育對象看,發揮思想政治課在志向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樹立“三觀”、產生“四信”任務艱巨。在復雜的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學生的思想狀況復雜,通過思想政治課教學,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成為身心健康、家人放心、社會喜歡的有理想、守法紀、有能力、有責任感的一代青年任務艱巨。

二、增強高中志向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對策

1.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志向教育更具有影響力

面對新時代、新高考和學生思想的新變化,志向教育應改變傳統教學中以理論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的做法,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強化實踐教學,重“課堂”,更重“實踐”。選擇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現實問題,創造性地設計實踐教學主題,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激發影響力。

2.堅持教師自身努力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相結合,使志向教育更具有感染力

教師較高的教學水平是增強思想政治課感染力的關鍵。第一,教師要熱愛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增強思想政治課感染力,首先教師要被感染。第二,教師要勇于啃硬骨頭。學懂、弄通“兩個必然”等難點問題。第三,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要非常熟悉教材,閱讀大量參考資料,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廣泛涉獵相關知識,擴大信息量,運用最新的案例、數據進行教學,既能讓學生獲得最新信息,了解當代社會,掌握基本理論觀點,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充足的理由去影響學生、說服學生,增強感染力。

3.堅持思想政治課教研室與學校、社會共同保障相結合,使志向教育更具有凝聚力

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更需要從整體謀篇布局,從總體目標著手。學校所有部門和人員盡管職能不同,但是圍繞這個目標形成了一個“同心結構”。因此,必須增強各部門的凝聚力和協同性。社會上也應該更加關注和重視思政老師的處境和思政理論課本身的特殊性,給予最大的關懷和理解,從而真正形成教師、部門、學校和社會的合力,提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凝聚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澄城縣澄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