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班“校本化”建設模式與實施路徑探析
作者:陶興旺 加婷婷
發布時間:2019-09-17 15:57: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實踐為視角,揭示易班“校本化”建設過程中的三個突出問題,提出“一優兩聚三用”的“校本化”建設模式,即發揮輔導員隊伍這一學生教育管理隊伍的“優勢”,以公司管理模式和培育網絡文化工作室兩方面結合“聚焦”運營,提供“競賽、教輔、文化”三類應用拓展服務功能,強化內容供給。同時聚焦主要問題,從“切入點”“著力點”“借力點”三個方面探析實施易班“校本化”建設路徑。
[關鍵詞]易班 校本化 建設模式 路徑探析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首批輔導員工作室“李萌工作室”建設研究成果;陜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研究成果。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2016]31號)明確:“深入實施‘易班’等新應用推廣行動計劃。”截至2018年10月底,易班全國共建覆蓋1198所高校,1245萬大學生,覆蓋全國32個省區市。易班建設過程是共性載體和個性定制相互統一的系統工程,易班APP在網絡載體呈現上,實現了底層技術架構上校與校互通的共性載體,但具體到各校界面內容呈現上又是“千校千樣”,這一個性化需求特性就是易班“校本化”的過程體現。易班“校本化”就是立足于本校的校情和特點,基于本校的資源整合,聚焦內容供給,探索本校易班建設發展的建設路徑。因此,研究可推廣、可借鑒的易班“校本化”建設模式和實施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易班“校本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和總結歸納法等方式對全國典型高校易班“校本化”建設進行實證分析。對上海海洋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石河子大學、西藏民族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科技大學等6所高校開展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79份。對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體育學院、西安理工大學、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東華大學、重慶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普田學院和百色學院等高校的一線指導教師、輔導員和學生骨干等進行了深入訪談。整理調查問卷和訪談記錄,總結歸納易班“校本化”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三個突出問題。
1.易班在各高校推廣建設過程中手段單一
高校普遍依靠單一的行政手段,采取“任務”分派的簡單形式布置易班建設推廣工作。關于“您是通過什么途徑知道易班的”調查顯示,通過學校信息及輔導員要求的占比達64.22%。此外,44.92%的學生希望易班改變宣傳推廣方式,能以一種更加豐富、更加貼近和更加多樣化的方式來推廣,能聚焦學生身邊的學習和生活。這也說明,過度依靠行政手段推行易班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易班“校本化”建設的順利推行。高校師生對易班教育價值的認可是推動易班在全國高校發展的動力。關于“通過易班平臺發起的投票可防止惡意刷票,您會優先采用該平臺進行投票嗎”的調查顯示,72.36%的學生表示會選擇使用,可見學生對于易班本身是認可的,只是部分高校管理者缺乏對易班建設戰略定位的正確認知,在實際推廣中忽視了易班作為社區網絡的屬性,導致其更多地依靠行政手段來推動。
2.各高校在基于易班平臺整合校內部門資源上乏力
校內資源的有機整合和共享是易班“校本化”建設的基礎。但筆者深入訪談時發現,大部分高校在建設過程中很難實現有效的資源整合和建立較為完善的資源共享機制。一是信息化基礎薄弱和各部門對易班建設認知程度不一,導致在對接校內信息化資源,打造“一站式”服務流程,形成路徑依賴來增強平臺用戶黏性上舉步維艱。二是內容資源匱乏。學生需求和部門供給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不能形成新技術和新內容為支撐的同頻共振式的工作格局,使得平臺單純依靠傳統的新聞推送、活動報道、教學課件的堆砌,很難正確“把脈問診”學生的實際需求,“校本化”推進的成效甚微。
3.各高校在處理易班與社會主流網絡平臺關系上認知不清
調查顯示,57%的師生認為易班無法與社會主流網絡載體相媲美,難以在學生中推廣。同時,高校現有的新媒體中心或網絡文化工作室借助的網絡載體大都是社會主流網絡平臺,在如何處理與后來者易班之間的關系時感到困惑,更有甚者另辟蹊徑,把易班建設工作等同于信息化建設工作。因此,部分高校在易班“校本化”推進校內網絡載體融合發展中處處碰壁,無法構建滿足學生需求的校園網絡思政生態系統。
易班“校本化”建設模式的構建
1.建設模式的思考
易班平臺的定位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集教育教學、文化娛樂和生活服務為一體的綜合互動社區,是要打造成高校自主可控且發揮引領的思想陣地。筆者對比從“工具和服務”來努力實現“內容和交流”的“支付寶”建設模式和從“內容和交流”不斷完善“工具和服務”的“微信”建設模式中,發現“微信”的建設模式更值得借鑒,更加符合易班發揮大學生思想引領作用的戰略定位。因此,易班“校本化”建設過程應當把符合“內容和交流”的思想內容作為易班“校本化”過程中的重點,優先謀劃,在不斷完善易班“工具和服務”的信息化功能中,達到相輔相成,這樣的建設模式也是遵循互聯網“內容為王”的普遍規律的。
2.工作模式的構建
目前絕大部分高校易班建設工作的牽頭部門是學校黨委學生工作部,筆者結合“校本化”建設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和以“內容和交流”為重點的建設理念,在長期工作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一優兩聚三用”的“校本化”建設模式,即發揮輔導員這支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優勢”;以公司管理模式和培育網絡文化工作室兩方面來“聚焦”運營;提供“競賽、教輔、文化”三類應用拓展服務功能。
