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研究與實踐——以陜西藝術職業學院舞蹈系為例
作者:張 囡
發布時間:2019-09-17 15:26:4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共同建立的一種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也是我國傳統教育模式轉型的重要舉措。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作出重要指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陜西藝術職業學院恪守職業教育基本規律,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著力將傳統職業教育模式轉變為以人才輸出和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本文對陜西藝術職業學院舞蹈系校企合作實踐進行了總結,進一步探究了當今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以及改革思路。
[關鍵詞]校企合作 工學結合 探索研究 教育轉型
課題: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9年度職業教育研究課題(課題編號:SZJYB19—228)。
校企合作是國家教育模式轉型的必然
我國在2002年前后進行了教育模式調整,提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新型教育思路,這一改革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大提高了教育對于市場經濟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從客觀上來說,傳統教學模式以學院教育為主,注重理論而疏于實踐,致使教學內容死板、辦學模式僵化、學生綜合素質難以提升。自校企合作這一理論與實踐兩手抓的新型教育思路提出后,全國各大院校與時俱進深化改革探索,大大促進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繁榮和國家實力的發展。為適應新時代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需求,實現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突破,[1]陜西藝術職業學院經過多年的摸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大提高了畢業生的競爭力和就業質量,并且有針對性地培養了一大批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強的技術型人才,為學生的成才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舞蹈系校企合作經驗總結
學院多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最終制定的舞蹈系人才培養目標為:能夠自主適應我國舞蹈行業的發展,擁有扎實的舞蹈表演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能夠從事各級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和培訓機構教學工作的創新型技能人才。近年來,學院舞蹈系學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參加了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的演出,多次參加“西安城墻大唐迎賓儀式”,先后接待了美國總統克林頓、印度總理莫迪等。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舉辦了《世界古遺址大會》、“盛典西安”南門喜迎世界體育明星、奧運圣火西安啟程儀式等活動。參演一體化的舞臺劇《麗江夜宴》、大型實景劇《恭迎倉圣》《文成公主回長安》《玄奘西行》,參加歷屆東西部貿易洽談會主會場演出等活動,協助完成“2009西安歐亞論壇”機場重大接待任務,參加陜西省電視臺在佛教圣地——大慈恩寺主辦的“2010盛世鳴鐘 祈福四海”大型活動,并多次下郊縣,深入農村進行惠民演出,受到民眾與企業的廣泛好評……經過多年的校企合作實踐,學院舞蹈系人才培養經驗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健全法律條款
法律條款的合理健全是保證學校、學生權利和利益的第一因素,也是最有效的管理監控手段。目前,學院舞蹈系校企合作是“政府搭臺、校企唱戲”,以政府支持為助力,以舞蹈系與企業的合作為主體,促使合作雙方找到利益平衡點,形成合作意向,高效地推進校企合作。同時,舞蹈系對約束條款及合作企業的權責進行了明確要求。例如,舞蹈系每年都與“長恨歌”演藝集團通過協議、合同等法律規范保障合作關系,在企業懸掛合作證明、設立信息交通站、制定相關協議,保障學校權益和名譽,以及學生實習期間的保險、安全、報酬等權益,在與“長恨歌”演藝集團的磨合發展中不斷完善《長恨歌實訓演出管理制度》,修訂《陜西藝術職業學院舞蹈系學生實習實訓管理辦法》等。
2.明確辦學原則
堅持誠信是舞蹈系與企業合作的堅定原則。對于學生,舞蹈系從未推脫過任何教學責任,從未委托過企業管理學生,也從未擅自胡亂收取學生費用。作為國家的教育教學單位,舞蹈系堅持一切以學生的成才培養為先。對于合作,舞蹈系謹慎選擇,主要通過考察企業的誠信度、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影響力,篩選管理規范、薪資合理,且具有嚴謹法律責任意識的目標企業。在合作過程中,舞蹈系自始至終都以誠信合作的態度與企業認真洽談每一個項目,在處理合作問題時,堅持與企業代表人積極溝通,以問題的妥善解決為首要任務,盡可能地杜絕違約情況的發生,全力保障學生和學校的相關權益。
3.優化管理制度
舞蹈系十分注重管理制度的優化,為了完成就業跟蹤服務工作,專門制定了學生實習管理條約,以保障學生的學習進度和人身安全。例如,學生到“長恨歌”演藝集團、西安南城墻藝術團、杭州宋城藝術集團有限公司、重慶武隆印象文化演藝有限公司等企業參加實習演出時,除了派本系教師擔任領隊外,還選派其他專業教師跟蹤帶隊,同時安排優秀學生擔任組長,以便及時與學校、企業溝通聯系,防止發生安全事故。[2]
4.提升師資力量
師資建設是校企順利合作的先決條件,校企合作模式對于舞蹈系雙師型教育隊伍的素質提升大有幫助。在與不同企業的合作過程中,帶隊教師指導學生在企業一線進行頂崗實習時,也能受到企業文化的感染和學生創新思維的啟發,十分有利于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職業素質的養成和思想覺悟的提高。“長恨歌”演藝集團為此專門設立了“長恨歌藝術獎學金”,每年由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嘉獎在頂崗實習中表現優秀的師生,此舉大大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不但有利于教師將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還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自身業務素質。由此可見,合作企業對舞蹈系建設質量過硬的師資隊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舞蹈系教育現狀分析
根據校企合作現狀調查,當前舞蹈系所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學院師資結構尚不完善,教師業務水平參差不齊,校方管理落實不到位,導致教育模式單一,教育觀念落后,教育質量不高。
2.由于學院在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方面投入不足,因而難以跟上社會和企業發展的速度,致使校企合作層次尚淺,阻礙了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入發展。雖然目前校企合作已經取得了較好成績,但仍需緊跟企業和社會前進的步伐。
3.由于舞蹈系走訪落實不到位,所以不能第一時間洞悉市場和企業的發展動向,極大降低了信息的時效性,很難為師生提供最及時的市場動態信息,“信息不對稱”對畢業生的競爭力影響極大。
