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數字藝術的融合與共生研究
作者:羅 琛
發布時間:2019-09-17 16:05:5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目的:為數字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與共生提供理論支撐。方法:通過案例解析與理論歸納的方式對數字藝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共生關系進行研究。結論:傳統文化需要借助數字藝術的新技術、新觀念煥發活力,達到推廣效果。數字藝術需要在傳統文化中找到根基,彰顯出自身特色,傳統文化和數字藝術相互依存,繁衍共生。
[關鍵詞]傳統文化 數字藝術 有效溝通 審美法則 精神內核
引 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觀念的變化,數字藝術與傳統文化已呈現出融合共生的趨勢。數字藝術需要借傳統文化找到根基,彰顯出自身特色。傳統文化需要借數字藝術傳播推廣,并結合數字藝術的新觀念與新技術煥發生機。本文從多方面闡述傳統文化和數字藝術的依存關系,詳解雙方融合與共生的優勢與給對方帶來的諸多可能性。
推廣傳統文化的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對世界影響深遠。如今中國經濟騰飛,應重塑與之匹配的文化自信,打造完整的大國形象。但近年來我國在文化推廣上卻面臨傳播渠道窄、受眾接受慢、投入與收效不匹配等情況。這究竟是傳統文化本身已不符合時代潮流,還是在傳播過程中沒找準方法,從而未達到預期目的,這是十分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文化推廣的解析
在一次中法設計比賽之中,讓中法學生分別創作關于“熱愛祖國”的主題海報,法國學生通過身邊的美好事物來表達主題。結果我國學生卻大量使用中國結、云紋等符號來表達,這實屬機械式地理解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
很多人片面將我們自己的文化理解為饕餮紋、水墨、剪紙等,這是狹隘的。文化推廣的真正意義應該是溝通交流,推廣的核心應是思想,讓世界了解我們中國人的文化思維方式與文化價值體系才是目的。
中國風并非是簡單的符號堆砌,而是設計師在傳統文化熏陶下和美術修養的積淀下,運用自身獨有的審美語言與思維方式打造的反映當代語境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才是真正符合時代的“中國風格”。
有效溝通的重要意義
溝通除了要考慮信息是否傳遞出去,還要考慮對方是否有效接收。如我們向外國人傳達“義氣”概念的時候,他們難以理解含義,但如果使用貼近其文化認知的“忠誠”進行詮釋,則更便于獲得他們的理解和認同。因此,研究溝通對象,尋找溝通渠道,打造與之匹配的溝通手段,方能做到有效溝通。
如今科技使生活越發便捷,人們在接收信息時本能地尋求更高效的方式,數字藝術表現形態的多樣性,使其更易成為通用的溝通載體。因此,圖優于文字,動態圖優于靜態圖,交互式體驗方式優于單向傳播,情景體驗優于平面呈現,這也是時代發展的趨勢。
當今電子游戲早已發展成為一個巨大的文化載體。以PS3游戲《如龍》為例,其運用三維模型還原東京,游戲者操作角色在虛擬世界中游歷,仿佛置身其中,此形式很好地推廣了東京。既有趣味性,也有互動自主性,既避免了硬性灌輸的弊端,又能深化游戲者的記憶,是一種高效傳播方式。美國更通曉此道,《功夫熊貓》與《花木蘭》就是用信息接收者自身的文化符號來包裝美國的價值觀。因此,我們如果還僅僅是滿足于向世界展示中國符號,那明顯是對傳統文化推廣上的錯誤認知,因為文化推廣的核心不是形式,而是思想。
數字藝術的定義與傳播優勢
在全世界尋找通用“語言”打破文化壁壘,以更順暢地增進彼此認知,這是全人類努力的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字藝術因其具有的諸多優勢,逐漸承擔起這份有深遠意義的任務。
1.數字藝術的定義
數字藝術,狹義講,是特指依靠電腦為載體而創作的美術作品,英文為“Computer Graphics”,簡稱“CG”。從廣義來說,則是指包括交互媒體設計、數字影像藝術、多媒體藝術、虛擬現實設計等在內的所有以數字技術為依托而完成的藝術作品。
2.數字藝術在傳統文化推廣中的優勢
(1)數字藝術能為人們帶來更立體化、多元化的感官享受。受眾對體驗感的直觀感受則能擺脫文化差異的限制。