(1)發揮一個優勢,即充分調動思想政治輔導員參與建設的優勢,輔導員利用易班開展工作的能力、水平和積極性直接影響著學生使用易班的效果。搭建易班工作平臺,明確輔導員參與易班建設的政治站位和建設者角色。搭建核心能力平臺,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等,努力打造一支“立場堅定、工作扎實、學校放心、學生信任”的輔導員隊伍,協助做好易班建設的宣傳和推廣工作,將易班網絡平臺與學生日常管理教育工作有機融合,增強學生對易班的情感認同和歸屬感。
(2)聚焦兩個運營,即實行公司模式管理和培育網絡文化工作室。讓校易班學生工作站采取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實現易班工作站學生自主管理。明確學生是易班“校本化”建設過程中的主力軍,嚴格按照公司運營模式,建立勤工補助和績效考核有機融合的激勵機制。入職易班工作站,需經歷“申請、面試、試用”等環節,正式人員需建立個人詳細檔案備存,離職需提交辭職申請。通過嚴格的公司化管理,既能增強學生參與易班建設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又能把易班學生工作站打造成學校學生鍛煉自我、成長成才的創新創業類的實踐育人平臺。通過培育網絡文化工作室,推動易班平臺網絡文化內容的創新實踐,同時為創造更多有價值、有內涵的網絡文化內容帶來了活力。
(3)搭建三類應用,即提供競賽、教輔、文化三類應用拓展易班服務功能,強化內容供給。如舉辦基于易班開放平臺的輕應用大賽,以賽促進步,不僅可以增強學校易班平臺的用戶黏性,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易班建設的熱情。同時,聚焦學生實際需求,開發滿足和方便學生需求的各類應用,拓寬易班針對學生的網絡服務功能,為廣大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權威的、全面的教輔服務信息。充分挖掘易班平臺本身的功能,實現易班平臺與線下校園文化活動的有機融合,改變傳統工作方式,如輕應用快搭的“搶票功能”,可以實現校園資源與特定學生的精準匹配,改變傳統“攤派式”的活動組織方式。
3.易班“校本化”實施路徑探析
(1)易班“校本化”路徑實施的切入點。需求導向和尊重學生主體相結合。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同一般需經歷認知認同、情感認同、行為認同三個階段,大學生接受易班的過程必然也經歷這三個階段。那么如何通過認知認同、情感認同最終實現大學生對易班的行為認同呢?一方面需要易班工作人員通過多種途徑(調研、訪談及學生完成教學評估相掛鉤的方式)了解本校學生的真實需要,另一方面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性格特點推出適合學生且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網站內容及輕應用。如陜西科技大學推出的“宿舍報修”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推出的“請假系統”就充分結合了本校學生的生活需求,只有滿足了學生的需要才能逐步提高學生對易班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最終轉化為行為認同,即提高易班平臺的用戶使用度、活躍度。
(2)易班“校本化”路徑實施的著力點。堅持行政淡化的發展方向,發揮內容拉動的主體作用。易班不同于商業社交網站,過多依靠行政手段推廣易班可能會適得其反。易班的發展既要尊重網絡規律,又要適度借助高校行政力量。在推廣中要注重“學生主體”和“需求導向”相結合,把學生需求匯聚到易班平臺,借助易班聚攏人氣。因此,要真正吸引大學生使用易班,就應該立足校情,把握學生需求,依靠內容來拉動易班建設。一是在使用習慣上多努力,易班使用習慣是影響用戶黏性最重要的因素。學生希望在愉快的環境中放松自己,易班若能開發出健康、減壓的趣味模塊,勢必受到學生的歡迎,提高用戶黏性。二是基于學生需求為導向,開發別具特色的服務功能,重視服務功能開發的力度。如陜西科技大學的“宿舍報修”、廈門大學的“易搶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微風映象”等都是基于本校特色開發的服務性功能,為師生提供了溫馨舒適的服務環境,營造出了和諧的校園易班氛圍。
(3)易班“校本化”路徑實施的借力點。正確認識社會主流網絡載體與本校易班建設之間的關系,學會借力。部分高校在開展易班“校本化”建設過程中把社會主流網絡載體當成“絆腳石”“攔路虎”,甚至在建設過程中有意排斥社會主流網絡平臺以突出易班平臺。其實,易班是基于校內資源整合,滿足學生需求而建立的校園網絡思政生態系統,與社會主流網絡載體的定位和目標不同。建設易班不是為了屏蔽社會主流網絡媒體而突出自身,它是社會主流網絡載體在校園網絡環境下的有效補充,實現社會主流網絡載體和校內易班網絡平臺的正反向融合,是易班建設發展的必由之路,努力建設一批在學生中有影響力的社會主流網絡載體,把這些載體賦予宣傳易班,促進易班發展的工作職能,成為易班建設的借力點,達到有效建設易班和推廣宣傳易班的目的。
結 語
易班“校本化”建設過程需要從易班的使用主體出發,以需求為導向,立足校情,整合優質資源,建立科學合理的“校本化”建設模式和實施路徑,強化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優勢,最終實現易班“校本化”建設的順利推行。
參考文獻:
[1]鄭艷:《新媒體環境下易班“校本化”建設途徑探析》,《龍巖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2]吳昊、黃禹鑫:《基于易班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平臺的思考與實踐——以重慶大學為例》,《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
[3]姚麗麗:《基于易班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實踐》,《上海電力學院學報》2014年第11期。
[4]張靜、馮鑫鑫、萬遠英 等:《基于易班平臺的“90”后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今日中國論壇》2013年第15期。
[5]李興華、劉智斌:《利用“易班”構建網絡德育工作新模式》,《思想理論教育》2011年第13期。
作者單位:陶興旺 陜西科技大學易班發展中心 加婷婷 陜西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