4.由于學院沒有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系統,致使校企合作機制不成熟,考核標準和獎懲措施及相關保障不完善,管理難以落到實處。
舞蹈系教學模式的改革
1.以政策為主導,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學校與目標企業確定合作意向后,雙方可以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加大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根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各自承擔相應的教學管理任務,優化教育結構,配合職業教育專業化和行業發展的市場化進程,及時調整學生培養方式,通過技術培訓與師資培訓順應企業與市場需求,緊隨時代發展。
2.建立專業的監管機構,實行高效的管理制度
為實施有效監管,學校與企業應當完善校企合作監管體系、獎懲制度和評價體系。可以建立校企合作職能管理機構,以提高教職工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加大獎勵力度,使教職工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時,能夠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同感;完善校企合作評價體系,改革教育模式,及時反饋師生動態及行業信息;優化校企合作環境,促使校企合作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3.研發精品課程,加強校企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為使校企合作對學生技能培養和素質教育起到真正的作用,校企合作模式不應僅停留在表面,校企合作質量也應得到重視。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方案應與行業發展和企業需求相協調、相吻合,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協作完成了學生技能培養教材的編寫,商議階段性教學目標與計劃,安排雙方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精品課程的研發與改良,促進了教學體系的完善與教學結構的優化。
4.傳輸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鼓勵學生進行技能創新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不同于本科教育,更注重培養創新型技術人才,使其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更偏向于培養學生對實踐知識的掌握及運用。因此,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學校更應側重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技能培訓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應當為學生灌輸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在提高學生自律性和主動性的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創新舞蹈技藝,提高自身專業素養,豐富自身專業知識。
5.重視教師業務素質,建立教師能力培養方案
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主體,應當得到校企雙方的重視。陜西藝術職業學院是由數所中專學校合并轉型而來的,剛入職的教師雖然大多也是高學歷,但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和實踐教學經驗。因此,學校應當積極促進教師教育理念和教學觀念的更新,組織教師外出工作學習,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及研發,了解企業的發展歷史和信息動態,返校后提交心得報告,為學校和學生及時反饋行業熱點和市場動向信息。在教學過程中,學校應當組織教師定期進行工作匯報和思想交流,還可以聘請企業突出人才為舞蹈系兼職教師,與校內專職教師形成穩定的師資團隊,這樣不僅可以壯大雙師型教師隊伍,還可以改善師資內部結構,提升教師業務素質,提高學院教育質量。[3]
6.加大企業與市場的調研力度,了解行業最新形勢
當代社會日新月異、發展飛速,人才競爭也極為激烈,為保持畢業生在市場、企業的競爭力,學校應主動加強市場調研力度,增加資金投入,拓寬信息來源渠道,了解行業最新就業形勢和企業動向,實現行業發展與教育教學的零距離對接,使學校辦學方針和教育模式能夠及時順應企業和社會的要求,為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提供幫助。
7.組織社會實踐,協助企業培訓
為使校企合作更為密切,學校可以利用自身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為企業提供技能鑒定、職工培訓和繼續教育培訓,同時鼓勵教師多參與企業實踐工作,使學校為企業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有力的保障,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職業素養,增加教師企業實踐經驗,還能夠建立良好的雙方合作關系,最大化地節約雙方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實現校企合作模式下真正意義上的互利互惠。
8.推薦優秀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共同搭建可靠的實習就業平臺
為切實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和相關利益,學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模式,與企業一同簽訂具有法律效應的定向培養協議,根據企業對學生專業技術和能力素養方面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制訂培養菜單,與企業共同搭建可靠的學生實習就業平臺。同時,學校還應根據企業用工條件和工種類型,有計劃地對相應年級學生進行階段性考核和基本技能考核,推薦各方面綜合能力強的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使學生與企業近距離接觸,讓學生提前感受市場大環境下的行業競爭壓力,進而主動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專業素養,為自己未來的就業和發展奠定基礎。
結 語
通過思考、總結,筆者以為未來校企合作之路必須以優勢互補、聯合開發、信息流通、共同進步為基本原則,根據國家政策及企業與市場的需求做好教育模式調整工作。技術實用型人才是社會經濟結構的中流砥柱,學校必須注重培養學生思想素質和實踐能力,在探索、嘗試和磨合中積極尋求與企業的雙贏模式,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綜合實力的發展提供幫助。[4]
參考文獻:
[1]楊正理、張家海、陳海霞:《校企合作下電氣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山東工業技術》2018年第12期,第223、194頁。
[2]李國英:《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育人模式探究》,《學周刊》2019年第11期,第189-190頁。
[3]吳靜、袁南輝:《校企合作視域下高職教師人力資源開發研究》,《高教學刊》2019年第6期,第167-169頁。
[4]何應林:《高職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養研究》,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2014。
作者單位: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