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兒子:漢中市南鄭區福成鎮白玉完全小學校長趙志
作者:丁洪剛
發布時間:2019-09-18 11:25:55 來源:教師報
在漢中市南鄭區大巴山深處,有這樣一位老師,38年默默堅守在一所山區學校,見證了學校由最初的煤油燈、土坯墻,到如今漂亮的教學樓和現代化教學設施。他把青春和熱血獻給山區教育,讓這片偏遠落后的地方從不失去希望,他是——
8月23日,還在假期里,出山辦完事的漢中市南鄭區福成鎮白玉完全小學校長趙志,就急急地往140多公里外的山里學校趕。“一學期我就出來四五趟,沒啥事我也不愿意出來,不習慣。”他默默地說。
車向南越走山勢越大,紅軍公路盤旋而上。望著身后重重疊疊的群山,趙志告訴記者,最初參加工作的那四五年,山里都是土路,不通車。每學期開學,他被安排出山進教材,買好全校170多個學生需要的課本,和雇的民工一起肩挑背扛,走走歇歇,三四天才能回到學校。經過6個小時的長途跋涉,終于到了白玉完小。這條進出山的路,一天一班車,正常情況下也要六個小時才能到達,遇到冬季下雪、夏季塌方,路就斷了。
這所地處海拔1400多米半山腰上的學校,由兩棟教學樓和一棟辦公樓組成,由上下臺階相連,近處兩山對峙,遠眺群山環繞。到底是什么支持趙志堅守山區學校近四十年?在他身上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當山區教育巨變的奮斗者
趙志父親在巴山深處的學校當了一輩子老師。父親經常告訴他,山里孩子比較清苦,渴望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走出去。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1981年趙志毅然接過父親手中的教鞭,子承父業,開啟了山區教育的征程。
第一次走進當時的白玉中心學校,學校的簡陋設施出乎他的意料。學校只有兩排房,是土坯墻的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校舍斑駁陳舊,門窗凋殘破落。校園小路崎嶇不平、雜草叢生,土操場晴天塵土飛揚,遇雨一步三滑。趙志一度懷疑自己走到了理想的邊緣。然而,孩子們清澈的眼眸、淳樸的笑臉,卻成為了他執著的期待。
在朱(家壩)白(玉)公路不通的年代,家距學校20多公里,趙志每次要跋山涉水,行走在羊腸小道上回家。他索性就不回去,周末都住在學校。年輕的趙志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學校工作中,盡心盡力。
白玉完全小學所在地2009年12月才正式通電,此前學校用的是附近小水電站的電照明,電壓不穩,晚上電燈都是紅絲,無法使用。村民們點松節照亮,師生們用柴油燈、煤油燈照明,煙很大,到了冬季刮風,門窗一關,第二天一早鼻孔都是黑的。艱苦惡劣的環境沒能動搖趙志的意志,反而更加堅定了他扎根山區、辛勤育人的信念。
1996年鄉里成立教育辦,趙志抽調任教育專干,負責收繳教育費。三年時間里,他走遍了區域內的山山嶺嶺,腳上經常磨出血泡,硬是沒拖欠一分錢。
隨著國家對鄉村教育的重視,2008年以來,趙志抓住災后重建、“雙高雙普”等機會,多方奔走,積極爭取建設資金,修繕教學樓、辦公樓,新建學生宿舍。為了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學校建設都在寒暑假進行。校建期間,趙志義務當起了監理員、護校員,不論刮風下雨,寒來暑往他從不缺席。為了節省開支,趙志時常獨自一人跋山涉水,到大山深處尋找優質樹苗,肩挑背扛將樹苗移植到校園,用于校園綠化。他的精神感染了身邊人,老師們紛紛投入到學校建設中。
如今,白玉完全小學的面貌煥然一新,當初的兩排木架房校舍變成了標準化的現代小學,每間教室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操場配備了體育健身器材。政府還為每個學生每天免費提供兩頓營養餐,學校打算今年再為每個教室裝上空調。老師們工作熱情更高了,孩子們收獲了更多的快樂和幸福。
做山里師生的知心人
“這地方太艱苦,老百姓怎么過,沒水、沒電、沒柴。”回憶起30多年前在教學點的經歷,學校老教師任開禮痛心地說。由于山大溝深,學生分散居住在學校50公里范圍里,貧困是山區孩子繞不過去的另一道“大山”。
1992年,在學校不遠處的中營村,有一個叫小智(化名)的學生,家境貧寒,父母體弱多病。讀三年級時,小智因家里經濟拮據、自卑而產生了厭學情緒,輟學回家。得知情況后,趙志多次到他家里家訪,開導他放下心理包袱,返校上學,并把當時身上為數不多的生活費全部給了他家?;匦:?,他向校領導申請減免了小智的學費。小智返校后,趙志定期對他進行心理疏導。在老師和學校的關心幫助下,小智發奮圖強,成績突飛猛進。初中畢業后考入南鄭一中,高考被西安交通大學錄取,他用知識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趙志教過的學生有在教育行業當老師的,有考上博士研究生走上科研道路的,還有的甚至在世界500強企業任職。
和學生相處,他們情同父子;與同事一起,他必定推心置腹。山里缺菜,趙志的愛人在衛生院有一塊菜園,他讓老師們隨便去摘,還經常給住校的老師們帶來自家的蔬菜、雞蛋、臘肉。在工作上他更是給予老師們支持,評優樹模他總把老師們推到前面去。對路遠返校的老師,他電話再三叮囑他們注意安全,不能按時返校時他總是主動頂上去。
2018年學校新來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女老師。她上班不久,父親打工時被拉磚車壓斷雙腿,一只腳被截肢。女老師送父親到西安安裝了假肢,暑假后她返校上班。肇事方賠付后,住院費用缺口還很大。年輕老師剛參加工作,工資不高,憂心如焚。趙志帶領老師們發起水滴籌,自己帶頭捐款。經過老師們和社會愛心人士捐款,共籌集了7萬多元,化解了女老師的燃眉之急。
38年來,分配到白玉工作任教的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有很多次調往條件更好學校工作的機會,但趙志都選擇了放棄?!袄馅w就覺得這邊的孩子離不開他,他不走。”趙志愛人張會蘭說。
時光流逝,他曾懷疑、失落,而如今歡喜?!拔覑劢處熯@份職業。不管條件好不好,人這一生都是慢慢熬出來的。有時候學生一放假,面對空曠的山野,有一種孤獨、失落的感覺。盡管這樣還得慢慢熬,終于熬到現在。”趙志樸實的話語打動著人心。他的努力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認可,多次被評為區級教學能手和優秀教師,2014年榮獲“市級教育先進管理者”稱號。
除了趙志外,學校的廖永紅和任開禮兩位老師和趙志共事幾十年,同樣在白玉山區堅守了快40年,他們將在一年后陸續退休。兩位老師一生從教艱難,從最初民辦教師微薄的工資,到如今幸福地在新校園里工作?!澳菚r候太苦了,現在好了,苦盡甘來,我還想再干幾年?!绷斡兰t老師滿足地說。
三位山區老教師的經歷,激勵著一波又一波的老師投身到山區教育中去。南鄭區碑壩中學教師茍光武激動地說:“在我們碑壩山區,三位老教師堅守山區教育的事跡激勵著我們年輕教師?,F在這一片山區里,在一所學校堅持十幾、二十幾年的老師很多,他們是山區教育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