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正確使用是進行有效交流的重要條件,不管是對于彼此語言所代表意義的精確把握程度,還是對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化學用語是學生學習化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國際化學界統一規定的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化學文字和科學縮寫。基礎的化學用語的教學主要集中在初中階段,主要包括:元素符號、離子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等幾大類,具有簡便、確切地展現化學知識和化學科學思維的特點。

初中化學是啟蒙化學,化學用語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的語言,教學過程中要分階段、有計劃地使學生逐步習慣運用化學用語,為學生的化學學習“開好頭”。在后期的學習過程中再不斷學習、多次練習,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化學打下堅實的基礎。關于化學用語教學要取得好的效果,我個人認為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自覺性

初中學生對學習化學用語,潛意識里會覺得枯燥難記,極易產生畏懼、厭煩情緒。針對這種情況,第一,我們該讓學生明確學習化學用語的目的和意義;第二,要讓化學用語的學習有趣味性,我們可以將化合價編為順口溜,元素符號的記憶以“摘蘋果”的方式進行小組之間的競賽,上課期間講一兩個有關化學的趣味故事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這是學好化學用語的先決條件,也可以避免很多同學因為沒有掌握好化學用語而慢慢放棄學習化學,過早出現兩級分化現象。例如,緒言課上,為了讓學生理解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王小明在學校學習了英語和化學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得到了老師的夸獎,回家之后他就想向家人炫耀一番,所以等他寫作業寫累了就對他媽媽說:“媽媽,給我一杯water!”媽媽兩眼迷茫,緊接著他又說:“算了,還是給我來一杯[H2O]吧。”聽了這個故事,學生就知道了原來水也是化學物質,在化學里面水就是[H2O]。

二、超前記憶,逐步滲透

化學用語由于數量多,學生往往會有一種錯覺,覺得化學用語比英語單詞還難記。作為教學難點,要使學生掌握化學用語,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地教學,有意分散學生的記憶量。從緒言的教學開始,教師就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始涉及化學用語,超前滲透并有意分散重難點,隨著學生化學學習的進展而不斷充實化學用語的內涵。例如,水的化學式[H2O],學習緒言的時候,學生知道它可以表示水這種物質;學習第三單元第一課時,學生知道它能表示一個水分子,也能表示一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學習第三單元第三課的時候,學生知道它還表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所以,第四單元第四課關于化學式意義的學習就沒有難度了,而且每次學新知識的時候都與前邊的相關知識進行關聯,讓學生的記憶條分縷析。

三、理解含義,避免張冠李戴

學生剛開始記憶元素符號時,由于對元素符號沒有任何認識,所以易混淆、易記錯,元素符號也就成為孤立的、抽象的、無實際意義的符號了。但是化學用語不單單是靠記憶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這些符號表示物質及其變化的化學事實,因此,記憶的外文字母符號與化學事實是“名”“實”關系。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來看,學生在學習化學用語時常常因搞不清某些符號所代表的元素,以至將名稱與符號張冠李戴,例如,將銅寫成C,碳寫成Ca;也有因為搞不清或者忽視化合價法則的應用,而把[Al2O3]寫成AlO等;要糾正這種隨意拼湊化學用語的現象,在化學用語教學中就要利用具體的實驗現象、多媒體動畫模擬實驗等多種方法使學生正確了解每一個化學用語的含義和所代表的物質及其變化的化學事實。

總之,對化學用語的教學,教師從第一課開始就要通盤考慮,逐步滲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形式來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要注意方法的指導和書寫規范化的訓練;另外,要注意學科間的橫向滲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用化學的知識來了解和解釋自然現象;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