(2)數字藝術的交互性特征,使信息接收渠道從單向傳輸向互動溝通轉變,更利于人們主動獲取信息,加深他們對知識的解讀。
(3)數字藝術是藝術與科技的結合,科技藝術化將會使科技更具人文關懷,而藝術科技化將更利于藝術的傳播與推廣。
(4)數字藝術是以科技手段為基礎的,具有易制作與易傳播的特點,可提升效率,節約成本,利于文化的快速普及。
(5)數字藝術多媒體融合和實時交互的傳播機制,使其具有了可以使人們廣泛參與、深度體驗的特質,且信息的結構是立體的。
(6)將傳統文化與數字藝術相結合,運用新技術加以推廣,這是是全世界都在廣泛運用的手段。
米蘭世博會主題為飲食,在日本館,其設計的整個參觀過程中并未出現食物,而是通過聲光電與多媒體互融的形式展示自己國家的飲食文化,并延伸到東方哲學觀下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考??萍寂c藝術相結合的體驗感成功沖破了文化壁壘,達到有效傳播思想的目的。反觀我們,除傳統的京劇、剪紙、泥塑等展示外,就是KT展板的大量使用,雖然耗費了人力物力,但是展覽的形式卻沒有任何的特色,這也大大降低了人們對知識獲取的積極性。因此,并非傳統文化本身出現問題,而是我們缺乏與時俱進的探索精神與積極有效的創新思考力。直接呈現未經提煉加工的文化是思想的懶惰,從而造成行動的笨拙,導致事倍功半。
數字藝術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活力
傳統文化是先祖不斷凝練創新的結晶,正因其與時俱進,方能將文脈流傳至今,如盲目守舊,不肯面對新的變化,反倒會背離文化本源。數字藝術不僅能在文化推廣中起到積極作用,甚至能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使其進一步蛻變進化。法國19世紀文學家福樓拜在談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時,曾有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下分手,回頭又在頂峰相聚。
眾所周知,中國戲曲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如今娛樂方式日益豐富,戲曲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挑戰,由于表現形式單一陳舊,缺乏創新,很多戲種甚至瀕臨消亡。雖國家出臺了各項扶持政策,但沒有市場終究會喪失生存空間,只有勇敢接受市場考驗,積極尋求變革,才能重現戲曲藝術的活力。以昆曲改良為例,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就是一次全新嘗試,他從服裝設計、舞臺設計、平面設計等方面重新進行了包裝,賦予了傳統戲曲嶄新的面貌,在當時一經推出就獲得新一代觀眾的青睞,是戲曲改良的優秀典范。假如說青春版《牡丹亭》是其2.0版,那網絡游戲《驚夢》則是《牡丹亭》的3.0版。創作者將此戲曲故事導入虛擬世界,讓使用者通過互動游戲形式了解傳統文化,將戲曲、書畫、燈謎等多種傳統文化融入游戲中,形式新穎,符合新一代受眾對信息的接收習慣,更有趣,更多元,體驗感更深。
傳統文化不應僅僅是剪紙等符號,更應是表象下中國人的哲學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等方面的體現,當符號本身很難達到傳播目的時,我們應對其進行提煉,用更利于對方理解的形式來展示,這才是善意與主動的溝通方式。
傳統文化對數字藝術的影響
數字藝術對傳統文化的推廣意義十分重大,反推亦如此。中國數字藝術要想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單純地模仿他人只是初級階段,追趕超越還需要更加努力。因此,數字藝術發展到高級階段就應回到對我們傳統文化的探索上,只有這樣才能有所突破,我們將這種探索根據深度與廣度分為四個層次。
1.造型元素的提取
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經典符號,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在數字藝術中將這些符號加以提煉并再現到視覺畫面中,使其更有中國式美感。以動畫《大圣歸來》為例,其運用三維動畫表現《西游記》,無論是人物設計、場景設計、構圖配色等都大量借鑒了中國元素。使觀眾體會到傳統之美在新的視覺包裝下帶來的全新感受,如其中的托塔李天王的造型就借鑒了年畫中門神的形態,刀眉鳳眼,中國特色十分明顯。
2.表現形式的借鑒
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產生了包括年畫、皮影等無數優秀的藝術形式,數字藝術語言與之相結合,則會產生新的化學反應。但本著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原則,只有自然生動地融合兩者,才能呈現出形式美?!墩撔旅襟w藝術研究的特殊內容與方法》中提到“數字藝術的形式美體驗,關鍵在于內在的‘整合’,而不是外在的‘相加’。 ”因借鑒是主觀提取有用的形式,而照搬則是懶惰消極的。以皮影動畫為例,國產皮影動畫多為簡單地使皮影動起來,并未融入新的創意?!豆Ψ蛐茇?》中借皮影形式回憶過往時,通過二維三維切換,將倒敘與正敘區分,同時將皮影形式與全新造型設計整合,頗具創意,該動畫是形式為內容服務的一個出色案例。
3.審美法則的凝練
真正地研究中國之美,應是對形式與符號加以剖析后,尋找其表象下深層次的審美規律與法則,方能觸碰到中國美的內在規律。倪傳婧是在美國名聲鵲起的中國插畫家,人們贊嘆其作品中濃郁的“中國風”,但其作品中并未刻意凸顯中國元素,用倪傳婧自己的回答解讀則是:“在國外,我畫作中的中國元素確實是一個賣點,不過我并沒有特意叫賣異國特色。這些東方味道是在香港生活成長的烙印。表現的構圖和意念是本土文化潛移默化的結果。就像提到浪漫會想到死亡,我自然而然會想到化蝶,想到唯美的梁祝?!边@從側面說明,中國韻味并非來源于特定符號,而是畫面中蘊含的中國式審美。
4.精神內核的彰顯
即使是審美法則的凝練,依舊局限于探討視覺本身,而要真正洞察民族美學精髓,則需從哲學觀、民族精神等方面加以研究,方能穿過表象直抵內核,而這才是傳統文化需保留、延續、傳承的核心意義所在。以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作品為例,眾所周知,其作品頗具東方精髓,即使畫面中沒有東方元素,依舊會讓人感受到東方獨有的美,即使畫面中僅有流云,也能呈現出禪的美學精神——“空”的境界。
真正富有哲學思想的作品,甚至會讓人忽略形式感上的重要性。即便作品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但只要思想內涵是中國的,仍會流露出深層次的中國精神,真正的中國精神是具有普世價值觀的。如徐冰作品《菩提偈》,在美國911事件過后,徐冰收集大樓焚毀后的塵埃,并用塵埃拼成英文版的六祖慧能詩詞《菩提偈》,最后通過吹散的方式使文字消散于天地間,讓世界體會中國人對生死的認知,在作品中寄予了中國人對和平的向往與對生命消逝的哀悼。用中國智慧與全世界進行了一場心靈上的對話,即使材料只是就地取材且用英文呈現,但仍舊帶有最深刻的中國智慧。
結 語
時代在不斷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必須積極面對,正確看待科技所能帶來的諸多可能性,才能將挑戰變成機遇。而數字藝術所具有的諸多優勢,能很好地與傳統文化做到融合共生,使傳統文化展現出新的生命力。中國的數字藝術要想發展,要想在世界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樣需要回到對傳統文化本源的研究上,方能真正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傳播與推廣,其根源不僅僅是傳播符號與形式,更應傳達思想,只有思想本身才是超越任何形式的存在,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技術如何革新,思想才是真正永恒的價值所在。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中國五千年積淀下的智慧結晶,只有不斷地進取,勇于創新,才能使中華文明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芒。
參考文獻:
[1]杜曉哲:《論傳統文化元素對現代數字藝術的影響》,《藝術與設計》(理論)2012年第6期。
[2]王建平:《動畫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應試指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許鵬:《論新媒體藝術研究的特殊內容與方法》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設計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